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癌病变临床转化过程 ,分析肝癌死亡常见原因 ,探讨肝癌合理治疗模式 ,寻求肝癌有效预防和阻断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 1999年度 5 5 4例肝癌临床资料 ,结合过去临床研究 ,讨论肝癌防治方法。结果 我国肝癌多在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 ,肝癌患者 92 6 %与乙肝病毒 (HBV)感染有关 ,其中 76 %表现抗HBe阳性 ,6 7 2 %曾有慢性肝炎病史 ,87 2 %合并肝硬化或肝纤维化 ,说明HBV感染可呈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和肝癌等不同病谱演变 ,肝癌是HBV持续感染者的最后结果和重要死因。资料表明引起肝癌患者死亡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结论 肝癌治疗以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聚能刀、光子刀、氩氦刀及超声聚焦刀等对缩小肿瘤亦有一定效果 ,但均不能彻底清除肿瘤 ,复发率较高。肝癌预防最有效方法是减少HBV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2.
HBsAg携带者补硒后影响肝癌发生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补硒对HBsAg携带者肝癌发生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以1996—1999年在启东肝癌高发区对HBsAg携带者补硒预防肝癌干预试验队列为实验对象,停药后定群随访到2004年,收集死亡资料。结果:停药后5年(2000—2004年)干预组肝癌(4.384%)和慢性肝炎(简称慢肝)或肝硬化(0.939%)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癌7.533%,U=2.827,P=0.005;慢肝或肝硬化2.552oA,U=2.636,P=0.009),干预组肝癌死亡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0.582倍(RR=0.582,95%CI:0.389~0.871),慢肝或肝硬化死亡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0.368倍(RR=0.368,95%,CI:0.168~0.808),硒与慢肝或肝硬化死亡关联强度较强;硒对肝癌、慢肝或肝硬化保护率分别为41.804%和63.182%。结论:HBsAg携带者持续补硒能有效降低肝癌和其他肝病的发生率,值得继续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非肿瘤死亡原因。方法:复习病案资料,结合文献就主要的死因如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进行分析。结果:在477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非肿瘤性死因51例(占10.69%),其中严重感染34例。结论:积极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非肿瘤性疾病,预防恶性肿瘤的非肿瘤性死亡发生是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和临床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慢性 HBV 感染有发生肝癌的高度危险性。尤其是 HBV 感染率高的国家中,HBV 对肝癌的致病作用特别重要。众所周知,HBV 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又有可能演变为肝癌。并认为肝硬化是发生肝癌的病理基础。本文采用维多利亚蓝核固红染色(VB 染色)检测肝组织内的 HBsAg,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55例听神经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及适应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采用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55例,肿瘤平均直径2.9cm,平均肿瘤边缘剂量14Gy,中心剂量33.6Gy,平均采用 等剂量曲线为48.7%,平均等中心点为4.7个,随访12-35个月,结果:肿瘤缩小41.8%,肿瘤稳定无增大50.9%,合计肿瘤生长控制率92.7%,肿瘤增大7.3%,听神经保护率40%,面神经保护率89.8%,无死亡病例,结论:γ刀治疗听神经瘤具有较高的肿瘤生长控制率,死亡纺极小,且可保护颅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 HBcAb )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最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可能致癌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HBV,DNA和甲胎蛋白(AF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BsAg,HBcAg和HBV DNA的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分别为61.9%(13/21),42.9%(9/21),75.0%(12/16),在肝硬化组中分别为64.0%(16/25),36.0(9/25),83.3%(15/18),在癌旁肝硬化组中分别为72.7%(16/22),61.1%(11/18),85.7%(12/14),在肝细胞癌组中分别为45.2%(14/31),50.0%(14/28),64.3%(9/14),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硬化组中HBV DNA阳性信号较肝细胞癌多而,AFP主在癌旁肝硬化(33.3%,9/27)和肝细胞癌(43.6%,17/39)组中表达,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不表达,癌旁肝硬化与不伴肝癌的肝硬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癌旁肝硬化可能是癌前肝硬化在癌周的残留。  相似文献   

8.
