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海马毛细血管密度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8只大鼠海马分别制成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对海马各区,各层内毛细血管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进行计量,结果:海马各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以CA2区最高,其次为CA1,CA3,CA4区最低,但各区间无显著差异,各层中以锥体层毛细血管密度最高,次为多形层和分子层,腔隙层最低,各层具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测量改良Elias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着重分析了最常用的Elias’体密度法的优缺点,并通过采用薄切片,减少血管弯曲,倾斜和分支发出深浅的影响;在高倍镜下直接测量血管的投影长度,按片厚借勾股定理计算其货斜长度;单位体积毛细血管总长度为密度,改良了Elias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综述了:(1)正常心肌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和密度及其功能意义;(2)心肌肥厚所致心肌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3)心肌肥厚过程中微血管的增殖及其机制。本文还就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的增龄变化 ,为探讨纹状体易卒中机制 ,揭示脑血管病发病机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运用墨汁明胶灌注、生物体视学计数等方法观察不同月龄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同月龄组大鼠尾壳核各部毛细血管密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尾壳核、苍白球、内囊毛细血管密度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 ,1~ 2月龄与 6~ 7月龄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4月龄以上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最低 ,与前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 ,且与纹状体神经细胞密度变化相对应。结论 :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增龄变化与神经细胞代谢、构筑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试用体视学方法观测人鼻粘膜毛细血管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无偏体视学方法对7例胎儿鼻腔外侧壁粘膜的毛细血管密度作了观测。鼻甲粘膜与鼻道粘膜之间,下鼻甲粘膜与中,上鼻甲粘膜之间,毛细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下鼻甲粘膜的毛细血管最丰富。 相似文献
6.
本用6只成年家兔的基底节,分别制取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估计节内毛细血管的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结果显示,在不同切片厚度及不同放大倍数下的估计值有显差异,而在同样切片厚度及同样放大倍数的条件下,用不同切片方法所得估计值之间无显差异。本对该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婴幼儿中脑毛细血管密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6例婴幼儿脑标本,动脉灌注墨汁明胶液,做连续水平切片,观察中脑各结构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表明:核团的血管密度高于纤维束。血管密度较高的核团有下丘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红核;纤维束中以被盖中央束的血管密度最高,锥体束的血管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立体学在分析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网密度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立体学方法对5例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密度作了观测。结果表明:核团的血管比纤维束的丰富;血管密度高的核团包括了脑桥核、下橄榄核簇等与小脑相连系的核团,及楔束核、上橄榄核和展神经核;纤维束中以被盖中央束的血管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胎儿和生后小脑皮质组织发生发育过程中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各细胞层厚度、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H-E染色切片的光镜观察及形态测量学方法对40例出生前后意外死亡胎儿和婴儿小脑皮质的细胞层厚度和密度进行测量.结果:胎儿5月时小脑皮质为外颗粒层和分界不清的3层结构.6~8月时,由于细胞的增殖和向内迁移,形成明显外颗粒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外颗粒层厚度和密度在胚胎7~8月时明显增加,但随后因细胞持续内迁而逐渐减少,在生后8月时完全消失,形成小脑皮质永久性的3层结构.各层厚度均逐龄增大而密度则逐龄递减,其变化均在胚胎7~8月和生后5~6月较明显.结论:小脑皮质外颗粒细胞层是小脑皮质发育的过渡性次级增生区,在出生前,皮质细胞以增殖、迁移及进行初期分化为主,在出生后才逐渐完成细胞成熟分化和神经纤维网联过程.小脑皮质的发育在胚胎7~8月和生后5~6月是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人脑视皮质毛细血管密度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按立体学方法观测了不同年龄(14岁以下儿童4例,成年人2例,60岁以上老人2例)共8例人脑视皮质有纹区各层毛细血管的密度(各层均取40个数据).