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4例AMI患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用重组链激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d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再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治疗AMI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重组链激酶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30 min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入院当日加服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加速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4例AMI患者,采用静脉滴注r-SK,30分钟滴注150万单位,用r-SK前不使用激素.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3.53%(25/34),5周病死率为5.88%(2/34);过敏反应为8.82%(3/34),低血压发生率为2.94%(1/34),未出现严重出血及并发症.结论国产r-SK加速溶栓法治疗AMI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继青  孔令军  张爱秋  曹春蕊 《河北医药》2010,32(10):1249-1250
目的 探讨国产重组链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6例STEMI患者使用国产重组链激酶(150万U,60 min内)溶栓治疗.结果 再通率为84.1%,4周内总病死率5.6%, 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结论 国产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冠脉血管再通率高,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本院近两年对入选的32例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同时联合低分子肝素、大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等治疗。溶栓后行冠脉造影显示25例血管再通,7例溶栓失败。血管再通率达78.1%,除有牙龈少量出血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3患者随机分成r-SK组48例和UK组45例,均给常规治疗,r-SK组,r-S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mL;UK组,U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mL,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总再通率81.25%,6h内再通率为86.49%,与U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心律失常、过敏、低血压及5周后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K较UK的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药效较好,也具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国产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 ( r- SK)与尿激酶 ( U 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疗效 ,并比较二者差异。方法 :74例符合溶栓条件的 AMI患者分为 UK治疗组 39例和 r- SK治疗组 35例 ,均采用静脉注射溶栓治疗 ,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35 d病死率、低血压并发症以及 r- SK的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治疗后临床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 SK组为 77.14 % ,显著高于 UK组 5 6 .4 1% ( P<0 .0 5 ) ,两组的出血、35 d病死率、低血压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本研究提示国产 r- SK治疗 AMI临床再通率高于 U K,不良反应相似 ,无严重出血 ,是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常规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8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两组均给予阿斯匹林300MG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阿斯匹林300MG每天一次,3天后改为100MG每天一次.联合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观察两组之间冠状动脉再通率、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并发症、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别.结果 联合组冠状动脉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血运重建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显著性(χ2=3.86~4.25,P<0.05).两组死亡、出血及非致死性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溶栓时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使急诊血运重建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9.
李帆  彭刚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20-2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根据发病时间分为6h以内组及6h以上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冠脉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6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26例,总再通率为72.2%。其中,6h以内组再通16例,再通率为80.0%,出血2例,死亡2例;6h以上至12h以内再通10例,再通率为62.5%,出血3例,死亡3例。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好,在没有开展PCI的基层医院,是一套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93患者随机分成r-SK组48例和UK组45例,均给常规治疗,r-SK组,r-S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 mL;UK组,UK150万单位+5%葡萄糖100 mL,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 r-SK组总再通率81.25%,6 h内再通率为86.49%,与U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心律失常、过敏、低血压及5周后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K较UK的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药效较好,也具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按就诊顺序分为三组,每组32例,对照组A行阿司匹林干预,对照组B行氯吡格雷干预,观察组将二者联合应用,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效果。结果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17例(53.13%)、1 8例(56.25%)、26例(81.25%),观察组明显高于两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干预血管再通率相当,但联合用药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6 h和12 h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K、CK-MB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显著地提高血管再通率,恢复心肌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按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19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有15例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为78.9%;对照组有7例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为3.7%,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χ2=8.42。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较高,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国产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12h以内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各33例.分别给予链激酶150万U或尿激酶150万U溶于5%葡萄糖100ml,于30~60min(尿激酶为30min)静脉滴注,观察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试验药物(链激酶)组中,33例血管再通率为81.82%与对照药物(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60.61%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链激酶组为6%,尿激酶组为9%(P>0.05),两组均未发生过敏性休克;低血压发生率两组均为6%(P>0.05);消化道出血链激酶组发生率为9%,尿激酶组为12%(P>0.05),皮肤粘膜出血链激酶组发生率为6%,尿激酶组为9%(P>0.05).结论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过敏反应及出血发生率低,程度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5.
链激酶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亚昕  石林 《中国药业》2010,19(15):81-81
目的观察链激酶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否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60min内滴完)并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5d。结果血管再通率为89.80%,观察期35d内无死亡患者。结论链激酶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116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溶栓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再梗死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周及4周后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观察组的再梗死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Hcy 水平,并显著降低再梗死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4例,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散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并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23例心肌梗死患者,并以同期收治、单行阿司匹林溶栓治疗的28例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血管再通率、心功能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和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和心肌功能,临床有效率高,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mg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嚼服阿司匹林300mg。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29例,B组(阿司匹林组)32例,分别给予标准溶栓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溶栓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溶栓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2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S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结果①42例AMI患者冠脉再通35例,再通率83.3%。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85.7%、发病6~18h溶栓再通率4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②≤65岁患者的再通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65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K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提倡临床应用。对于〉65岁患者如无禁忌证,也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