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荃芝  赵春青  蔡聪慧  李宁 《河北医药》2007,29(11):1283-1283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既往治疗方法有限,因继发感染病死率可达70%~90%.目前由于新一代抗生素的应用、成分输血、细胞因子及层流病房的使用,病死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王璟 《首都医药》2000,7(11):51-51
所谓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粒细胞的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或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特定药物在不同患者中,通过不同机理,引起外周血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选择性减少或缺乏为特征的血液学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石庆之 《江西医药》2010,45(9):955-957
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据Bodey等报道,当ANC〈0.5~1.0×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若0.1×109/L时(严重粒缺),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粒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谁主沉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何谓白细胞减少症? 1.1白细胞减少症的回顾 临床上,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占循环中白细胞的比例最高,它的升高或降低直接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减.因此,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时,往往同时有白细胞减少[1].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减少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因白细胞数通常60%~70%为粒细胞,所以大多数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1],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理化损伤、严重感染、毒素、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性机制所致。为了明确病因,我院对89例正常体检人群白细胞减少者行骨髓穿刺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及骨髓象特点,查找病因,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血液病(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D-LP)和粒细胞缺乏症(D-AGC)1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念外周血白细胞(WBC)低于4ⅹ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成人低于2ⅹ109/L,儿童低于1.5ⅹ109/L者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人的粒细胞数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遗传、环境因素外,尚可因病人的年龄、活动状态而不同。当ANC低于0.5ⅹ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特定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引起ANC选择性减少或缺乏的病症。2病…  相似文献   

7.
1例17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2 g,3次/d)和阿米卡星(0.4 g,1次/d)。用药6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3.4×109/L,中性粒细胞0.9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6×109/L。用药第13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6×109/L,中性粒细胞0.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6×109/L。第14天停用阿米卡星,继续原剂量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用药第28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6×109/L,中性粒细胞0.3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停用头孢美唑钠,更换为万古霉素粉针0.5 g,1次/8 h静脉滴注。更换药物后第7天,血白细胞计数6.1×109/L,中性粒细胞0.6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7×109/L。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急粒缺)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常并发严重感染,病死率较高。我院5a来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本症21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1例急粒缺均为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收住的病例,男8例,女13例,年龄16~63岁,中位年龄30岁。诊断及疗效标准按张之南[1]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发病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绝对计数<0.5×109/L,并除外放/化疗后及其他原发疾患引起者,发病前有明确服药史。1.2 病因及发病时间:引起急粒缺的药物:他巴唑9例,安痛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特点,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在27.2×109/L~82.3×109/L之间,中位白细胞数为35.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均80%以上。骨髓检查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粒系以分叶核及杆状核增多为主。血清维生素B12及尿酸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均明显升高。2例患者检测CSF3R T618I突变+,其中1例合并JAK2V617F和ASXL1基因突变。结论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疑难,行CSF3R突变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5岁.2000年12月16日入院,入院前外院确诊"甲亢",口服甲巯咪唑(他巴唑)10 mg tid,共4周.近2周始高热(39~40℃).外院查血白细胞减少而停药,给予青霉素等抗感染,症状无缓解,于停服甲巯咪唑第6天转入我院.体检:T39.6℃,R 22次/min,BP 110/70 mmHg,两眼球突出1度,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有白色渗出物,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两肺闻及湿哕音,HR120次/min,律齐,双手平举细震颤.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0.9×109/L、中性粒细胞8%、血小板142×109/L、血红蛋白101 g/L.胸片示右下肺炎症.咽拭子培养显示支原体、大肠杆菌生长.血培养8次阴性.尿、粪、骨髓培养均阴性.免疫抗体全套阴性.肥达试验阴性.骨髓涂片示:粒系明显减少,红系各期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巨系:检获小幼巨1只,颗粒巨18只,产板巨4只,裸核2只.诊断:1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左下肺炎;2甲亢.入院后无菌隔离,先后予头孢曲松钠(菌必治)、卡比西林(羧苄青霉素),Pi2等抗感染及赛格力150μgqd皮下注射,效果欠佳.住院第5天出现神志淡漠、呼吸急促、BP 80/40 mmHg,HR 170次/min.遂改非格司亭(惠而血)300μg/d皮下注射、大剂量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10 g/d×5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 q6h+奈替米星200 mg(根据血浓监测调整剂量),甲泼尼龙40 mg/d,并增加补液量,多巴胺抗休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隔天恢复正常,住院第8天复查血白细胞4.8×109/L、中性粒细胞72%,于住院第13天好转出院.甲巯咪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Rosone和Tamai [1]等报道其发生率约0.1~0.6%.此反应可发生在治疗中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用药后4~8周.发病机制:1药物抑制骨髓中粒细胞内DNA合成,致粒细胞丝状分裂减少,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2严重的粒缺多为甲巯咪唑药物过敏,与毒素及免疫介导有关.甲巯咪唑通过免疫机制导致白细胞抗体产生,该机体不仅破坏血循环内成熟的白细胞,而且破坏骨髓内各阶段幼稚细胞并抑制粒系定向干细胞的生长与成熟[2].由于粒缺可突然发生,即使定期监测血象有时亦难以及时发现,故应告诉患者服甲巯咪唑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应及时检查血象.粒缺常伴严重感染,若并发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可危及生命.通常该病的治疗是停用甲巯咪唑,无菌隔离,使用抗生素,支持疗法.本病例抢救成功,下述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在成人低于 0 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多为急性过程, 绝大多数是机体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或对化学品过敏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急重症之一, 起病急, 病情凶险, 常并发重症感染, 病死率较高,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患者会因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1997~2004年收治23 例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3 例中, 男 9 例, 女 14 例; 年龄33~57岁。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诊断[1],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 0 5×109/L者列入统计。发病前均有…  相似文献   

