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嗜酸性肉芽肿为少见疾病,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在骨内形成的肉芽肿病变。病因不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可呈现单骨病灶、多骨病灶和一骨多发病灶。X线表现:在病变活动期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愈合期呈现骨增生性改变。 我科自1987年~1990年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  相似文献   

2.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周明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患,病因不明。我科1984年10月至1991年6月收治11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8-37岁,平均23岁...  相似文献   

3.
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1990年~2003年收治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胫骨4例,髂骨、颈椎、胸椎各1例。结果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2例行放疗治疗,1例未在我院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者均经病检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在术后2~3个月内愈合,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3个月时发现植骨有部分吸收。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患骨愈合,早日负重。  相似文献   

4.
2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华毅  郭卫  唐顺  李晓  柳剑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3):157-161,167
目的: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5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患者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随访33个月,复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均明显修复,未见病灶复发。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观多种多样。部分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外科治疗对该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多数患者单纯肿瘤刮除植骨,或者骨水泥填充即可治愈肿瘤.部分患者病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结合化疗可以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5.
原发于骨髓而以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嗜酸性肉芽肿,我科12年来遇到了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14—60岁,平均3004岁。性别:均为男性。发生部位:扁平骨3例(顶、骶、肋),管状骨4例(股、指)。病灶均为单发的孤立病灶。X线检查多呈边缘比较清楚的透亮区,发生于管状骨的病灶常伴有骨膜反应,而临床常误诊为骨肉瘤。其他除表现于局部疼痛、肿胀、血硷性磷酸酶13—15单位,血嗜酸性白细胞7—10%,血沉36—  相似文献   

6.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1985年放射治疗2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单独放疗12例,切除或刮除术后放疗15例。男17,女10,1~51岁,平均19.8岁。27例共31个病灶,85.2%发生于头颅骨。除2例用~(60)钴枯及1例用近距离浅层X线治疗外,24例根据病灶大小与部位的不同,选用100~180千X线治疗,每次量100~200rad,每周2~3次,80.6%(25/31)病灶组织量1.200~2,500rad。除2例近期治疗结束外,22例随访6月~15年,病灶均消失,其中顶骨及颞骨病变各1例,分别在放疗后8与9年出现尿崩症。手术刮除加放疗或单独放疗是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适宜疗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了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下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9.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结果31例患者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额骨14个;顶骨个12个;颞骨3个;枕骨3个.主要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双边征"或"斜边征";"钮扣样死骨"及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仍为诊断本病的首选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15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分析广东医学院附院陈垦,苗瑞政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疾病。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我院1982年以来,经病理诊断的胃嗜酸性肉芽肿有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34...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首由Kaijser(1937)描述。国外至1977年累计约200多例。国内文献可收集到80例,加上本文作者的6例共86例。我们以为,本病并不十分少见。由于以往深入研究不够,命名混乱,临床上又无特异性,易与恶性肿瘤混淆,临床医生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命名本病名称混乱,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与不同名称,诸如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纤维性假瘤、嗜酸性胃肠炎、特发性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过敏性胃小肠病、血管周细胞瘤、Loffler氏综合征的胃病变、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等。以“嗜酸性胃肠炎”或“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能较好地反映本病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总结LCH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证实的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5例患者中男18例,女7例;中位年龄17岁。单发病灶17例,其中颅骨11例,多发病灶6例。首发症状多为疼痛和局部肿块,全身症状少见。主要症状多为局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2例伴周围软组织肿胀。病理表现为分化好的组织细胞增生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D1a、S100、Vimentin、CD68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高。单发病例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或化疗。多发病例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仅累及骨的患者疗效满意,累及其他脏器的2例患者死亡。结论 骨LCH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单发病灶为多,颅骨侵犯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和肿块,病理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预后与骨病损范围和病理类型以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大部分病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1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于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2例于放疗后半年肿块消失,1例放疗后5年原位复发,再程治疗后完全消失,随访2月~20年,均无病生存。结论放射疗法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推荐治疗剂量为30~40Gy/3~4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病灶刮除混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瘤样病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1例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患者,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3例、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采用病灶刮除、瘤壁烧灼,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复合移植同时辅以动力髋螺钉(DHS)、带锁髓内钉或股骨重建钉(PFN)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愈合。患者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局限性复发,1例伴有内固定物旁骨折,其余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后4~12个月弃拐行走无跛行,无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坚固可靠的内固定在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手术重建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特殊病变,因病变内多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而得名。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慢性溃疡病或胃癌。我们遇到三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 患者男,58岁。因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间歇发作30余年,1977年5月12日入院。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1937年由金显宅首次报导7例“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957年金氏再次著文,认为是非肿瘤性疾病,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64年林丛根据病理特点,建议命名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至今国内报告约有22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营养状况与肺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脂、白蛋白等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8个月。60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48.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与正常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和54.0%(P<0.05);贫血与非贫血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30.8%和61.8%(P<0.05);营养不良者与未发生营养不良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21.4%和56.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血红蛋白、BMI、白蛋白与患者生存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及白蛋白是影响患者2年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及白蛋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益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99mTc-MDP骨显像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骨转移特征。方法对64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分析其骨转移发生率,好发部位,病灶分布特点、形态、摄取显像剂情况等。结果骨转移发病率为81.3%,均为成骨型病变,各部位发病率以脊椎(71.9%)、骨盆(64.1%)、肋骨(48.4%)较高。骨转移患者中,多发性转移发病率76.9%。身体左、中、右各部位病灶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单发、少发病灶85.7%呈点状,14.3%呈团块状;脊椎病灶占67.9%,骨盆17.9%,胸骨或股骨3.6%,肋骨7.1%;单病灶、二病灶骨转移均产生于脊椎或骨盆。骨转移病灶的发生存在一定伴随关系,98.7%的除脊椎、骨盆之外的病灶伴随脊椎或骨盆转移而存在。结论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表现为以成骨为主、常始发于脊椎或骨盆、好发于中轴骨、有序性发生、随机性分布、以“点状”为早期病灶形态且常呈多发性多形态病灶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黄胶囊治疗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1岁,汉族.主因乏力、消瘦4年,间断咳嗽、气促2年,浮肿6个月,面瘫7天于2002年1月10日入我院.缘于1998年10月因头晕、乏力,进行性消瘦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WBC15.2×109/L HGB 103 g/LPlt18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64%;B超示:肝脾肿大;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嗜酸性粒细胞各阶段比值均明显增高,占59%.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20.
本科自1964至1989年共收检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63例(均属住院手术病例),现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查,著重病理组织学观察,并结合临床及部分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每例均为常规石腊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每例至少观察二张切片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