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孕育于《内经》,而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且运用于临床。如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李氏又在《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说:“内伤脾胃,乃伤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3.
略论脾火     
<正> 脾火溯源脾火,《内经》早有论述,如《素问·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提出脾胃火热证候,主要是脾热所致。汉·张仲景对脾火(热)的病因证治提出了更具体的论述,如《金匮要略》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还创建小建中汤治气虚发热,手足烦热;桂枝汤加减滋阴和阳,治疗杂病长期发热等。唐代王焘提出“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孙思邈《千金方》指出“舌本卷缩……邪热伤脾”。宋朝钱乙根据五脏所产生的火热证候,立泻五脏火治法,其中“泻黄散”即是专为泻脾火而设。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提出“阴火”学  相似文献   

4.
对“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承《内经》“补其中而升其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甘温”是指补中益气汤,“热”指气虚发热,即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解除气虚发热证之意。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指用昧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刨,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汽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治疗气虚发热“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论》)“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彩平 《中医杂志》1999,40(5):266-267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创立的治法。他在《兰室秘藏》黄芪汤下自注说:“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可见,甘温除热法是根据《内经》理论而创立的治法。其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热证。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以甘温补益中气之品为主,适佐辛苦寒凉升  相似文献   

7.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即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为中医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因虚而热的论述及甘温除热的治疗大法。如《素问·调经论》篇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而“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0.
何谓甘温除热法?乃用辛甘性温之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者,谓之甘温除热也。此法为金元时代李杲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亦即《内经》“热因热用”的从治法之一,李杲认为“惟当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俞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又说“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然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大热法出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后世《名医方论》中柯琴(柯韵伯)在论补中益气汤方论中这样评价:“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谨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诜用甘涡之品.升其阳气以行春牛之今。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甘温除热之法韩志远乌盟达茂旗医院(011900)“金元四大家”之一东垣在《内外伤辩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的原则.提出了甘温除热之法,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之方。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证治见解。《内经》云:“有...  相似文献   

13.
“辛以润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作为临证治则 ,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一般来说 ,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 ,如麻黄发表散寒 ,桂枝通阳化气 ,陈皮行气解郁 ,川芎活血行气 ,正如《内经》所说 ,“辛散”、“辛甘发散为阳”。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直接的滋阴润燥作用 ,且在临床上 ,对于津血亏损证 ,辛味药物又常被视为慎用品 ,甚至为忌品。因此 ,“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在此 ,笔者…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传统的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学说,撰写《脾胃论》,开创了中医对脾胃的认识,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纽。师“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意,制补中益气汤,近两千年验于临床,誉美效佳。下面笔者就临床中遵循李东垣“补益中气”学说在脾虚久泻患者治疗中一些浮浅认识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因势利导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金匮·水气病》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些都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体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了因势利导法这一祛邪原则,这对今天的临床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出自元代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是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旨意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等功效,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如妇科病中的“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等脾阳不振、脾虚下陷而致者,均属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五倍子一药,原载开宝本章,其味酸平,入肺、肾、大肠三经。有止血、涩肠,固脱  相似文献   

17.
《东垣试效方》方剂配伍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试效方》全书九卷 ,为李东垣先生应用的效验之方 ,经其弟子罗天益录辑而成。对于李东垣先生用药组方 ,后人评价说 :“用药不拘于方者也。凡求治者 ,以脉证别之 ,以语言审之 ,以《内经》断之 ,其应如响 ,间有不合者 ,略增损辄效 (《东垣试效方·序》 ,下同 )。”说明李东垣先生处方行为是从望闻问切出发 ,同时要以《内经》理论为指导 ,在用药过程中 ,还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随证加减 ,决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即所谓 :“医之用药 ,犹将之用兵。兵有法 ,良将不拘于法 ;药有方 ,良医不拘于方。”综观全书 ,其方剂配伍理论宗以《内经》 ,并承…  相似文献   

18.
浅析阴阳理论在<伤寒论>药物煎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 1 1 2首 ,配伍严谨 ,用药精当 ,后世尊称为“方祖”。笔者在对《伤寒论》的学习中 ,深感用《内经》阴阳理论指导药物的煎法乃医圣用药之一大特点。现不揣卑陋 ,简介如下。1 《内经》阴阳理论对药物性味功效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为气 ,阴为味。阴味出下窍 ,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 ,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又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泻为阴。”故药物以气味划分阴阳 ,则辛甘者总属阳 ,酸苦者总属阴 ,又可据其气味之厚薄而复分为阳中之阳、…  相似文献   

19.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治疗神经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之代表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通过加减变化,可用治疗诸如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慢性结肠炎等很多病证,疗效确切。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神经性头痛(紧张型头痛),见效快,复发率低。此类患者多数生活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诸如学生、在职场拼搏的中青年、电脑工作者等,并多伴精神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症状。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