结果:成年组视皮质第三层血管网3c亚层(位于皮质第Ⅳc层)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1580.79±47.73mm/mm~3;儿童组为1087.19±44.90mm/mm~3;老年组为619.95±21.39mm/mm~3.经方差分析检验,P<0.01,说明在第三层血管网3c亚层三个年龄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讨论了各年龄组之间视皮质有纹区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胎小脑内Calbind in和Parvalbum i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往研究显示的哺乳动物小脑单位和小脑缝隙,在人类称之为Purkinje 细胞群和缝隙。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一种钙结合蛋白 Calbindin(CB)在啮齿动物小脑的发育过程中可作为Purkinje 细胞群的短时标志物。为了观察人胎Purkinje 细胞群和小脑缝隙的发育变化,并试图证实在小脑Purkinje 细胞的发育过程中钙结合蛋白的表达是否有差别,本文选用胎龄13、15、20、26、32和39 周的小脑分别作CB和Parvalbum in(PV)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CB和PV 均显示内外方向的空间分布顺序,并且除13 周CB有表达而PV 没有表达外,其它胎龄均显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在第13 周,CB阳性的Purkinje 细胞前体仅见于小脑蚓,而小脑半球则不存在,阳性细胞体和轴突组合成前后方向的细胞群,与非免疫反应性的条带交替出现。至第15 周,小脑蚓和半球的Purkinje 细胞均可被CB和PV 标记。CB和PV 阳性胞体和轴突以非免疫反应的缝隙为界,在小脑蚓和蚓旁组织组成纵向的细胞群。小脑叶片内Purkinje 细胞群和缝隙在前后和背腹方向上排列一致。小脑半球内的Purkinje 细胞缺乏这种条带状结构。从24周起,随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丘脑及其邻近结构毛细血管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用4例新生儿脑标本,双色动-静脉连续灌注,硝化棉包埋,制成500μm、100μm和30μm3种厚度交替的连续冠状切片。前者透明封片,后两者Nissl染色,用测微计测量毛细血管内径,图像分析仪测量毛细血管密度,全部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丘脑及其邻近结构的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十分显著。壳核、外侧膝状体细胞层、丘脑前核和底丘脑核的密度最高;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枕核、腹后外侧核、后外侧核、中央中核、内侧膝状体、腹前核和内髓板等居中;内囊和外侧膝状体纤维层的最低。在毛细血管直径方面,腹前核和内囊的最粗,壳核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层的最细。在已测量的同一结构中,毛细血管直径和密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鼠膈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镜观察了大鼠膈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内皮细胞较薄,无孔窗和周细胞,基底膜薄而不连续。内皮细胞间的连结有三种基本形式:重叠连结(53.2%)、端端连结(20.3%)和插入连结(12.5%)。此外,还有变异的端侧连结及连结的开放状态(>30mm)(11%),伴粘着装置的连结占5.4%。胞质内含有大量囊泡,其分布形式有:向腔面和非腔面开放,贴附于腔面和非腔面及游离于胞质中。囊泡分有衣囊泡和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胚胎小脑提取液神经营养活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观察了不同胎龄大鼠的小脑提取液(cerebellum extracts, CE)对体外培养小脑及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法鉴定了各胎龄的CE 的蛋白成分差异。制备不同蛋白浓度的14、16、18、20 d 胎鼠(E14,E16,E18,E20)及新生1 d 鼠(P1)的CE,加入原代培养的E18 胎鼠小脑及脊髓神经细胞悬液中,24 h 后以微量快速自动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实验各胎龄鼠的CE均能促进培养小脑及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并有蛋白浓度依赖关系,各胎龄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浓度,E14、E16 和E18 的CE 显示了更强的神经营养活性,与对照组及其它实验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1)。以蛋白浓度为0.4 g/L的E18 的CE培养新生3 d 鼠(P3)脊髓细胞的结果表明,此CE可促进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成熟和分化,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电泳结果表明,E16 与E18 的CE中含有P1 的CE中所没有的蛋白带,分子量分别约为25.8 kD、45.1 kD、89.1kD 和179.5 kD,为寻找新的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脑纤维束剥离、Fink-Heimer和HRP法追踪了猫、狗和人的三叉神经一级传入小脑的纤维。脑纤维束剥离法,用猫、狗和人脑各10个;Fink-Heimer法,用成体猫7只,成体狗3匹,HRP法,用成体猫6只。通过仔细观察综合分析,结论如下: 1.猫、狗和人都有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维进入小脑。该束纤维进入小脑后,一些纤维投射于小脑蚓部Ⅵ、Ⅶ叶,另一些纤维投射于同侧小脑CrⅠ(相当人小脑的上半月叶)和CrⅡp(相当人小脑的下半月叶后部)。並终止于该区皮质的颗粒层内。 2.在小脑CrⅠ CrⅡp区城内,有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一级传入纤维的会聚区。这种现象可能为认识小脑参与体躯与内脏传入冲动的整合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