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目的:从中医《黄帝内经》挖掘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方法:系统分析《黄帝内经》中与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条文。结果:《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相当丰富,如:"不治已病治未病"、"形神共养,身心健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调神"等。结论:《黄帝内经》对现代心理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善于运数、精于运数,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命运动,探讨疾病规律,成为<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科学方法和理论范畴.<黄帝内经>中的运数思维,起始于度量,精于计算,有"数与形"原始的数学思想,还有"取数比类"等数字神秘化痕迹.  相似文献   

3.
关于四时所伤中秋伤的理论,中医有"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两种主张,<黄帝内经>中明言"秋伤于湿",历经后世的发展,清代医家喻昌著<秋燥论>,明确指称<黄帝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力主"秋伤于燥"之说.孰是孰非,仁智各见,但将这些理论放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则有助于理解其不同主张的合理内涵,并体会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释命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三用.<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相似文献   

5.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为唐代杨上善奉敕编撰.有些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编纂,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太素>即是<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的<黄帝泰素>.那么,<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之间究竞有无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斌  董福慧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43-945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谿谷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概念,在论及骨痹、骨痿、骨蚀、骨疽、痹厥等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时,均有提及这一概念.同时,谿谷也是络脉交会的关键部位,在针刺治疗骨病时是用于调节气血循行的必要的穴位.因此,谿谷是<黄帝内经>骨相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其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是络脉气血交会的场所,病变时是邪气留居的部位,在治疗中是针刺补正祛邪的取穴所在."谿谷属骨"理论广泛地参与了<黄帝内经>关于骨病的讨论.是该书用于阐发骨病因机证治的核心,因此在中医骨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观其内容,虽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秦汉乃至汉代以后一些医家整理修订和补充的,但其祖述蓝本,当成编于战国后期,历经秦代的补充完善,至汉代立国之初,在国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时被征集,至西汉成帝和平三年,由侍医李柱国校刊,复由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而收编于<七略>之中.至后汉班固修<汉书>时,其<艺文志>部分,仍系取刘向、刘歆父子所撰之<七略>"删其要"而成.故除"运气七篇"及<素问>"遗篇"等篇章外,其主体部分,应是汇编成书于西汉年间;而其祖述蓝本,当成编于战国后期,亦为今本<黄帝内经>之骨架.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消法,临床上用于血瘀证.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其含义较广泛,如<说文解字>指出:"瘀,积血也";<黄帝内经>说:"寒独留,则血凝,凝则脉不通";<血证论>说:"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还有"久病入络即瘀血"等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医学的启蒙教材当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中<黄帝内经>成书最早,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经选读>认为,该书应在<史记>、<汉书·艺文志>期间,即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32年成书.  相似文献   

11.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劳者温之"的观点,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骨髓增生不良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属于中医"髓劳"范畴。按照"劳者温之"这一理论,临床上治疗髓劳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3.
在<易经·系词>中,用"易行","立易"两种易的变化方式揭示天、地、乾、坤、动、静之间的关系.以比较<黄帝内经>中对阴、阳、动、静概念的描述,探讨中华古代哲学与医学典籍中所蕴含的同一内在原理.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始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养生学说对我们后世研究预防医学、康复医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医传承的是黄帝医学,黄帝医学经历了甲骨文时期,金文篆字时期,隶书汉字时期三个历史文化版块的演变,有些医语辞句读起来模糊。如何将三个版块的中医文化合成一个整版,读起来透明清晰,是中医人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把遗弃的中医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医脑文化挖掘拾遗,恢复中医"元始天尊"真人真面目。本文不揣丑陋,只在抛砖引玉,殷切的希望志同道合者,提出质疑,商榷,斧正,以提高中医文化光宗耀祖,永垂人间。  相似文献   

16.
Rolling manipulation,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manip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the rolling-Tuina massage schoo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l in basic techn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massage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Rolling" in an ancient Chinese book called Shuowenjiezi (<说文解字>) is "turning". This manipulation, founded by Mr. DING Ji-feng, gives the patient a sensation of a ball roll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Besides, this manipul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by hands, so it is named "Rolling".  相似文献   

17.
脑主神明论首先由《内经》提出,道家发挥为"脑主元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文章从脑与脾肾的关系入手,进行文献上的梳理。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脑与脾肾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相互联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其中包括肾不藏精,髓不充脑;脾胃素虚,脑失所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  相似文献   

18.
穴位的起源     
探讨穴位的起源,认为穴位的起源与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关.鬼神邪祟所藏之处即为穴位,在病变局部直接驱除鬼神邪祟便成为最主要的治病思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以痛为腧”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穴位的确定方法和应用要点,而《黄帝内经》时代毫针刺法的广泛应用则促进了穴位理论和经脉理论的融合,使得穴位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深化,穴位也因此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从穴位概念的产生到定型实际上展现了由巫术到医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生命价值"人者,天地之镇也"和珍爱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其生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