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旭  匡涛  雷琳  李红梅  郑涛 《当代医学》2011,17(16):12-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多有先兆,原发病因为脑梗塞,与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溶栓等药物的应用关系密切,多发生在发病后的7~14d;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头颅CT检查确诊,经治疗基本痊愈36例,好转24例,死亡7例。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当病情加重时,及时检查CT是必要的,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溶栓、抗凝等药物,有利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心源性脑栓塞14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其他原因2例,好发于颈内动脉系供血区,少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根据CT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又可分为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出血性脑梗死Ⅱ型、脑实质血肿Ⅰ型以及脑实质血肿Ⅱ型,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多变,CT和MRI 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后,好转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67%.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或溶栓史,常发生于脑梗塞后的3 天内,应注意观察发病过程并给予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Ⅱ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按发病时限分型不同,早期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治疗观察疗效临床分析.方法 对蓝田县内一科2008-01 ~2012-09收治的4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经过头部CT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前提是及时停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根据发病时限分型不同,早期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论 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发病时限分型,早期采取不同个体化治疗,可进一步减少梗死面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脑梗塞发病率、复发率的升高,抗凝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的普及,出血性脑梗塞病例相应增多,已受到不少医家的关注。我院从1999-07~2004-01共收治出血性脑梗塞患者1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小玲 《海南医学》2008,19(10):118-119
目的 通过对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42例经颅脑CT/MR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率为1.96%,好发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患者;绝大部分患者多发生于脑梗塞发病1-2周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90.48%,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半数50%以上见于大面积脑梗塞.结论 高血压、脑栓塞是出血性脑梗塞的易发因素,积极干预血压及对大面积脑梗塞、脑栓塞严格选择抗凝、溶栓的适应证是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收治18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率为5.5%,其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血糖升高、溶栓及抗凝治疗可能与出血性脑梗塞有关。经综合治疗后好转16例,死亡2例。结论:及时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富山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75-77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均在发病后,经CT或MRI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其中,伴并发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12例,冠心病18例,伴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10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伴心源性卒中、糖尿病者早期应用溶栓、抗凝治疗为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溶栓、抗凝药物应用过程中,随着影像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从病因、临床特点、CT分型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8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大面积脑梗死、长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者占多数,临床病例中常规复查CT,依CT分型中HI-I、HI-II型临床治疗中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未引起病情恶化。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长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结合CT分型及时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权萍  季洪 《大家健康》2016,(12):3-4
目的:分析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选取66例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χ2检验方式对不同组的脑微出血发病率进行分析,然后对比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化率,主要应用单方因素Logistic对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和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及梯度回波(CRE)的扫描。结果:通过观察,对照组、梗死组以及梗死后出血组,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1.2%、18.3%和32.54%,应用单方因素logistic分析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的发生没有关系,梗死后脑出血与脑微出血以及溶栓治疗有关系。结论:脑微出血并不是梗死后出血转化出现高危险性的原因,脑微出血并不会增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危险性,而溶栓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急性脑梗死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121例,根据有无发生END及分型分组,其中未发生END(no-END)组88例,缺血性END(ENDi)组21例,出血性END(ENDh)组12例,收集各组实验室和影像学相关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i和ENDh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NDi组、ENDh组与no-END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o-END组相比,ENDi组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有颅内大血管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h组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情况、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END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高NIHSS评分是ENDh的独立危险因素,总胆固醇是ENDh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后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发生ENDi的风险,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会增加发生ENDh的风险,较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以降低发生ENDh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2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首先给予吸氧纠正组织缺氧并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确诊,立即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治疗,给予降颅压、脱水、抗自由基对症支持治疗,处理患者并发症,控制血压、血糖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手术。结果 2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治愈8例,明显好转8例,好转5例,未见好转或加重3例,死亡2例,临床治愈率为30.78%,好转率为80.77%,死亡率仅为7.69%。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巩固出血性梗塞的认识及临床中治疗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总结32例出血性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及与原发病、临床中特殊治疗的关系。结果 32例病例中均为较大面积梗塞,在入院3~7d内再复查头颅CT,发现其梗塞灶出现大小不等出血病灶,大部分病例为脑梗塞或溶栓抗凝治疗后病例。结论 脑梗塞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治疗适应征及及时复查CT以了解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5例,其发病与阻塞的动脉再开通有密切关系。CT扫描有特征性影像,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指出在脑梗塞早期治疗时,应用抗凝、溶栓、剧烈血管扩张药物,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世发 《安徽医学》2007,28(6):511-5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于发病后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痊愈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及时复查CT有助诊断;预后取决于发生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8年3月收住的926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皮质梗死、溶栓治疗、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皮质梗死、进行溶栓治疗、高血糖、持续高血压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或MK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雷亚莉  郭永 《黑龙江医学》2011,35(7):481-483
目的 探讨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此相关的临床资料.方法 收集两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1组为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性脑出血,2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对两组患者的病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脑梗死病史、出血部位、平均出血体积、凝血指标、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  相似文献   

18.
潘丹  潘振楠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09-109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年龄、梗死面积、部位有关,早期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性脑梗死倾向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的并发症之一,应动态CT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疗,建议脑梗死发病后6h内给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特点及CT表现,帮助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方法对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灶内及/或周边出现高密度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型、边缘型、混合型;临床上多发生在发病后第二周,症状相对较重,抗凝溶栓治疗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塞是在缺血性脑梗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应注意抢救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并适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e Infarction,简称HI),系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塞区血流再灌注而发生出血。近年来,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及CT的应用,HI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我科1991年1月至1992年7月收治经临床诊断并经CT证实的HI病人共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