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囊内镜:新世纪消化内镜发展的里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 1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 ( 2ndDDW-China)以及 2 0 0 2年 2月曼谷世界胃肠病和第 1 0届世界内镜大会消化内镜领域的专题讨论 ,其中胶囊内镜 (Capsulendoscope)推出和介绍无疑是两次大会最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可追溯有 1 50多年的历史。主要经历了硬式内镜 ( 1 868年—1 93 2年 )、半曲式内镜 ( 1 93 2年— 1 957年 )、光导纤维内镜 ( 1 957年至今 )、电子内镜 ( 1 983年至今 ) 4个阶段。其中光导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的临床应用 ,对消化系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消化内镜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青海省各级医院消化内镜工作的陆续开展 ,具体开展时间、项目及诊治水平的高低参差不齐 ,我院将全省消化内镜开展情况作一深入调查 ,为今后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打下基础 ,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是对青海省消化内镜工作作一全面评价 ,其内容包括 :①开展工作的时间与项目 ,如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检查与开展内镜治疗的情况 ;②胃镜室的编制及专业工作人员情况 ;③胃镜室的设置、面积、检查台数及各种器械数量与质量 ;④胃镜消毒及术前准备情况。2 调查方法 对青海省各级医院发出调查表77封 (二级医院…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自研制成功以来,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它既弥补了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但也显露出一些弊端。该文就胶囊内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领域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肠疾病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发热及全身倦怠等症状为主诉,因为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因此成为消化道疾病的相对盲区,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胶囊内镜由Lddan等研制成  相似文献   

5.
消化内镜检查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易 《中国医刊》2000,35(10):56-56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消化内镜已逐渐普及到乡镇卫生院 ,为大量消化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然而 ,由于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与经验相差悬殊 ,内镜检查可导致误诊、误治。本文回顾本院自 1 989年至今的 1 52 4 3例胃镜 ,2 4 52例结肠镜检查中种种失误 ,取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历 1】 男 ,65岁 ,因“粘液血便 3月”肠镜示“距肛门约 2 0cm处肠管狭窄 ,粘膜糜烂出血” ,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术中发现病灶距肛门 9厘米 ,为“直肠癌” ,只能向下延长切口手术。【病历 2】 男 ,59岁 ,因“吞咽时胸骨后疼痛 1月”胃镜示“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入选我院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128例,分析其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及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2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83例(64.8%)获阳性结果。根据出血类型分为显性出血者82例,隐性出血者46例,组间阳性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血管发育异常为最常见病因,其次为小肠恶性肿瘤。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查中安全、无创,患者痛苦少,且阳性诊断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和探讨胶囊内镜应用价值和体会。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胶囊内镜检查119例,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21~83岁,检查前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吞服胶囊时间为8:00-11:00。结果胶囊通过幽门时间:〈60 min 104例,〉120 min 14例,其中12例应用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通过幽门,2例内镜协助胶囊通过幽门。胶囊排出时间:多为1~3 d。小肠检查完成103例(86.55%),全结肠检查完成3例(2.52%)。小肠病变检出率为33.05%,胃十二指肠病变检出率为33.61%,结肠病变检出率为2.54%,总阳性率为69.49%。并发症:梨状窝胶囊嵌顿1例;胶囊滞留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依从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小肠病变诊断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消化内镜与胃肠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昱  陈小嫦  钟敏 《中外医疗》2010,29(14):178-178
消化内镜检查具有直观、准确、可靠的优点,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面较其他检查方法 ,如钡剂造影、超声、CT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时医生可肉眼直接观察到消化道内部的情况,同时对可疑病变还可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对于很多消化道疾病,内镜检查结果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1]。消化内镜在胃肠疾病上的应用已由当初的单纯诊断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治疗上,越来越多的胃肠道良性疾病可以经消化内镜治疗得到良好的疗效,从而避免长期的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做消化内镜检查时的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血管畸形8例,小肠肿瘤4例(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为空肠间质瘤,1例为血管瘤),小肠憩室2例(手术证实1例为Mechel憩室),小肠克罗恩病3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多发溃疡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3例,另发现小肠非特异性炎症7例,小肠寄生虫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检出率较高,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消化内镜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然而近半个世纪来,由于小肠特殊的部位和长度,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直到可用来观察整个消化道的胶囊式内镜(cap suieendo scope)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全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才得以填补.胶囊内镜以其易吞服、无痛苦、图像清晰、检查范围广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昧[1].  相似文献   

