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 ml,离心分离血浆,检测患者的体内D-二聚体水平,检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中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了解其水平改变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郜靓  张亚雷  杨海虹 《安徽医药》2010,14(11):1311-13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抗凝治疗的临床方法.方法 将86例COPD急性加重期伴血栓前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气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3.02%,5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2%,4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及血栓前状态,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可纠正其血液高凝状态及异常的凝血功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48例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重症胰腺炎组18例,轻症胰腺炎组30例,另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轻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体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胰腺炎患者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早期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能有效诊断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贵勤  刘靖丰 《中国医药》2012,7(6):716-7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AECOPD)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AECOPD患者60例,其中30例AECOPD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另30例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采集2组静脉血检测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2.48±1.35) mg/L,纤维蛋白原浓度为(6.4±3.0)g/L,稳定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分别为(0.50±0.25) mg/L、(2.7±2.4)g/L.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t=3.377,5.647,P =0.003,0.017).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程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8±6)d比(22±5)d,t=2.274; (7100±1300)元比(8800±3500)元,t=3.727;P<0.05或P<0.01].结论 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评估AECOP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FMPF)和D-二聚体(D-D)在抗凝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动力学检测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10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测定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FMP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前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及纤维蛋白原(Fbg)有显著或极显著增高(P<0.05或P<0.01);治疗后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FMP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抗凝治疗前患者血中的D-D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又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增高极显著(P<0.01).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其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凡有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FMPF呈显著降低,而D-D显著升高,表明抗凝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进展性脑卒中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 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值,在第1周时开始下降,并在第2周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时达到高峰值,在第2周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与非SIP患者比较,SIP患者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早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可预测SI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春秋 《河北医药》2007,29(9):929-930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比较肺癌患者(肺癌组)与非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的指标.结果 肺癌组PT、APTT明显缩短(P<0.05或P<0.01),D-二聚体和Fg显著升高(P<0.01),发生转移者尤为显著(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转移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参芎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2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芎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治疗14d后观察D-二聚体、Fg、PaO2水平变化。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Fg,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O2。结果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Fg、PaO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Fg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注射液可改善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艾迪注射液对血浆D-二聚体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结直肠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 方法 筛选30例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具有复发高危因素Dukes’B期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均采用标准FOLFOX或XELOX方案化疗,治疗组联合使用艾迪注射液,在疗程前后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值。结果 对照组D-二聚体升高10例,降低5例,均值在治疗前后统计学无差异;治疗组D-二聚体升高3例,降低12例,均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2组D-二聚体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净效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艾迪注射液可降低高凝状态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小儿肾病综合征(NS)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8例NS患儿和50例健康儿童的血浆D-D水平.结果 N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D检测对NS的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变化的观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书 《淮海医药》2005,23(5):348-349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并与25名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脑梗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普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入阿霉素(2%的阿霉素,6.5 mg·kg-1)制作肾病综合征模型,观察普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及联合用药对血浆凝血与纤溶分子标志物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结果普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均可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降,普伐他汀可使肾病模型大鼠的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升高,而低分子肝素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生化指标与模型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诱导的大鼠肾病综合征可出现明显的高凝状态,普伐他汀明显升高血浆ATⅢ水平,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在产科高凝状态中的临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7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术后静脉滴注葛根素治疗,观察组(36例)术后静脉滴注血必净治疗,比较两组生产前后的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后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积压两个指标值均明显下降(P0.05),D-二聚体指标平均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前、产后血细胞积压、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3项标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必净在预防治疗重度子痫前期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孕期孕妇血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76+78-76,78
目的:通过对不同孕期妇女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评价其在诊断产科高凝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22例不同孕期妇女及160例正常非孕妇女血中D-二聚体浓度,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522例不同孕期妇女及160例非孕健康妇女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显示妊娠组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的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妊娠早期组(P〈0.05)。妊娠早期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组与妊娠中期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组与妊娠晚期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发展,孕妇血中D-二聚体阳性率有上升趋势,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预测和判断产科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予以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对比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麻醉后6h、20h,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短于对照组,出现2级及以上疼痛感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较优,可改善围术期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幅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郑岚  刘刚  钟春生  郑浩  胡恩贔  王科  孙涛 《淮海医药》2013,31(5):377-37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β2-微球蛋白含量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观察恶性肿瘤组中治疗前后三者水平变化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取11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以及50名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β2-微球蛋白含量用日本Hitachi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 11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较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β2-微球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与恶性肿瘤及其预后显著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可靠性,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并可作为恶性肿瘤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AIDS患者的治疗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AIDS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自愿参与实验研究的健康受试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对比较其血液中血小板、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对AID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凝血各项相关检查指标的比较显示,观察组AIDS患者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受试者,而血小板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凝血检查指标之间的比较均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艾滋病会导致患者血液处于严重高凝状态,因而在临床要考虑联合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计算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随访2年,比较D-.二-聚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 病例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Ⅲ期+Ⅳ期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病例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为49.25%显著高于术后的26.87%(P<0.05);术前D-二聚体阳性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率为27.27%,2年生存率为45.45%,与术前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术前D-二聚体阳性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且与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