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后交通动脉池(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进行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膜显微特点。 结果 PComA池出现率60%(12侧)。组成PComA池前壁为后交通膜,若此膜缺失,则与与颈内动脉池(ICA池)相通;后壁为liliequist膜间脑叶和中脑叶;内侧壁为颈内动脉内侧膜以及liliequist膜中脑叶和间脑叶发出的纤维或束带;外侧壁前段为ICA外侧膜或颞叶内侧面,后段为liliequist膜中脑叶发出的许多附着于动眼神经和PComA上的蛛网膜小梁;上外壁为脚膜;底壁为颅底蛛网膜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各个膜的特点各不一样。 结论 明确了PComA池及相关的膜的组成和特点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ntc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ACoAC)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数据,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上,分别在不同的视角下对ACoAC及其发出的穿支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取出整脑后对ACoAC各部分直径、长度进行测量、拍照,所得数据用SPN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有20支大脑前动脉。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ACA-A1段后下壁发出许多穿支血管。前交通动脉形态变异很多均发出穿支血管,分别供应下丘脑、视交叉、胼胝体膝部等。Hcubner回返动脉是ACoAC发出的最粗大的穿支血管,其起源、行程变异很大。ACoAC发出很多供应视交又及视神经的穿支血管.他们大多来自ACA—A1段。结论 ①双侧ACA-A1段发育多不对称,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ACA—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ACoA形态变异很大,但与ACA-A1段发育不良关东不大,②Heubner回返动脉起源和形态堑异很大。③OC和ON的血液供应有上、下两个起源。  相似文献   

3.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颅内蛛网膜和蛛网膜下池的划分、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划分、分布和一般特点。方法:对颅内蛛网膜和脑池进行显微镜下的解剖和观察。结果:(1)颅内蛛网膜分为凸面蛛网膜、颅底蛛网膜和小梁蛛网膜,小梁蛛网膜是脑池之间的真正间隔;(2)脑池分为上方脑池和颅底脑池,以Liliequist膜间脑叶为界可将颅底脑池分为Lilieq—uist膜前、后两组;(3)几乎所有的颅神经均有各自的蛛网膜鞘,动眼神经是颅内蛛网膜最集中的结构;(4)颈内动脉池与后交通动脉池或相互独立,或融为一体。结论:了解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更充分、合理地利用蛛网膜和脑池所提供的解剖标志和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5.
松果体区脑池和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研究松果体区脑池及其蛛网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20例尸头松果体区各个脑池的形态、边界、内容物及相关蛛网膜结构。 结果 松果体区的蛛网膜结构包括蛛网膜袖套、环中脑后膜和小脑前中央膜,其中蛛网膜袖套由枕叶底、内侧面及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在幕尖处汇合而成,包裹Galen静脉系统、松果体及松果体上隐窝;环中脑后膜由枕叶底面及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在幕切迹处汇合形成,环绕并附着于中脑背侧;小脑前中央膜由小脑上表面蛛网膜和蛛网膜袖套汇合处发出,前下方附着于下丘。四叠体池与小脑上池通过小脑前中央膜分隔,与后胼周池通过蛛网膜袖套分隔,与环池后部通过环中脑后膜的升段分隔,环池后部与小脑中脑裂池通过环中脑后膜的水平段分隔。 结论 重新划分了松果体区各个脑池的范围与交通情况,明确了蛛网膜的形态与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关鞍区手术提供Heubner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资料。方法:应用手术显微镜对32例Heubner返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返动脉恒定存在,起源于大脑前动脉或其分支,单支型90.6%,双支型9.4%;返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9.4mm,起始处平均管径为1.02mm;57%于大脑前动脉外侧向后行走,89%行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方,17%贴附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内侧缘后行,86%于前床突与大脑前动脉之间跨越视神经上方,100%从视交叉外侧缘外侧通过;77%在外侧裂池与颈动脉池交界处出现”U”形虹吸部;80%出现粗大终支从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结论:深入了解返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鞍区各结构的解剖关系,对于Willis动脉环动脉瘤的合理处置及经眶、经翼点人路鞍区手术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liliequist膜和环中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互联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尸头的liliequist膜和环中脑膜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进行观察。 结果 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组成,中脑叶的前端附着存在2种形式;中脑叶的外侧边和环中脑膜前端相续。环中脑膜由枕叶底面、小脑上表面、颞叶底面蛛网膜在幕切迹处汇合环绕中脑而成,分为前、中以及后部。Liliequist膜中脑叶的外侧边和环中脑膜前部相连。 结论 明确了liliequist膜组成,变异,外侧边和环中脑膜附着关系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最宽大 ,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 ,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 ,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 1 0余条 ,多者纵横交错达 30~ 50条。 35 .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 1 /3前方 ,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 ,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 1 /4有蛛网膜鞘包裹 ,勿当作蛛网膜切断 ,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 ,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6脑桥静脉在显微解剖、显微结构的形态学特征,分析人脑桥静脉与蛛网膜的关系,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脑静脉系在手术中的保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20例(40侧)成人脑标本的桥静脉分为上矢状窦组、小脑幕上组、蝶骨组和颅后窝组4组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①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各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②小脑幕上组桥静脉注入处的形态分为单干型、多干型和烛台型。③大脑中浅静脉表现为单干、双干或三干。④颅后窝组桥静脉可分为窦汇组、小脑幕组和岩部组3组;⑤所有桥静脉均可以观察到静脉从蛛网膜下腔穿出,蛛网膜包裹静脉并在其表面形成袖套样结构。结论熟悉桥静脉的形态特征,有助于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过程中更好地保护桥静脉,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妥当处理桥静脉表面的蛛网膜袖套对于静脉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相似文献   

