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的、以脂质发育为特征的炎症过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一种炎症因子,表达在炎症环境下的内皮细胞膜上,介导白细胞的滚动和黏附。在AS开始初期,免疫细胞和脂质浸润血管壁形成斑块,VCAM-1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AS发生、发展过程中VCAM-1高表达的诱因及其病理机制,以及通过减少VCAM-1表达抗AS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可能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易感基因病变等多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脂质的积累、病变斑块的形成和动脉腔隙变窄,这些因素导致动脉供应的组织器官缺血或坏死。其中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牵涉的主要细胞,内皮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参与集体免疫活动,其损伤和功能性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其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狭窄等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受损的血管平滑肌合成表型进而形成纤维帽,斑块破裂的区域细胞数量减少将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当淋巴细胞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时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髓系细胞,其中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的为单核细胞,进入组织的转变为巨噬细胞。机体在生理情况下,动脉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相对较少,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内皮间隙进入血管内膜,在内膜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帮助清除侵入内膜下的脂质。而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吞噬,并降解形成泡沫细胞,过多的泡沫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脂质条纹即脂纹脂斑,从而形成粥样斑块并最终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僵硬度达到治疗的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包括他汀类、抗氧化类、抗血小板聚集类和抗高血压药物。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对其治疗药物进行探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重新审视炎症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是由于导致炎症的免疫系统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胞浆素、细胞粘附因子等)与脂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炎症是斑块破裂的重要促发因素。炎症的一个重要生化指标是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本文研究了血清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D-聚甘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 H_2O_2(200μmol·L~(-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氧化损伤,研究D-聚甘酯(DPS)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损伤后细胞内Ca~(2+)含量,并观察DPS对H_2O_2导致的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DPS 0.1,1,10μg·L~(-1)对损伤后ECV304具有促进增殖作用。DPS 0.1,1μg·L~(-1)使细胞培养液中SOD水平升高并降低细胞内MDA含量,4个剂量的DPS均能使细胞培养液中LDH释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PS能降低H_2O_2导致的细胞内Ca~(2+)含量的升高,并抑制细胞凋亡。结论 DPS具有保护H_2O_2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损伤后细胞内Ca~(2+)含量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渠莉 《河北医药》2005,27(10):775-776
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炎症性、增生性疾病,全世界约1%~2%的人受到该病困扰。银屑病目前认为是一种角朊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导致的疾病,其角朊细胞的增殖旺盛是本病的显著特点。到目前为止,虽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在研究细胞因子、炎性细胞的相互作用、血管形成、细胞内与信号传导相关的磷酸化酶激酶与银屑病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白介素10(IL-10)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免疫抑制剂,其抗银屑病的作用是通过循环免疫细胞的调节效应所致;形成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环路,促使银屑病反复发作及慢性化;而银屑病急性皮疹的形成与慢性斑块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有关;慢性斑块性银屑病与磷酸化酶激酶和细菌超抗原有关。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银屑病发病机制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颖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61-162
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是目前公认的有良好效果的调脂药.除了对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外,还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改变斑块细胞成分、抑制炎症及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刺激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直径、促进骨形成等作用,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效果,被誉为21世纪的“阿司匹林”,现就其临床应用概况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类型,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甚至中断,使供氧不足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坏死,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脂质沉积,引起炎症因子表达升高,触发细胞凋亡,导致大量心肌细胞被吞噬降解,心功能急剧恶化。近年来研究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的心肌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这可能是一种对受损心功能的保护性应答反应。GDF-15可抑制细胞凋亡、缓解细胞损伤、调控脂质代谢、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梗死面积的持续扩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本文通过阐述急性心肌梗死后GDF-15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论证GDF-15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皮细胞功能及其异质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本文从血管形成、凝血及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炎症和免疫反应、合成基质成分、调节血管张力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内皮细胞的功能。重点介绍了各类组织和动物内皮细胞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态、功能、表面抗原及对内皮损伤后的反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日本刺参酸性粘多糖、皂苷和胶原多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ox-LDL建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损伤模型。MTT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NO释放量;TBA法测定细胞内MDA含量;DNA-Ladder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结果不同浓度的酸性粘多糖、胶原蛋白多肽和低浓度的皂苷能明显抑制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P<0.05,P<0.01);降低细胞内MDA含量(P<0.05,P<0.01);拮抗ox-LDL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酸性粘多糖和胶原蛋白多肽还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NO释放量(P<0.05,P<0.01),提高细胞NOS活力(P<0.05,P<0.01)。结论日本刺参酸性粘多糖、皂苷和胶原蛋白多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 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 1.1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病理机制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病理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由血管中膜伸入到血管内膜后,成为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的细胞成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由该细胞成分大量分泌,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管腔变细[1].②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病理作用:研究表明,在PTCA术后数小时至数天里,可以产生血管损伤.根据血管损伤时期,可分为前期与后期.由冠脉血管痉挛所致血管狭窄称之为前期血管损伤[2].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则由静止-收缩的状态改变成为增殖-合成的情况.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加速增殖.从而加快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相似文献   

