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麻用药的影响。方法60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二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0.5%的罗哌卡因每侧15ml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B组患者采用0.9%的生理盐水每侧15ml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20min后针刺法测定A、B组患者的颈丛阻滞平面,二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异氟烷全身麻醉,传统的临床征象(如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患者体动等)调节麻醉深度,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镇静深度,维持BIS于40~50之间。记录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全麻药异氟烷的用量和镇痛药芬太尼的用量。结果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全麻药异氟烷和芬太尼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并不能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麻药异氟烷和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 I~Ⅱ级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甲亢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组(颈丛组),分别用0.25%,罗哌卡因6ml双侧颈丛神经阻滞,术中辅以度氟合剂;Ⅱ组(颈丛 异丙酚组),0.25%罗哌卡因6ml双侧颈丛神经阻滞,术中辅以度氟合剂、异丙酚静脉滴注;Ⅲ组(全麻插管组),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6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静脉诱导插管,麻醉以持续输注异丙酚与芬太尼维持。观察并记录3组麻醉前、后,术中10、30、60、90、120min及术毕的MAP、HR、SPO2情况。结果:I组MAP、HR均大幅升高,Ⅱ组MAP、HR有所升高,但增幅小于I组,且SPO2较术前有所降低,Ⅲ组的MAP、HR、SPO2平稳。结论:全麻插管是甲亢病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最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0岁,ASA Ⅰ级。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选择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既往无药行过敏史。术前30 min 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 肌肉注射。患者入室后输注复方乳酸钠液。常规无创监测 SBP、DBP、MAP、HR、RR、SpO_2及 ECG。采用两点法行颈丛神经阻滞。用7号针头分别在两侧 C_3、C_4横突旁注射0.375%罗哌卡因4 ml 和3 ml,又以0.375%罗哌卡因6 ml 行颈浅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应用于颈椎病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颈椎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二组:Ⅰ组罗哌卡因组(局麻药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Ⅱ组丁哌卡因组(局麻药0.2%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两组均行一点法颈丛阻滞,注药量:右侧颈4深丛5ml,浅丛5ml,左侧浅丛5ml~6ml。结果:两组起效时间、阻滞平面相似,Ⅰ组阻滞程度稍优于Ⅱ组(P>0.05)麻醉效果均良好。结论:一点法罗哌卡因或丁哌卡因颈丛阻滞简便、安全、效果肯定,可应用于颈椎病前入路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使用0.375%罗哌卡因(Ⅰ组)或0.37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Ⅱ组)。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 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RR、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缩短(P<0.05)、维持时间延长(P<0.01);术后4、8、12 h VAS评分Ⅱ组降低(P<0.0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颈丛阻滞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有利于术中观察声带活动情况,从而广泛用于甲状腺手术。但术中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副反应发生率高。本文观察和总结了预注镇痛镇静药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甲状腺腺瘤患者46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大Ⅰ~Ⅱ度,年龄29~65岁,体重41~78kg。其中男8例,女38例;单侧甲状腺腺瘤34例,双侧12例;Ⅰ度肿大36例,Ⅱ度肿大10例。手术均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0.1g。随机分为预注用药组(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腮腺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腮腺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药物治疗组根据术后需要,使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神经阻滞组在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吗啡使用量、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以及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结果术后第1天神经阻滞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吗啡使用量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术后第2天,两组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组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明显小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丛浅丛神经阻滞可以为腮腺手术提供术后镇痛,满足患者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颈部外科手术中应用0.25%罗哌卡因采取改良式一针法进行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2006年应用0.25%罗哌卡因采取改良式一针法进行双侧颈神经丛阻滞的甲状腺手术68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8例甲状腺手术病人中麻醉效果Ⅰ级49例,Ⅱ级18例,Ⅲ级1例,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因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而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结论0.25%罗哌卡因行改良式一针法颈神经丛阻滞麻醉效果较好,此法操作较简单,安全性比较高,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组(M组),每组30例。两组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5 ml,S组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M组行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记录颈浅丛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例数。记录术后1、2、4、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M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均为100%。M组术后1、2、4、6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均无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但颈中间丛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术后硬膜外镇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42-1042
