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过期妊娠的产科处理方式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02例过期妊娠的产科处理方式及围生儿预后。结果过期妊娠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同期足月妊娠的剖宫产率(P<0.05);经阴道分娩需要手术助产的概率过期妊娠显著大于足月妊娠(P<0.05);过期妊娠新生儿的窒息率显著高于足月妊娠和早产组(P<0.05);过期妊娠中剖宫产新生儿的窒息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P<0.05)。结论过期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产科门诊加强孕期宣教,对延期妊娠及时处理,可降低过期妊娠的发生率、手术助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杨晓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076-3076
目的:探讨≥36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终止妊娠的方式。方法:以回顾性的方法对30例阴道分娩组和30例剖宫产组≥36周的重度妊高征孕妇分娩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产时子痫发生率均降低,产后出血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剖宫产是终止重度妊高征妊娠的有效措施,可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征,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0年~2009年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围生儿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窒息率下降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和妊娠并发症占剖宫产指征的50%左右.结论 剖宫产率的升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剖宫产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继续上升,围生儿病死率并未继续下降,严格且不失时机地掌握剖宫产指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阴道分泌物对胎膜早破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28例胎膜早破产妇按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181例和异常组347例,对比2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绒毛膜羊膜炎、剖宫产、新生儿感染、产褥病的发生率。结果 528例胎膜早破者中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异常者347例(65.72%),正常者181例(34.28%)。正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绒毛膜羊膜炎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低于异常组(P<0.05);而2组新生儿感染率及产褥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胎膜早破后阴道分泌物异常会增加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围生儿死亡、绒毛膜羊膜炎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经积极抗感染治疗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之势,但母婴病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并未进一步下降,剖宫产对围生儿来说,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产妇有术后并发症。现对我院近6年来剖宫产手术情况做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性因素及如何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以适当限制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起胎儿窘迫的各种原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方法对我院200例发生胎儿窘迫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胎儿窘迫的原因依次无为脐带因素、羊水因素、母体因素、胎盘因素、产力异常、过期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发生窒息明显高于剖宫产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窘迫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妊娠晚期胎儿窘迫早期诊断,选择恰当分娩方式终止妊娠,适时助产,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的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变化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年住院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P<0.001);围生儿死亡率先有下降(P<0.001),后又略有回升,但并未随剖宫产率升高而升高(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P<0.001);新生儿窒息率亦呈下降趋势,尤其近5年明显(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由原来传统的头盆因素居首位,改为胎儿因素居首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但进一步升高不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8.
脐带绕颈2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准确预测脐带绕颈的方法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脐带绕颈者产前、产时胎心监护图形,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219例产妇的产前无激惹试验(NST)中出现一过性胎心减速185例,发生率84.5%;产时胎心宫缩图(CTG)中变异减速126例,发生率57.5%.选择性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剖宫产或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及自然分娩组(P<0.05).结论 产前NST中发生一过性减速或产时CTG中发生变异减速,则应高度怀疑有脐带因素,尤其是脐带绕颈.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故脐带绕颈不能作为剖宫产的手术指征.绕颈周数少(1~2周)且无其他剖宫产指征的头位妊娠脐带绕颈者应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是处理难产及妊娠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但手术并发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既不滥用剖宫产术,又要当机立断及时手术.本文就我院2002年12月~2003年12月301例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说明     
剖宫产术是处理难产及妊娠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但手术并发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既不滥用剖宫产术,又要当机立断及时手术。本文就我院2002年12月--2003年12月301例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温雪花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82-18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新生儿结局及更好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双胎妊娠中第一胎儿与第二胎儿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羊水污染率;分析剖宫产分娩与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第一胎儿与第二胎儿的体重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胎儿与第二胎儿新生儿窒息率与羊水污染率比较,第二胎儿新生儿窒息率及羊水污染率均大于第一胎儿窒息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及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第二胎儿较第一胎儿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对于第一胎儿为头位、第二胎儿为臀位者选择阴道分娩应慎重,若接产医生没有内倒转或臀位牵引的经验,以剖宫产为宜;对于中等大小的胎儿,两胎均为头位,特别是经产妇时,可选择阴道分娩,其它情况宜选择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2.
黄佳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17-4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最佳选择。方法对167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其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再次剖宫产44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50例进行对照,将其中剖宫产后阴道分娩123例与随机抽取同期无剖宫产史孕妇阴道分娩120例进行对照。结果 167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有123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为73.7%;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组与无剖宫产史阴道分娩组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44例,占26.3%;再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只要在医务人员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何辉 《安徽医药》2011,15(10):1289-129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孕周及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对101例双胎分娩的产妇分别按孕周及胎位各分为两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孕周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34孕周组(P<0.05),双胎均为头位采用剖宫产或阴道产对新生儿窒息无明显影响(P>0.05),而非头-头位的阴道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第二出生新生儿中阴道产组的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本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465例,其中,有阴道试产适应证者367例,选择阴道试产55例为观察组,再次剖宫产3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子宫破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阴道试产中47例试产成功,试产成功率为85.5%,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对照组产后出血率、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率均较观察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史作为再次妊娠剖宫产的指征是不合理的,阴道分娩明显降低住院费用、住院时间,避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及各种并发症,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无绝对剖宫产指征,应给予试产,试产失败者及时改为急诊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住院分娩的无剖宫产手术史且行阴道分娩的6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和母婴结局、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115例产妇中,48例直接行剖宫产,经阴道试产成功47例(70.1%).A组的新生儿窒息、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应进行严格的阴道试产指征的筛选,然后进行严密的产程监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阴道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对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阴道产, 40例)和观察组(子宫下段剖宫产,41例)。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81例双胎妊娠产妇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早产,占比38.27%,发生率最低的并发症为脐带脱垂,占比1.23%,其余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子痫、贫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前置胎盘。不同孕周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1~33+6周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最高,孕≥37周产妇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最低。两组产妇的第一胎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二胎窒息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2.5 kg占比82.93%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主要并发症为早产,子宫下段剖宫产使双胎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妊娠结局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163例,对其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3例病例中,51例经阴道试产,33例分娩成功,阴道分娩成功率64.7%;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情况相比,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会阴裂伤、宫颈裂伤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相比,平均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腹腔粘连多、先兆子宫破裂多、甲级切口愈合率低;新生儿窒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掌握阴道试产的条件以及严密监护试产过程,阴道分娩是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一种可选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臀位分娩的合理方式。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492例臀位分娩情况。结果 310例臀位阴道分娩与182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骨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P<0.05)。结论臀位分娩有选择性的行阴道臀牵引助产分娩,并不会增加母儿的并发症,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终止妊娠时机、方式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6.4%和18.2%,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7.1%及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应采取积极的规范化治疗措施,适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8例有剖宫产史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母儿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并将其中再次剖宫产(RCS)62例与同期首次剖宫产(PCS)62例进行对照;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26例与随机抽取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2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8例中39例行阴道试产,2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6.7%;RC$62例,手术产率70.5%。VBAC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几窒息发生率及产后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RCS组产后出血量、腹腔粘连发生率均高于PC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剖宫产绝对指证,无试产禁忌者,并经孕妇及家属同意,在严密监护下可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