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50傩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和血液变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同情况的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急性脑血栓患者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均有改变。在当归治疗的25例中,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外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为急性脑血栓发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120例Ⅱ型糖病尿人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显示,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改变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更显著,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瘀血、泥沙样流态增高。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与血管并发症三者呈平行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属—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粘滞状态与糖尿病血管病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查,认为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的病情监测,予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孕妇监测甲皱微循环的初步探讨王凤香王燕马旭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150001通过对孕妇甲皱微循环的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末梢微血管的形态、分布、血液及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的循环动态,直接了解组织局部的灌流状态,对机体内在平衡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临床分析病情,...  相似文献   

5.
对189例正常妊娠妇女和50例同龄非孕妇女舌象及甲皱、舌尖微循环的对照观察发现:淡红舌薄白苔是正常妊娠的基本舌象;部分孕妇以此为基础出现蓝斑、蓝带;甲皱、舌尖微循环呈血细胞聚集、张力减退、襻数增加及流态改变。本文讨论了以上改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通过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等客观指标来确立中风先兆的诊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院自1983年开展中风防治工作以来,对60例中风先兆病进行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变化测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观察方法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1991年9月至1992年3月中风防治门诊病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54.05岁。其中脑动脉硬化症33例,高血压动脉硬化症18例,冠心病9例。观察方法:血液流变性测定:采用BRC-51型血液流变仪,用微量血液检测方法和传感器测定血液指标,经微机处理自动打印检测…  相似文献   

7.
甲皱循环是反映在机体微循环状态。我们对孕晚期孕妇310人做甲皱循环测定,以便了解妊娠晚期孕妇的微循环状态。1资料与方法在哈医大一院选择30名未孕、健康的生育年龄的妇女,250名妊娠28周以上的正常孕妇和60名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做甲皱循环测定。340例分三组:非手组30例,正常妊娠组250例,妊高征组60例。检查均在上午进行。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坐位休息5min后取左手无名指涂香柏油,然后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研制的XD系列微循环测定仪进行测定、共测15项指标:微血管形态8项,微血管流态5项,微血管周围状态2项。微循环积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23例正常孕妇及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定量观察结果。妊高征患者存在着一系列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水肿、毛细血管痉挛、淤血和管袢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正常孕妇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比临床症状出现要早,消失较晚。微循环观察对妊高征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的循环动态,在显微镜下才能检测到。因为微循环是机体的内在环镜,内在环境相对稳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微循环动态改变能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微循环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法,包括甲皱微循环、舌面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以甲皱微循环既方便,又简单,既卫生,又准确,不给患者带来丝毫痛苦。是一种可取的中医诊断辅助方法。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检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尤其是心肌微循环障碍可迅速致病。由于心肌对缺氧最敏感,故一般认为甲皱微循环反映疾病变化较为灵敏。我们对42例冠心病进行甲皱微循环动态观察与摄影,同时作了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特点,与对照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甲皱微循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空军总医院于1974~1979年对临床常见疾病患者285例及正常儿童和成年人253名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及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每例均以显微镜目测和照相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目测时往往很难取得准确的结果,所以采用毛细血管照相是微循环检查不可缺少的。它不仅能弥补目测的不足,而且还能作为治疗前后对比疗效及判断病情预后的客观依据。正常人甲皱微循环管袢清晰,管袢的数目、形状、长度、宽度及动、静脉臂直径、血液状态和血流速度等各项数值均有一定的规律性。九种常见病其甲皱微循环与正常人照相分析对比,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并提出了在病理情况下管袢变异机理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利尿剂治疗过程中的25例臌胀患者进行了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提示:臌胀患者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总积分及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元、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甲皱微循环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积极治疗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本文观察了20例老年单纯性糖尿病患者及41例同时合并有高血压患者与20例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对比情况,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肿瘤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者(肿瘤患者)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①在119例患者中991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②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步改变,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③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敏感而直观,在临床监测病情变化中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10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EHF在病程早期血液粘稠性增高,全病程血液粘稠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晚期血液凝固性有所增加。提示血液粘度的异常可能是EHF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似可作判断EHF的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学采用FL,系列血流变仪,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45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及微循环指标,与40例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电冰时间均增高。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和健康人甲皱微循环改变各30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差异。从而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通过甲皱微循环检查有利于对患者外周微循环的动态了解,有利于治疗及疗效观察。并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存在全身外周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55例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多项指标明显异常;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说明甲营养不良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甲皱微循环障碍,经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后,甲营养不良患者的甲皱微循环障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愈好转率100%,提示:甲皱微循环检查可作为甲营养不良的诊断指标之一。甲皱微循环异常是该病发病的病理学基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甲皱微循环综合定量分析的加权积分法,对47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病程与甲皱微循环状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血糖水平与甲皱微循环的血液流态学积分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 p<0.001),而与管周状态及总积分值无显著相关性(r=-0.11,0.06,0.09 P值均>0.05);在血糖<10mmol/L和血糖为10~14mmol/L两组患者中,糖尿病病程与甲皱微循环总积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P>0.05)和0.557(P<0.0025)。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肺心病、糖尿病及甲状腺机能低下等共967例患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查的同时,观察其甲皱微循环,并以年龄可比的健康人125例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上述各疾病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增高(P<0.001),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显著减慢(P<0.01~0.001)、血管袢排列紊乱、异常血管袢增多且异常程度严重(P<0.01~0.001)。本结果提示:(1)上述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2)高粘滞综合征时微循环出现明显障碍。此外,本结果也为血液流变学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