12.
张翠萍  王胜武  李丽 《中国医药》2012,7(9):1173-1175
目的 研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在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139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肺损伤程度分为4组:无肺损伤组(35例)、轻度肺损伤组(26例)、中度肺损伤组(18例)、重度肺损伤组(60例);根据治疗结果不同分为3组:治愈组(86例)、3d内死亡组(22例)、3d后死亡组(31例).重度肺损伤组60例患者又分为3组,重度肺损伤治愈组(8例)、重度肺损伤3d内死亡组(22例)、重度肺损伤3d后死亡组(30例).统计分析第1、3、5、7、9天各组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结果 中毒后第1天,重度肺损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与无肺损伤组、轻度肺损伤组和中度肺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总数:(9.2 ±3.0)×109/L、(9.6±3.6)×109/L、(10.3±4.7)×109/L比(18.6±7.6)×109/L;中性粒细胞数:(7.1±2.8)×109/L、(7.5±3.7)×109/L、(8.0±3.8)×109/L比(16.1±6.9)×109/L,均P<0.05].3d内死亡组和3d后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毒后第1天:(9.8±3.8)×109/L比(24.0±7.1)×109/L比(16.0±6.2)×109/L,(7.7±3.5)×109/L比(20.9±6.3)×109/L比(13.9±5.7)×109/L;中毒后第3天:(9.6±3.9)×109/L比(22.0±7.2)×109/L比(16.2±6.6)×109/L,(7.5±3.4)×109/L比(19.0±6.4)×109/L比(13.9±5.7)×109/L,均P<0.05].中毒后第3天,重度肺损伤治愈组患者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与重度肺损伤3d内死亡组和重度肺损伤3d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0±7.2)×109/L比(16.4±6.5)×109/L比(9.5±4.7)×109/L;( 19.0±6.4)×109/L比(14.2±5.6)×109/L比(7.8±4.5)×109/L,均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损伤程度越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目越多;如果患者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在3~5d内很快下降至正常范围内,且停药后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黄爱凡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88-1888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该病死亡率高,多死于严重感染[1]。我科于2005年7月收治1例因服用他巴唑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经过积极抢救与护理痊愈出院。现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24岁,教师。1个月前确诊为甲亢,用他巴唑10mg每天3次口服治疗,症状减轻。3天前突然出现咽痛,伴高热,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脉搏124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20/60mmHg。患者发热面容,意识清,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双眼球无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方枚  周智  徐三安 《江西医药》2003,38(5):333-333
医药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但滥用药物现象亦日趋频繁,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日见增多,特别是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该症为血液科急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粒缺3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粒缺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6例,男:女为1.19:1,年龄在14~72岁,中位年龄37岁。诊疗标准按文献犤1犦,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者列入统计。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用药史。1.2病因及发病时间:35例药物性粒缺中,有安乃近致粒缺6例,氯氮平5例,他巴唑、消炎痛各4例,异烟…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相关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心肌梗死入院,并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术后当日规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匹林首剂量300 mg,之后100 mg,1次/d;氟伐他汀20 mg,1次/d;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03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037×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119×109/L。骨髓穿刺及活检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对症治疗,血常规各项水平继续下降。入院第4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6×109/L,中性粒细胞0.36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54×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84×109/L。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改用华法林2.5 mg,1次/d口服,西洛他唑100 mg,2次/d口服,其他药物继续服用。随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值后逐渐上升。再行2次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骨髓象逐渐恢复。入院第102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55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202×109/L,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70×109/L。再次加用氯吡咯雷5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1周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明显下降,2周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4×109/L,中性粒细胞0.34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87×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176×109/L。随后,仅停用氯吡咯雷,改为西洛他唑100 mg,3次/d口服。1周后血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正>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0.5×109/L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粒细胞缺乏常给患者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如继发严重的细菌、真菌感染等。因此,一旦发生,要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本研究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56例,27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1例36岁女性患者,因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普萘洛尔10 mg,3次/d治疗.服药23 d后,患者出现皮疹、食欲下降和恶心.实验室检查示:WBC 1.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0×109/L;ALT 125.0 U/L,AST 62.0 U/L.停用甲巯咪唑,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氯雷他定及非格司亭治疗后好转.患者WBC为4.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3.1×109/L,ALT和AST分别为27.0 U/L和17.0 U/L.  相似文献   

