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大鼠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内远位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定性研究唐华美,朱长庚,彭宣林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430030关键词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神经元中图法分类号R32.81,R322.85近年来人们对触液神经元(CSF-CN)进行了较多...  相似文献   

3.
全身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已有170余年,然而其作用的神经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在脑内投射广泛,与很多生理功能有关.新近研究发现,DRN的5?HT能神经元在全麻状态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的DRN的5?HT能神经元全身麻醉中的神经通路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抑制NO合酶,观察大鼠中缝背核5 HT神经元免疫阳性反应的变化,旨在探讨脑内内源性NO与5 HT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腹腔给予NO合酶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酸(L NNA)后不同时间(1h,2h,4h)中缝背核5 HT神经元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给予L NNA后2~4h,大鼠中缝背核5 HT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内源性NO合成抑制可使中缝背核5 HT神经元免疫阳性反应增强。提示中缝背核5 HT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可能与脑内NO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三偏磷酸酶(TMP)活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SPS 刺激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SPS 模型,随机分为SPS 刺激后1 d、7 d、14 d和正常对照组,应用Annexin V鄄FITC/PI 双标记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和酶组化方法,分别对各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其TMP 活性变化的观察和定量检测。结果SPS 刺激后1 d、7 d、14 d中缝背核神经元出现了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其凋亡率明显增加、TMP 活性表达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增强,并于7 d 达到高峰。结论PTSD 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率增加的同时TMP 活性增强,提示TMP参与了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产物的降解与处理过程,脑桥体积缩小可能与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荧光染料DiI标记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 6只雄性SD大鼠,侧脑室注射1%3μl的DiI染料,3天后经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冰冻切片机切片,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连续光学切片兼对标记的触液神经元进行三维重塑.结果 DiI对中脑导水管腹侧处中缝背核内的触液神经元标记清楚,且阳性标记神经元的三维重塑显示,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的胞体和近胞体的一级树突可被清楚标记.结论 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对荧光活性染料DiI的亲和力较强,脑切片无需进行其他染色处理,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触液神经元,是一种示踪标记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CB-HRP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正中隆起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将CB-HRP注入第三脑室后,中缝背核、正中隆起内观察到CB-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分布于中缝背核的腹侧部(在中脑水管腹侧呈对称性分布)及正中隆起的室管膜带。在CB-HRP与5-羟色胺(5-HT)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切片上,中缝背核及正中隆起内出现三种标记细胞:HRP单标细胞、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HRP/5-HT双标细胞,双标细胞中为中小型、三角形或圆形。上述结果提示:中缝背核、正中隆起存在着5-HT能触液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通过损毁脑干中缝背核(DR),探讨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是否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方法:将1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动物DR微量注射喹啉酸,饲养1周,灌注固定,然后将大脑及脑干作冠状冷冻切片,NADPH-d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动物的中缝背核被有效损毁,其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了59.1%(P<0.001),大脑皮质NOS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28.2%(P<0.05),与大脑皮质NOS神经元构成接触的NOS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33.9%(P<0.05),结论:位于中缝背核的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NOS神经元,推测中缝背核的NOS阳性神经元可能通过大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间接对皮质脑血流量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辣根过氧化酶(HRP)逆和追踪技术,观察大鼠DR内向CeA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结果:DR内有一定数目的NOS/HRP双标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外侧部与背.正中部。结论:DR内有部分NOS阳性神经元向CeA投射,提示NO在DR至CeA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神经递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饮用高氟水(100ppm)的方法制造了雄性大鼠慢性氟中毒模型。对脑干中缝背核神经元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及5-HT能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氟中毒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的核浆比值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且边集。线粒体扩张、嵴断裂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池、高尔基复合体扁平囊亦扩张。脂褐素增多,并有较多的自噬体;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氟中毒大鼠中缝背核5-HT能神经元胞质内5-HT阳性反应颗粒减少且界限不清,显微图象分析仪检测上述神经元内5-HT含量明显降低。这些结果提示:高氟摄入对中枢5-HT能神经元有直接损害、对其5-HT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慢波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海马CA1区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A)对大鼠睡眠的影响。方法运用立体定位技术进行海马微量注射,通过多导睡眠描记(PSG)观察大鼠睡眠的变化。结果NA引起慢波睡眠(SWS)和总睡眠时间(TST)增加,NA的B型受体阻断剂普奈洛尔减少SWS和TST,并可阻断NA的促睡眠效应;NA的仅型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睡眠无影响,亦不能阻断NA的促睡眠效应。结论海马CA1区参与睡眠一觉醒的调节,海马中的NA通过B受体发挥其促进慢波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5—羟色胺(5—HT)在大鼠腹外侧视前核(VLPO)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VLP0微量注射5—羟色胺酸(5—HTP,5—HT前体)使大鼠睡眠减少,觉醒增加;而VLPO微量注射非特异性5—HT受体阻断剂麦角新碱可使大鼠睡眠增加、觉醒减少。