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输液空气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金鹤 《上海护理》2007,7(5):55-57
近年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日益广泛,而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较大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还可引起肉芽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均可对人体造成危害[1]。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医药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概念不溶性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后形成的颗粒状杂质。在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道德的微粒限度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之中,输液微粒被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输液微粒直径为1~15μ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2]。随着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病人对输液质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加强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及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静脉输液病人的危害正愈来愈被医院和病人重视。故本文将从静脉输液微粒来源、相关因素和预防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精密输液器对静脉中药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滤过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对静脉中药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滤过效果。方法使用普通输液器和精密输液器分别对灯盏花、丹参、天麻等中药制剂配制而成的静脉滴注药物进行过滤,然后用微粒分析仪分别对两种滤液进行微粒含量的检测。结果经检验两种滤液中不溶性微粒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密输液器作为静脉输液的终端过滤装置,能有效减少中药制剂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  相似文献   

5.
3例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液体治疗是以静脉输入各种药液为手段的治疗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 ,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 ,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发生的 3例与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报道如下 ,以引起医护人员对微粒污染反应的重视。1 病例介绍   [例 1 ]  男 ,5 8岁 ,肝癌。 1999年 2月 5日静脉输入 5 %葡萄糖盐水 5 0 0ml、维生素B60 .2 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氯化钾 10ml ,输入 45 0ml左右时 ,病人出现寒战 ,测体温 39℃。药检结果 :热原 (-) ,1ml液体含直径…  相似文献   

6.
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方遒  徐玲 《护理研究》2004,18(7):1228-1229
介绍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重点阐述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观察及预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输液是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十分严重,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但对其所致的潜在持久危害,与粉针剂包装橡胶塞质量、护理操作、环境、设备、用具等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有效的监控预防措施。本文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观察,预防和认识总结如下。1 观察方法及结果配液前肉眼仔细检查液体清亮合格,统一用12号针抽加配液,在一般治疗室进行。把加安瓿针剂为一组,加玻璃瓶橡胶塞粉针剂为二组,直接输药液为三组,一组和二组配…  相似文献   

8.
祁方遒  徐玲 《护理研究》2004,18(14):1228-1229
介绍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 ,重点阐述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田青兰 《家庭护士》2009,7(9):810-811
静脉输注药物是临床上最多用的方法之一,随之带来不溶性微小物质进入机体的机会增多,危害引起医疗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控制情况。[方法]检测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净化工作台上穿刺加药前、加青霉素后及穿刺空药瓶后微粒数并比较;比较治疗室和净化操作台下穿刺空药瓶后再穿刺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中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比较一次性9号针头和12号钟头分别直刺和斜刺方法下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结果]在净化工作台上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P〈0.01);一次性9号针头较一次性12号针头、斜刺较直刺显著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直刺时容易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而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熊碧文 《护理研究》2008,22(36):3351-3353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控制情况.[方法]检测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在净化工作台上穿刺加药前、加青霉素后及穿刺空药瓶后微粒数并比较;比较治疗室和净化操作台下穿刺空药瓶后再穿刺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中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比较一次性9号针头和12号针头分别直刺和斜刺方法下橡胶微粒产生的情况.[结果]在净化工作台上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P<0.01);一次性9号针头较一次性12号针头、斜刺较直刺显著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小型号针头注射器配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大型号针头注射器;直刺时容易对橡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加,而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12-113
随着静脉输液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输液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不溶性微粒则是影响输液安全的关键因素[1]。这种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输液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肉芽肿、肺动脉高压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一旦进入人体,可终身存在于体内,累积到一定量时可发生发热反应。因此,需要严格控  相似文献   

13.
输液微粒系指存在注射液中,外来的移动的不溶性物质。1985年,中国药典规定,“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50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5粒”。尽管药厂及各医院化验室、灭菌制剂室、供应室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先进科学技术控制,使药品、输液器等所含的微粒甚少,但在临床工作中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尚存在操作不正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我院自制注射液各个品种的不溶性微粒,确保临床输液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输液安全备受重视。本文对临床输液微粒的相关因素如来源、不良反应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防范措施,如加强治疗室和病房管理,选择适当的输液器具及规范护理操作等方面,以预防和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的潜在危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滴注药物时,输液反应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的危害,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um或更大,50u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看见。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有环境污染、配液操作污染和输液器具污染。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优点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而快速发挥疗效。但也正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液变得有相当有风险。输液中的污染非常严重,比如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导致栓塞、静脉炎、肉芽肿、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从而导致对患者的机体造成长期、潜在以及不可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程正平  万长秀  林玲  吕霞 《护理研究》2013,27(15):1476-147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配制后不同时间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实用浓度在两种常用溶媒中稀释中药注射液,用微粒分析仪对其微粒进行测定,从而分别测定其在0h~4h的微粒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配制后1h~2h微粒数相对稳定。[结论]中药注射液与两种常用溶媒配伍后在1h~2h输入病人体内是最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针头配药对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如何将药物安全、及时、准确地注入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静脉输液时 ,液体中常加入多种药物 ,由于反复穿刺瓶塞 ,致使大量的微粒混入液体中 ,甚至有肉眼可见的橡皮塞。微粒在血液循环中作为异物 ,不能被代谢吸收 ,故对人体存在潜在而持久的危害性。输入体内的微粒越大 ,数量越多 ,对人体的危害性就越严重[1] 。为减少配药过程中液体的橡胶污染 ,我们对不同形状的针头配药形成的橡胶微粒污染进行了观察 ,旨在为临床静脉输液选择最佳的加药方式。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