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盘血管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盘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程经过,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系统治疗和观察了视盘血管炎46例,其中视乳头水肿26例、30眼,中央静脉血栓型20例、20眼。对患者视力、视野、眼压、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血象等进行了检查。对视乳头水肿型行CT颅脑扫描,眼压测量和脑脊液检查以除外颅内病变。所有患者均予以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疗法。结果:患者均在18个月内治愈。视乳头水肿型视盘血管炎半数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视盘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程经过、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系统治疗和观察了视盘血管炎56例69眼,其中,视乳头水肿型40例44眼,中央静脉血栓型16例25眼,并对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检查。结果: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视盘颜色变淡,盘周血管可见白鞘,全部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视盘血管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内源性血管炎,是对广泛抗原的过敏反应,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可以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视盘血管炎虽属良性眼底疾病,但要警惕少数缺血性改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视盘血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发展过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常常差异较大,对视盘水肿型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型,单眼视力、视野、眼底及血管造影进行临床观察,普乐林联合载体氧疗治疗视盘血管炎37例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效果。方法:对86例CRVO患者86只眼行RON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视网膜或黄斑水肿均减轻或消退,术后3个月眼底出血吸收,视盘和黄斑水肿消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视网膜静脉通畅。视力提高3~9行,眼压正常,未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立新 《当代医学》2013,(19):103-103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18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并进行随访,定期检测患者视力,同时检查眼底及FFA,记录患者眼底血管新生、视网膜渗血及玻璃体积血等情况,随访时间5~25个月。结果治疗后1个月70只眼(38.9%)视力提高2行以上,64只眼(35.6%)视力未见明显变化,其余46只眼(25.5%)视力下降超过2行。172只眼(95.6%)可见视网膜和视盘的新生血管消退,8只眼(4.4%)可见明显玻璃体积血,经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及激光补充治疗后积血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未受影响。结论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史伟 《医学综述》2014,20(20):3795-3796
目的探讨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4例(43只眼)CRV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分析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结果 34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视力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5)。患者均成功随访6个月,术后1个月视网膜或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3个月眼底出血吸收、视盘和黄斑水肿消退;术后6个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静脉通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治疗CRVO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60例101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对增殖前期病变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增殖期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3~6个月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判断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结果光凝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6个月后复查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结论增殖期及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例选择不同的视网膜光凝,可以保存患者的有用视力,有效预防并发症,氩激光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探讨视盘边缘出血常见的疾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4眼视盘边缘出血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0例64眼视盘边缘出血的患者中,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38例41眼,占64.1%;青光眼14例15眼,占23.4%;视盘血管炎Ⅰ型6例6眼,占9.3%;视盘玻璃疣1例1眼,占1.6%;视盘前血管袢1例1眼,占1.6%. 结论 视盘边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它有助于诊断相关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VKH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4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间接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并给予激素治疗,随访观察半年,总结分析眼底病变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表现为早期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视盘渗漏及视网膜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多发性脱离。激素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结论:眼底表现、FFA、OCT等有助于早期VKH的诊断,早期系统规范化的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硅油填充术后视神经纤维层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因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45例(45眼)为观察组及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患者45例(45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眼压、视力、神经纤维厚度(视盘及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鼻侧、颞侧)。结果: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视盘及视盘上方象限、下方象限、鼻测、颞侧的神经纤维厚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降低眼压,促进视神经纤维层恢复,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例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平均年龄(65.26±7.26)岁,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0.5个月~5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肾脏、肺受累为主.实验室检测以PANCA 及过氧化物酶(MPO)阳性为主,予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合并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已达透析指征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其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ANCA检测和病理活检综合考虑,其治疗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对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6例(397眼)PDR患者行PRP术,3个月后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眼底新生血管及玻璃体出血、眼底出血等情况,随访观察6个月~6年,记录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195眼(49.1%)视力提高≥2行,125眼(31.4%)视力无变化,77眼(19.5%)视力下降,356眼(89.7%)新生血管消退。结论:PRP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潘祥奋   《中国医学工程》2013,(6):98-98,102
目的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本文研究结果系统评价免疫抑制剂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符合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标准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行注射皮质激素加口服泼尼松治疗的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硫唑嘌呤治疗的观察组。6周后随访2组患者视力、肌力等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视力提高2级、肌力增加2级、括约肌功能(排便、排尿)恢复时间和恢复自主行走所用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显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视神经脊髓炎效果明显。结论硫唑嘌呤作为首选免疫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过,由于本文纳入病例相对较少,尚需作进一步设计随机对照分析,对不同免疫抑制剂及用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健  朱承华 《疑难病杂志》2007,6(3):168-169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氩激光对49例65眼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激光治疗后3、6、12个月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访3~24个月(平均10.6个月)。结果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12眼(18.4%),视力不变36眼(55.4%),视力下降17眼(26.2%)。49眼(75.4%)新生血管消退或部分消退,16眼(24.6%)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47眼(72.3%)需要补充光凝。平均激光治疗量(2406±704)点。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要更大的激光量,光凝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补充光凝。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这可能是第1例关于来自中国的继发于CN V的霜样分支血管炎的病例报道。本文描述1例与黄斑区CNV有关的霜样分支血管炎病例。病例:1例2002年8月27日来就诊19岁中国女性患者,主诉右眼视物变形及视力模糊。观察:FFA显示黄斑区CN V。5个月以后,黄斑区局部萎缩性脉络膜瘢痕形成。2003年4月14日患者又诉出现视物模糊,在双侧眼底均发现虹膜睫状体炎及霜样分支血管炎。随后给予全身无环鸟苷及激素治疗4个月,眼底症状几乎完全恢复。结论:报道1例继发于黄斑CNV的霜样分支血管炎的中国女性患者,霜样血管炎与CNV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视盘血管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观察。方法  2 0 0 0余例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视盘血管炎 6 0例 6 4眼 ,男性 30例占 5 0 % ,4 0岁以下者 31眼占 4 1.94 % ;单眼 5 6例占 93.33%。视盘水肿型 (Ⅰ型 ) 30眼占 4 6 .87% ,视力≥ 0 .5者 2 2眼占 34.37%。结论 视盘血管炎Ⅰ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视乳头充血、水肿、视盘荧光渗漏。视网膜静脉阻塞型 (Ⅱ型 )主要表现为视乳头充血、水肿 ,视网膜出血 ,静脉纡曲扩张 ,静脉荧光充盈迟缓。  相似文献   

17.