彩超导向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波导向射频毁损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彩超引导下对130例原发性肝癌患进行射频毁损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治疗和对103例.肝癌患进行射频治疗。比较观察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治疗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变化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治疗组术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分别为96.1%和67.9%;3个月复查彩超肿瘤缩小25%以上分别为89.2%和81.5%。结论:射频毁损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同时,彩超为实时观察肝癌血供状态、声像图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在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Shen LJ  Zhang ZJ  Zhang HX  Yang WB  Huang R 《癌症》2002,21(1):29-32
背景与目的:许多肿瘤癌变过程中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π)的表达会异常升高,其变化早于细胞的形态改变。探讨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GST-π表达的关系。方法:对肝细胞癌和相关慢性肝病及正常肝组织共86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和GST-π,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结果:HBsAg,HBcAg和HBVDNA的阳性率在慢性肝炎分别为61.9%(13/21);42.9%(9/21)和75.0%(12/16);在肝硬化分别为64.0%(16/25),36.0%(9/25)和83.3%(15/18);在癌旁肝硬化分别为72.7%(16/22),61.1%(11/18)和85.7%(12/14);在肝细胞癌分别为45.2%(14/31),50.0%(14/28)和64.3%(9/14)。其中以癌旁肝硬化组阳性率最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硬化HBVDNA阳性信号较肝细胞癌多而强。GST-π在慢性肝炎(25.0%,4/16)、肝硬化(17.6%,3/17)、癌旁肝硬化(53.3%,8/15)和肝细胞癌(60.0%,9/15)均有表达,但癌旁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阳性率明显增高,癌旁肝硬化(53.3%,8/15)和肝细胞癌(60.0%,9/15)均有表达,但癌旁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阳性率明显增高,癌旁肝硬化组与不伴肝癌的肝硬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肝细胞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HBV感染可能导致GST-π的表达升高。癌旁的肝硬化比不伴癌的肝硬化更具癌前病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约9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这些病毒的感染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中的部分患者逐渐发展为肝细胞癌。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血液中S抗原(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持续携带者比非HBsAg携带者其肝癌发生率高100倍。从流行病统计学角度,乙型肝炎感染的地理分布与肝癌(HCC)的发生率也非常一致。 肝癌通常在患慢性肝炎20~50年后才会发病,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肝癌的发生过程是由于存在于感染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诱发细胞癌基因的活化与抑癌基因的失活造成的。本文拟就存在于感染细胞内HBV基因与c-myc、p53等细胞基因的变异作一论述。 慢性肝炎及肝癌组织中几乎都能发现HBV DNA的多克隆整合,一般位于HBV DR_1或DR_2的近旁。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V及HCV感染率,方法:对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786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及抗HCV检测,并与1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三组资料的HBV感染率分别为80.13%,23.92%和10.56%,差异有显著性;HCV感染率分别为5.13%,3.94%和2.7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C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相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和慢性肝病P53蛋白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共9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P53蛋白,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肝炎HBsAg阳性率为61.9%(13/21),HBcAg42.9%(9/21),HBV DNA75.0%(12/16);肝硬化HBsAg64.0%(16/25),HBcAg36.0%(9/25),HBV DNA83.3%(15/18);癌旁肝硬化HBsAg72.7%(16/22),HBcAg61.1%(11/18),HBV DNA85.7%(12/14);肝细胞肝癌HBsAg45.2%(14/31),HBcAg50.0%(14/28),HBV DNA64.3%(9/14)。P53蛋白只在肝细胞肝癌组表达(27.9%,12/43),其他组均不表达。结论:P53蛋白表达于肝细胞肝癌相对较晚的演进阶段,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HBV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的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MM患及186名体检人员的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HGV)的标记物。结果:56例MM患中有16例感染肝炎病毒(占28.57%),其中HBV感染8例(占14.29%),HCV感染4例(占7.14%),HEV感染1例(占1.79%),HGV感染2例(占3.57%),HEV与HGV均有感染1例(占1.79%),HAV及HDV无感染。这16例患肝功能改变的有4例。186例体检人员中1例感染HCV(占0.54%)。结论:MM患中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以HBV、HCV感染最高,且肝炎病毒感染的MM患一般处于隐性感染阶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颅底囊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上首选手术切除。有手术禁忌或不愿开颅手术的患者,则应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本文探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15例,肿瘤周边剂量13—16Gy(平均14Gy),中心剂量28—40Gy(平均34Gy),等剂量曲线35%-50%(平均40%),治疗靶点3-9个(平均5个),随访1—7年。结果:11例(73.3%)病灶缩小50%以上,2例(13.3%)病灶无变化,2例(13.3%)囊腔增大。结论:应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5.
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氩氦刀冷冻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经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巴塞罗那分期分成早期、中期及进展期肝癌组,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局部病灶CT变化、AFP下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后患者的并发症少,82.6%的患者术后AFP降低,92.3%的肿瘤缩小或保持不变。截止至2008年4月.仍有14例患者生存.110例患者死亡。早期、中期及进展期肝癌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25个月、17.41个月、6.82个月。结论:对于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氩氦刀治疗的并发症少.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年来收治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行肝叶或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肝叶切除术加门静脉、肝动脉置化疗泵双化疗7例;单纯经周围静脉化疗6例;术后行一周期化疗3例。结果:1例于术后一周转回当地医院治疗。术后随访15例,生存期10个月~1年41.2%,1.2~2.3年53%,3.4年5.9%。结论:肝叶或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有效的止血方法和达到肿瘤根治的治疗效果。而术中同时进行门静脉和肝动脉置化疗泵共术后定期化疗可以预防复发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在世界上广泛流行,在我国肿瘤死因中占第2位,在部分农村占首位,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2000年全球肝癌发病56.4万例,其中中国30.6万例。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凶险,有“癌王”之称,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在肝癌病因学方面,目前倾向于多因素、多步骤发生且各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观点。其中在病毒病因中,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HBV持续感染是肝癌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WHO肝癌预防会议指出:HBV与肝癌相关性高达80%。本文主要简述近年HBV与肝癌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赵馥  刘丽  张婷  兰守丽 《癌症进展》2008,6(4):429-431
目的总结肿瘤病人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相关并发症及其预防进行探讨。方法分析200例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和总结射频消融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200例肿瘤病人射频治疗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5%,其中主要并发症18例(9%),其他并发症23例(11.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是多种实体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加强管理、注重预防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胃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30例。结果12例未行手术治疗者均在胃癌诊断后1年内死亡。手术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1%(20/27),44.5%(12/27)和22.2%(6/27),死亡原因:2例死于化疗后白细胞显著下降所致的严重感染和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余患者死于胃癌复发和转移。结论胃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方式需根据肝功能情况、上消化道出血史以及肿瘤的部位等采用“个体化”原则。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选择适当的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肿瘤急诊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搜集肿瘤急诊2167人次,总结分析其中329例肿瘤急诊的死因。结果本组肿瘤急诊死亡人数占急诊人次的15.2%(329/2167)。由肿瘤本身直接引起死亡者占死亡总数的25.8%(85/329),肿瘤并发症引起死亡者占59.9%(197/329)。急诊12小时内死亡者占本组死亡总数的11.2%(37/329)。死亡前三位的原发病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感染、呼吸衰竭、休克、出血和心脏疾患是常见死因,前二者分别占死亡总数的36.2%和32.5%。结论癌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并发症,应重视其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