18.
1例54岁男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接受甲钴胺、艾地苯醌、辅酶Q10等治疗, 治疗1周后因患者双上肢无力, 胸闷、憋气等无明显改善, 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胶囊及维生素E胶丸。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第10天, 患者出现头颈部出汗增多, 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7×109/L, 中性粒细胞0.25, 中性粒细胞计数0.4×109/L, 考虑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可能与依达拉奉有关。停用该药, 其他药物继续应用, 同时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皮下注射1次。2 d后复查, 白细胞计数9.6×109/L, 中性粒细胞0.72, 中性粒细胞计数6.9×109/L。  相似文献   

19.
1例76岁男性患者,因丹毒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2.2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滴注;0.4%替硝唑100 ml,1次/d静脉滴注。6 d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86×109/L,中性粒细胞0.21,淋巴细胞0.55,单核细胞0.23,中性粒细胞计数0.39×109/L。立即停用阿莫西林-舒巴坦和替硝唑,并给予对症治疗。停药3 d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3.20×109/L,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54,单核细胞0.12,中性粒细胞计数1.04×109/L。  相似文献   

20.
柳氮磺吡啶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53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用醋酸泼尼松,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和来氟米特治疗。之后,因病情控制不佳,柳氮磺吡啶加入其治疗方案,柳氮磺吡啶的剂量初始为0.25 g,2次/d,1周后为0.25 g,3次/d,4周后为1.0 g,2次/d。柳氮磺吡啶治疗6周后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由6.5×109/L和4.56×109/L降至1.6×109/L和0.45×109/L。立即停用柳氮磺吡啶、双氯芬酸钠、来氟米特及雷公藤多苷、并给予细胞集落因子、亚胺培南及氟康唑。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停用柳氮磺吡啶后1周和2周分别为5.5×109/L和2.86×109/L及6.4×109/L和2.53×109/L。之后,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相继应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