结论 5—HT在VLPO参与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中具有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兴奋和损毁大鼠外侧缰核(LHb)对睡眠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核团损毁、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等方法。结果 用L-谷氨酸(L—Glu)兴奋LHb时,觉醒减少,快眼动(REM)睡眠增加;而电损毁LHb时,觉醒增加,REM睡眠减少。结论 LHb参与觉醒睡眠周期的调节,其神经元兴奋具有促进REM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参皂甙对睡眠剥夺下大鼠脑干中缝核群5-HT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 ,GS)对睡眠剥夺 (Sleepdeprivation ,SD)大鼠脑干中缝核群五羟色胺 (Serotonin ,5 HT)的影响。方法 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SD模型。选用Sprague Dawley大鼠 5 6只 ,随机分为未剥夺睡眠组 (Non SD)、SD 12、2 4、36、48、72、96h组 ,每组又设GS用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GS用药组用GS连续灌胃 5d ,然后给予不同时间的SD。SD结束后 ,以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 ,ABC法组化染色 ,图像分析法分析 5 HT含量 ,用Dλ表示。结果 各组大鼠SD后中缝核群各核团的 5 HTDλ值均升高 ,48h以前升高较慢 ,72h后明显升高。未剥夺睡眠组大鼠 ,用药组Dλ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SD 48h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D 72、96h ,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SD 12、2 4和 36h ,各核团的Dλ值变化不一 ,其中在中缝隐核 ,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中缝大核和中缝正中核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中缝背核 ,12和 2 4h ,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6h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中缝苍白核和中缝桥核 ,12h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2 4和 36h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D后 ,大鼠中缝核群 5 HT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鼠孕期摄入乙醇对子鼠背侧中缝核内5-羟色胺(5-HT)合成的影响.[方法]选择SD母鼠24只,于怀孕第6日随机分为乙醇组、正常对照组和代理母组.乙醇组母鼠每日摄取热量为35 cal的乙醇,正常对照组母鼠为35 cal糊精,代理母组母鼠为普通饲料.乙醇组、正常对照组母鼠分娩6 h后与其子鼠分开,麻醉后心脏采血,检测血液中乙醇和甲状腺素水平.乙醇组及正常对照组新生子鼠由代理母组代理母鼠养育,并分别于出生后0,7,14,21,28 d时麻醉处死子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观察子鼠背侧中缝核内含有5-HT的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结果]乙醇组母鼠血中乙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乙醇组母鼠血中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子鼠生后7 d开始出现成熟的含有5-HT的神经元,即可观察到长而突起明显的、双极或多极的含有5-HT的神经元,出生后14 d开始出现含有5-HT神经元突起所形成的分支及其相互间的连接.乙醇组子鼠始终未出现具有上述表现的成熟的含有5-HT的神经元.在所有时间段中,乙醇组子鼠含有5-HT的神经元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并于生后第7日开始显著减少.[结论]母鼠孕期摄取乙醇不仅可引起血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而且可抑制后代背侧中缝核内5-HT的合成及神经元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丘脑网状核(RT)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埋管及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PSG)。结果RT双侧分别微量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2.0μg后引起睡眠增多;注射一氧化氮的前体左旋精氨酸0.5μg后对睡眠有改变,但无显著性意义,其促觉醒作用未能被左旋硝基精氨酸所阻断;注射一氧化氮的供体硝普钠0.2μg后可明显增加觉醒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并且可以阻断左旋硝基精氨酸的促睡眠作用。结论RT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RT中的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可能有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腹外侧视前区(VLPO)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VLPO双侧分别微量注射GABA合成关键酶(谷氨酸脱羧酶,GAD)抑制剂3-巯基丙酸(3-MP,5μg,0.1μl),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后当日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无影响;注射后第1天大鼠睡眠量减少,觉醒时间增加;第2、3天恢复正常。结论 GABA能神经元在VLPO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且有促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DMN)微量注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DMN微量注射100nL浓度为0.4μg/mL的SS,对照组(n=6)DMN微量注射100nL的人工脑脊液(aCSF)。两组均予20%脂肪乳液行十二指肠灌注1h后,取大鼠胰腺标本行c-fos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DMN注射SS组大鼠胰腺内c-fos免疫阳性神经纤维阳性面积(6122.5±1410.0vs1875.8±992.0)和阳性指数(0.62±0.02vs0.26±0.07)均明显降低(P〈0.01)。讨论:DMN微量注射外源性SS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说明DMN外源性SS通过抑制胰腺内神经元发挥对胰腺外分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熊顺华  王君  龚坚  曾凡龙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5):527-529,572
目的:探讨吡咯喹啉醌(PQQ)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的促生长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观察PQQ对海马神经元胞体、突起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测定MTT代谢率和脂褐素。结果:PQQ处理后,海马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胞体的长径显著大于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增加、存活的时间延长,尼氏小体的光密度值和MTT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褐素的含量降低。结论:PQQ能促进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增加其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 5 羟色胺 (5 HT)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域 (WDR)神经元伤害性电刺激诱发放电的影响。方法 对完整SD雄性大鼠模型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 ,观察脊髓表面使用 5 HT前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对伤害性电刺激诱发放电频率变化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不同剂量 5 HT(12 .5 μg/ 4 μl,2 5 μg/ 4 μl,5 0 μg/ 4 μl)应用后 ,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放电频率显著降低 ,且降低幅度随 5 HT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5 HT拮抗剂美西麦角 (methysergide)对 5 HT具有拮抗效应。结论  5 HT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电刺激诱发放电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此作用由脊髓内 5 HT受体介导 ;5 HT在脊髓内具有紧张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