王涛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05-107
目的:观察多波长激光光凝视网膜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有明确的无灌注区(NP区)且≥5PD及(或)有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者,立即给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水肿≥450μm,或视网膜出血较多,FFA检查显示大面积遮蔽荧光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mg治疗,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压、虹膜、瞳孔、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情况,随访3~21个月。结果: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17例(包括玻璃体腔内注射TA后随访过程中出现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者8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明显改善,NP区及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消退,血管渗漏消失;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36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黄斑部厚度在注药后逐渐下降,早期改变明显,黄斑部厚度2.5~3个月时接近正常并逐渐稳定,FFA检查提示血管渗漏减轻。结论:多波长激光光凝视网膜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TA是治疗RVO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眼压、黄斑水肿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1岁,双眼逐渐视力下降1年余。于2013年1月20日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盘边界不清,盘周动脉瘤样扩张伴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颞下方散在黄白色硬性渗出,黄斑区陈旧性渗出机化,伴色素沉着。左眼视盘边界不清,可见表面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多发出血灶,上下血管拱环内及黄斑区可见环形黄白色硬性渗出(图1A,图2A)。2 d前在当地县级医院行眼底检查后考虑可能诊断为双眼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Coats病),未治疗,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当天患者就诊于当地市级医院并且行双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 )检查,发现双眼视盘周围多发动脉瘤及周边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考虑可能诊断为双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Eales 病),未治疗,建议患者来本院就诊。患者系统检查未发现全身异常,否认家族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示:双眼动静脉充盈正常,静脉早期双眼视盘边界不清,盘周小血管扩张,视盘多个动脉血管瘤样扩张,后极部部分动脉管径不均匀呈节段壁染。视网膜周边大片无灌注区,左眼伴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双眼视盘强荧光(图1,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结果示:右眼黄斑区为陈旧性瘢痕,左眼玻璃体黄斑牵拉伴囊样水肿(图3)。根据患者病史、眼底表现及FFA结果,本科多位眼底病专家会诊意见为双眼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idiopathic retinal vasculitis,aneurysms,and neuro-retinits,IRVAN)综合征。治疗意见: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左眼可考虑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解除玻璃体黄斑牵拉。因患者拒绝左眼后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坚持保守治疗,后仅行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于2014年2月17日来本院复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稍混浊。双眼视盘边界不清,表面可见盘周动脉瘤样扩张及膜性增生物,视网膜动静脉比约1∶2,视网膜激光斑清晰,右眼黄斑陈旧性渗出机化,伴色素沉着,左眼黄斑区仍水肿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方法17例(17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均进行标准的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刀(MVR)自视盘鼻侧刺入,深达筛板后并切开鼻侧筛板,对无灌注区进行激光光凝后行气一液交换并注入C3FB气体0.8~1.0mL。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情况。结果1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有5例在切开视盘后发生出血,术中将灌注瓶升高后均能止血。13只眼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在0.3者1只眼,0.2~0.3者3只眼,0.1~0.2为4只眼,0.05~0.1者5只眼。视力无提高者3只眼,1只眼因继发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视力下降。16眼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手术后1~2个月黄斑部水肿明显减轻,出血大部分吸收。结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和出血吸收有较好的疗效,对提高患者视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羊膜覆盖术治疗早期重度眼表烧伤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羊膜移植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术后1周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或视力无变化,1周后视力逐渐提高,末次术后2个月左右视力稳定。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7眼均提高3行,其中1眼提高到0.8。术后随访3~6个月。术眼表面保持稳定,12眼均保存了眼球,未出现排斥反应及继发感染。结论:在烧伤后早期进行羊膜覆盖术,可减少刺激,减轻眼部的炎症反应,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剥脱,未见角膜溃疡形成,无免疫排斥反应和继发感染的发生,眼表上皮得以很快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