12.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81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和腹痛患者行Given M2A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1例患者中9例胶囊内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1例胶囊内镜未进入小肠,其余71例共发现小肠病变132处,小肠病变检出率88.75%。这些小肠病变包括炎症36例,血管病变24例,隆起性病变16例,息肉15例,小肠内血液覆盖12例,溃疡11例,小肠蛔虫6例,憩室5例,克罗恩病5例,钩虫病1例,小肠发育不良畸形并内瘘1例。胶囊内镜诊断的5例间质细胞瘤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而克罗恩病、淋巴瘤、血管瘤等隆起性病变在胶囊内镜均未能正确诊断。胶囊内镜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安全性好,但定性诊断能力有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小肠疾病的诊断十分困难。胶囊内镜检查是新的无创性主要用于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 ,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对 18例经X线钡剂造影、胃及结肠镜检查正常 ,疑诊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 :18例中发现小肠病变 10例 ( 5 5 .6% ) ,包括血管发肓不良、肿瘤、Crohn氏病、溃疡等。检查过程中无任何痛苦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胶囊内镜能清晰地观察小肠 ,安全性好 ,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对82例受检查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中均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82例中8,0例顺利完成检查,1例因贲门癌致贲门部狭窄。进食少许食物后胶囊通过贲门进入胃腔内,并顺利排出;1例因回盲部肿瘤胶囊滞留于回肠末端,经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胶囊。79例发现有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96.3%。检出病变包括贲门癌1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小肠疑似克罗恩病1例,非特异性小肠炎48例,非特异性结肠炎29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对胃肠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90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按照临床表现分为A组(无症状体检组)6例、B组(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53例、C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1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无不适和并发症;86例患者完成检查,其中A组5例,B组51例,C组30例;90例患者中共发现小肠病变58例,小肠疾病总阳性检出率为64.4%,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4.7%(33/51)和83.3%(25/30).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且无创伤,对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及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由于其结构复杂和材料特殊不易达到完全灭菌要求,操作时一旦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小肠患者中,成功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者79例;胶囊通过率为96.34% (79/82);49例发现病变,阳性检出率为59.76%(49/82).结论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小肠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内镜中心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小肠疾病的镜下表现及患病率。结果80例受检者共发现病变56例(70.0%),小肠疾病42例(52.5%),其中小肠黏膜下肿物6例,小肠肿瘤3例,小肠多发息肉1例,小肠蛔虫2例,小肠多发溃疡6例(其中1例疑似克罗恩病),小肠炎16例(其中非特异性炎症10例,疑似缺血性肠炎1例),小肠憩室2例,小肠多发血管瘤3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小肠外压征1例;另外食管憩室1例,糜烂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4例,胃溃疡4例(残胃溃疡1例),幽门管溃疡1例,结肠息肉1例,升结肠肿瘤1例,其余24例患者镜下未见异常(30.0%)。结论胶囊内镜对各类小肠疾病包括炎症及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作为小肠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其中健康体检者2例)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行消化道检查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变检出情况、检查安全性、耐受性及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结果:38例受检者中,36例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95%,32例发现阳性病变,检出率为84%;检出小肠病变27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1%,所检出的病变包括糜烂、溃疡、息肉、血管发育异常、憩室、淋巴管扩张等。胶囊在食道内运行时间(1~72)s,在胃内运行时间(9~300)min,在小肠内运行时间(84~590)min。无患者发生胶囊内镜滞留。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诊断率较高,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胶囊内镜检查103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检出小肠病变68例,检出率为66.02%,其中检出小肠寄生虫9例,小肠溃疡5例,新鲜出血3例,小肠间质瘤2例,息肉3例,小肠多发异常隆起1例,小肠憩室2例,血管畸形30例,非特异性炎症13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安全性好,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