12.
<正>炎症在糖尿病的发病和大血管并发症的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少学者又提出了2型糖尿病病因的"炎症发病学说"。现已知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全身急性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斑块内的炎性细胞及其炎性产物对粥样斑块脂质中心的扩大~([2])、纤维组织完整性的破坏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3])均有深刻影响,可能是造成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的促发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作为机体重要的血管张力  相似文献   

13.
洪斌 《中国医药》2012,7(11):1479-1481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缺血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乃至不稳定斑块的生成、破裂和血栓形成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炎性递质参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与冠心病有关的新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呙恒娟  李莲  陈宝元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70-973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OSAS 可诱导系统炎症、 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等, 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氧化应激和系统炎症能够激活 T 淋巴细胞, 增加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 加速炎症/免疫反应,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免疫系统的激活是炎症/ 免疫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步骤, 本文以 T 淋巴细胞为例, 综述 OSAS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淋巴细胞基础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肿瘤是由肿瘤细胞和周围间质构成,间质成分包括各种各样的间叶细胞、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外膜细胞以及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炎症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并非由上皮或间质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两者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肿瘤一宿主界面微环境的平衡状态所决定.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关,能产生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促进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的募集的细胞外基质.因此,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并且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6.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慢性疾病,是由炎症、免疫机制以及脂质浸润等多种因素参与的综合性病变[1]。它的主要表现是大量胆固醇酯在大中型动脉血管壁内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或破裂,拥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炎症性疾病,AS病变先是从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开始,随后低密度脂蛋白(LDL)透过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常发生在大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部位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产生斑块;斑块发生炎症导致斑块破裂、脱落;  相似文献   

18.
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Ca2+内流机制及其与Cl-通道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Ca2+内流机制不同,前者是兴奋性细胞,Ca2+内流通过电压依赖性(VDC)和非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后者是非兴奋性细胞,Ca2+内流主要通过非VDC途径。Cl-通道参与了这两种细胞的Ca2+调控,平滑肌细胞Cl-通道开放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促进VDC开放,Ca2+内流增加;而内皮细胞Cl-通道开放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使Ca2+进入细胞内的电化学趋势增加,胞外Ca2+经非VDC途径内流增加。目前对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Cl-通道的分型、特性和功能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9.
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炎症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粘附分子和蛋白水解酶,引起白细胞粘附、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和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和重构.炎症因子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又称为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20.
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成分,属于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调血脂、抗血栓形成、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促血管内皮舒张因子释放等多种作用,且能从多个环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综述研究近年来有关小檗碱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控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抗氧化应激、减少脂质合成、改善血管内膜细胞等几方面,从而为小檗碱临床应用及研发新的天然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