我院应用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术后硬膜外镇痛,并就镇痛效果、并发症与罗哌卡因联合吗啡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腹部手术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0.2±7.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行罗哌卡因联合曲马多硬膜外镇痛,Ⅱ组行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镇痛。方法两组患者均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于T8~12或L1~2间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术中硬膜外腔间断注入1.5%利多卡因 0.2%地卡因维持麻醉。术毕Ⅰ组患者硬膜外注入0.25%罗哌卡因5ml加曲马多100mg,接镇痛泵,内含0.125%罗哌卡因100ml、曲马多800mg、氟哌利…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极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颈深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或Ⅱ级无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84例,男17例,女67例,年龄17~55岁,体重47~73 kg.其中甲状腺次全切16例,单纯甲状腺腺瘤切除68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50例,Ⅱ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颈丛阻滞甲状腺腺瘤摘除术中的T3、T4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2例甲状腺腺瘤病人术前、麻醉后及术中甲状腺T3、T4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 甲状腺腺瘤病人22例,ASAⅠ~Ⅱ级,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20~66岁.手术包括腺瘤摘除9例,一侧腺体次全切除12例,双侧腺体次全切除1例.术前3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行双侧浅丛+患侧深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以前我院应用三点法阻滞颈丛神经,施行甲状腺手术100例。1983年以来改用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共436例。兹报告如下。一、三点采用2%利多卡因和0.3%地卡因各15ml混合,加用1:20万肾上腺素,分别作双侧颈深丛阻滞;每点注混合液5ml,双侧颈浅神经以1%奴佛卡因10ml阻滞,计总剂量利多卡因300mg、地卡因30mg和普鲁卡因200mg;一点法则采用2%利多卡因10ml分别作两侧颈深丛阻滞,颈浅丛阻滞用药与前者相同,计总剂量利多卡因400mg,1%奴佛卡因2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罗哌卡因行局部麻醉对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 90例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用1%罗哌卡因10ml进行胆囊床喷洒;Ⅱ组用1%罗哌卡因5ml进行胆囊床喷洒,同时再用1%罗哌卡因5ml对三个切口进行局部注射,Ⅲ组为对照组.记录术后1、2、4、6、12、24 h的VAS.结果 术后1、2、4 h时,Ⅰ组和Ⅱ组的VAS显著低于Ⅲ组(P<0.05),且Ⅱ组的VAS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6 h时,Ⅰ组和Ⅱ组的VAS显著低于Ⅲ组(P<0.05),Ⅰ组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Ⅲ组需要哌替啶镇痛的患者数量显著多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能显著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均接受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背景剂量8ml/h,冲击剂量4ml/30min。D组配方为1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C组配方为0.2%罗哌卡因。所有患者同时接吗啡静脉镇痛泵(1 mg/ml吗啡50 ml)作为爆发疼痛时的解救药,冲击剂量1ml/5min,无背景输注。观察吗啡用量、术后6、12、24和48h的静息及运动VAS疼痛评分、患肢肌力、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术前1d、术后第1、7天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结果 D组吗啡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和48h,D组患肢肌力评分明显高于C组,髋关节最大外展活动度和最大屈曲度明显大于C组(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第1天和第7天两组的PSQI评分明显增高,且D组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恶心呕吐、瘙痒、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相对于0.2%罗哌卡因,1μg/ml右美托咪定复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可以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提供更好的镇痛,提高术后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锻炼和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51 ~ 75岁,体重47 ~ 77 kg,身高150~181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和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术后镇痛组(CLPB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行腰麻,手术结束前30 min,PCIA组病人上臂头静脉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配方:吗啡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参数:首剂量0,持续量0,单次追加量2 mg,锁定时间5 min;CLPB组病人腰丛给予0.125%罗哌卡因30 ml后接镇痛泵,药物配方为0.125%盐酸罗哌卡因,持续量8 ml/h,单次追加量4 ml,锁定时间30 min,术后每晚8时追加0.2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6、12、18、24、30、36、42和48 h时病人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总体满意情况,记录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和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CLPB组病人运动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严重程度和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降低,病人总体满意度、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升高(P<0.05).结论 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侧颈浅丛阻滞和静注帕瑞昔布对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被分为双侧颈浅丛神经组(A组)和帕瑞昔布组(B组),各25例。A组全麻诱导后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采用VAS评分对术后0、4、8、12、16、20h及24h进行疼痛评分,四分法记录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及24h需要镇痛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为(884±238)μg,B组为(1783±262)μ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0%(5/25),B组为48%(1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和静注帕瑞昔布具有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降低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0.2%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甲状腺肿物切除术病人,以0.2%罗哌卡因8~10 ml C4横突处给药阻滞颈深丛,退针至皮下后再给予0.2%罗哌卡因10 ml行颈浅丛阻滞,以同样方法阻滞对侧颈浅丛,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的改变。结果麻醉优良率为90.0%,声音嘶哑占6.7%,霍纳综合征占3.3%,与麻醉前比较,在麻醉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均明显大于麻醉前(P<0.05)。结论0.2%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