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汉族,长期在外务工,因“发现右面部包块1年”于2004年6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KPS 90分。双颈部、双腹股沟扪及多个散在、直径约0.5cm-1.0cm、大小不等、质软、活动、无压痛结节;右面部扪及大小约 9cm×6cm×2cm固定肿块,质软、无压痛、边界不清表面凹凸不平、皮肤色素沉着、粗糙、有抓痕。肿块范围上达颧弓水平、下达下颌角水平、前达外眦后 3cm处、后达乳突水平。左上臂近肘关节内上方处扪及约9cm×8cm同质地包块。既往无支气管哮喘和肾病综合征史。胸片及腹部B超正常;右颌面部 CT提示右颞部至右侧下颌骨体部区域皮下约 6.5cm×3.4cm×9.5cm占位病变(纤维瘤、感染)。彩超提示:右腮腺体层增厚,约1.3cm右颌面部皮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性,18岁。10年前因头痛就诊,头颅CT示:额顶骨骨质破坏,不规则膨出,给予手术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术后病理示嗜酸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4.
9例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临床较少见,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1978年4月~1994年4月共收治9例,均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性别与年龄: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35~45岁6例,占66.7%。临... 相似文献
5.
6.
7.
8.
国内1937年金显宅等首先报道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井于1957年增加到23例。此后,本病逐渐引起重视,屡有报道。但是本病漏诊和误诊仍时有发生。兹将本组6例的临床和病理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6例均为住院病例,先后作过一至三次肿块活检。送检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6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见附表。 临床误诊恶性淋巴瘤3例、转移瘤1例、软组织良性肿瘤2例。 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首由Kaijser(1937)描述。国外至1977年累计约200多例。国内文献可收集到80例,加上本文作者的6例共86例。我们以为,本病并不十分少见。由于以往深入研究不够,命名混乱,临床上又无特异性,易与恶性肿瘤混淆,临床医生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命名本病名称混乱,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与不同名称,诸如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纤维性假瘤、嗜酸性胃肠炎、特发性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过敏性胃小肠病、血管周细胞瘤、Loffler氏综合征的胃病变、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等。以“嗜酸性胃肠炎”或“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能较好地反映本病临床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吕卫!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5,(2)
患者男,38岁,1975年11月首先出现左下颌骨体后段肿痛伴牙痛,左下第一、二磨牙牙龈缘溢脓,经抗生素治疗溢脓消失后3个月因牙痛不止而在外院拔除上述两磨牙,拔牙后疼痛不减,左下颌骨有明显压痛。随后10年间相继发生左额骨,左下额骨前段,右下颌骨、右上颌骨、左股骨上段、左肩胛骨、左肱骨上段、右枕骨、胸椎骨肿痛,并张口困难,下牙全脱落,脊柱后凸呈驼背畸形,病灶部位压痛,左额骨、上下颌骨、左股骨外侧扪及骨缺损。其它脏器无阳性体征,无畏寒发热。X线检查表现为病灶骨质呈溶骨样变化,大小为1.5cm×2cm~2.5cm×3.5cm不等,边缘锐利,… 相似文献
17.
例1 患者男,15岁。因右眼眶区疼痛2个月,右眼眶肿物1周就诊。体格检查:右眶外侧肿物约1.0cm×0.8cm×0.3cm大小,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差,无压痛。化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为440×10~6/L,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Ag-NORS)检测结果(核仁/核)为4.57%,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升高。MRI报告:右眼眶泪腺区异常信号肿物,中等T1,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不清,邻近眶壁骨质破坏,右眼球未见异常信号。病理报告:右眶内 相似文献
18.
原发于骨髓而以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嗜酸性肉芽肿,我科12年来遇到了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14—60岁,平均3004岁。性别:均为男性。发生部位:扁平骨3例(顶、骶、肋),管状骨4例(股、指)。病灶均为单发的孤立病灶。X线检查多呈边缘比较清楚的透亮区,发生于管状骨的病灶常伴有骨膜反应,而临床常误诊为骨肉瘤。其他除表现于局部疼痛、肿胀、血硷性磷酸酶13—15单位,血嗜酸性白细胞7—10%,血沉36— 相似文献
19.
正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属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原发性免疫缺陷性良性肿瘤样病变~([1])。骨E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率约占骨肿瘤的1%,而脊柱EG更少见~([2])。脊柱EG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以单发为主,少数有侵袭性,可侵及椎体附件和周围软组织;其中,胸椎EG发病率最高(54%),颈椎EG发病率最低(11%)~([3])。笔者所在医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