12.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3 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 ,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 ,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 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 ,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 ,多数还发出眼动脉 ,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 ,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 :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 ,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 ,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 1~ 2支小支 ,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P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显微手术夹闭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PCoAA患者80例,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性别、动脉瘤侧别、宽颈、动脉瘤大小、脑梗死史、手术时机、高血压史对手术预后影响不大;而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改良Fisher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年龄不大、Hunt-Hess低分级、改良Fisher低分级这类患者,更早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前床突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前床突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正常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前床突及其邻近结构。结果:视神经长度,前床突切除前为(9.5±1.8)mm,切除后为(21.3±2.9)mm;颈内动脉长度,切除前为(9.9±2.0)mm,切除后为(13.8±2.5)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宽度,切除前为(3.6±1.0)mm和切除后为(12.5±2.3)mm。前床突切除后所获得床突间隙几何空间的外侧横截面积为(2.1±0.3)cm2。结论:(1)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2)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最大宽度方面能增加3-4倍的显露;(3)可充分显露颈内动脉床突下段,增加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有利于该区域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切除瘤囊对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求更有利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间,17例有动眼神经麻痹且直径大于8mm的后交通动脉瘤手术体会。6例行单纯夹闭(A组),11例夹闭后切除瘤囊(B组)。结果 术后6个月,17例患者中12例患者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0.6%),5例患者部分恢复(29.4%)。A组2例完全恢复(33.3%),4例部分恢复(66.7%)。B组10例患者完全恢复(90.9%),1例部分恢复(9.1%)。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8)。随访1年后,A组仍有2例动眼神经功能部分恢复,B组11例患者均完全恢复,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单纯夹闭动脉瘤与夹闭并切除瘤囊相比,后者更有利于动眼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如果术中条件许可,应尽量切除瘤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切除瘤囊对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求更有利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间,17例有动眼神经麻痹且直径大于8mm的后交通动脉瘤手术体会。6例行单纯夹闭(A组),11例夹闭后切除瘤囊(B组)。结果术后6个月,17例患者中12例患者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0.6%),5例患者部分恢复(29.4%)。A组2例完全恢复(33.3%),4例部分恢复(66.7%)。B组10例患者完全恢复(90.9%),1例部分恢复(9.1%)。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8)。随访1年后,A组仍有2例动眼神经功能部分恢复,B组11例患者均完全恢复,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单纯夹闭动脉瘤与夹闭并切除瘤囊相比,后者更有利于动眼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如果术中条件许可,应尽量切除瘤囊。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anterior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for aneurysms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was studied in ten cadavers. This approach present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he pterional approach widely used in neurosurgery. It allows direct access to the region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with minimal retraction of the brain and preservatioin of the olfactory tract and the gyrus rectus.
Bases anatomiques de l'abord inter-hémisphérique antérieur lors de la chirurgie des anévrysmes de l'artère communicante antérieure
Résumé Ce travail concerne l'abord neurochirurgical des anévrysmes de l'artére communicante antérieure par voie frontale interhémisphérique. L'étude anatomique a été réalisée sur dix sujets. Cette exposition possède de nombreux avantages comparée à la voie ptérionale habituelle : voie d'abord reduite médiane permettant une visualisation directe et symétrique du complexe artériel de l'artére communicante antérieure ; avec le moindre manipulation et retraction du cerveau en respectant les voies olfactives et le gyrus rec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