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腔静脉损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主要表现为外伤和失血性休克,其特点为病情凶险,来势迅猛,如不及时诊断及抢救,病死率极高,我院从1989—1992年共收治5例患者,现就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患者,年龄36岁-59岁,均为锐器伤,多发伤4例,单纯性下腔静脉损伤1例。单纯前壁损伤4例,贯通伤1例,腹膜后血肿局限于右侧1例,其余为腹膜后广泛血肿。死亡1例,出现高位肠瘘1例,伤后就诊时间:20、30、50、55、120分钟各1例,下腔静脉损伤创口均位于左肾静脉水平以下。2 临床表现:①创口位置:位于左右季肋部各1例。左腰部1例,左髂部1例,左脐旁及左胸壁1例,大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管损伤的原因与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管损伤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原因。结果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发生电凝伤者11例,发生断离伤者5例,发生夹闭伤者3例。患者发生胆管损伤的原因有胆囊管发生变异2例(10.5%)、术中操作损伤9例(47.4%)、胆总管发生粘连3例(15.8%)、胆囊管出现结石6例(31.6%)。其中3例接受腹腔镜下胆管修补引流治疗,6例接受腹腔镜下冲洗引流治疗,1例接受腹腔镜下修补T管支架引流治疗,7例接受胆管吻合手术和T管支架引流治疗,2例接受开腹胆管修补和T管支架引流。患者接受治疗后其胆汁外流等症状均好转,随访中13例患者达到优级,5例患者达到良级,1例患者术后病情反复,治疗优良率为94.7%。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完全切除胆囊,还要对胆管及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辨别分析,对炎性粘连尽早处理,以减少术后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牛颈静脉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2月-2011年5月收治胸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2例,均应用牛颈静脉置换受肿瘤侵犯的上腔静脉。结果本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12—36h上腔静脉阻塞症状缓解。术后所有患者接受化疗,2例恶性胸腺瘤术后6个月接受局部放疗。牛颈静脉1年通畅率为100%。1例肺癌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未接受治疗,1例肺癌和2例恶性胸腺瘤均于术后24个月死亡。随访期间未见移植的牛颈静脉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结论应用戊二醛处理的牛颈静脉对胸部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行上腔静脉置换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73年6月至1981年12月共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465例,其中发生下腔静脉损伤1例,右下肺静脉损伤2例,此外,在院外会诊手术遇右房壁损伤1例。文中讨论了引起下腔静脉区损伤的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下腔静脉区损伤后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应用乌司他丁对术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实验组予乌司他丁(0.8~1.0)万U/kg置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术后第1、2、3天每天给予乌司他丁(0.8—1.0)万U/kg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乌司他丁,而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在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AE),血清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2组患者术前肾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肾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增加。实验组术后第1、3、5天BUN,尿β2-MG,术后第1、3天血清肌酐、血β2-MG,及术后第1天UA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他司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引起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应用Barden评分指导下的专项护理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Barden评分指导下的专项护理,对比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Barden知识掌握程度、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观察组(7.69%),对照组(28.21%)(P<0.05);现场评估、准备工具、采用措施及理论知识评分,护理后各项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均为观察组高于较对照组(P<0.05)。结论 Barden评分指导下的专项护理可对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起到预防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对Barden知识掌握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治8例Essex-Lopresti损伤患者,桡骨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下尺桡关节损伤以克氏针或螺钉复位固定。术后随访,并评价肘、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8-3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骨不连、下尺桡关节脱位等。根据Morry-Broberg肘关节评分标准:优1例,良6例,可1例;根据改良的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优2例,良5例,可1例。结论 Essex-Lopresti损伤强调早期诊断,治疗主要是恢复或重建桡骨长度,并复位稳定下尺桡关节。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肺栓塞及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及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施行经皮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给予尿激酶(20万u/d平均给药7d)联合巴曲酶(5u平均7d),每日测量膝盖上下15cm周径,出院复查彩超。结果18例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治愈16例,显效2例,无发生肺梗塞病例,经1~6个月随访,除1例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经规范治疗症状缓解外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操作安全、简单、有效,降低了DVT溶栓风险,有效防止肺梗塞的发生。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及巴曲酶行溶栓治疗DVT,是保证溶栓效果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发生特点,总结防范、处理措施非常必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医院开展腹股沟疝手术475例,其中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32例,5例大血管损伤,其中腹壁下动脉损伤4例,耻骨后静脉丛损伤1例,27例小血管损伤,包括精索血管、提睾肌血管损伤。结果小血管损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例保守治疗无效,术后出现局部发绀,出血较多,复行手术治疗;对于大血管损伤,均术中发现,按压、纱布与明胶海绵填塞、血管修补治疗,1例术后血肿较大,采用穿刺引流治疗。结论腹股沟疝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与特殊的解剖结构如血管变异、手术操作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有关,需明确解剖结构、关注特殊环节的操作、合理使用电刀必要时改手操作,术中积极确认渗血,大血管损伤积极填塞、压迫止血治疗,术后加强监护,小血管损伤积极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主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术式,将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下腔静脉通过人造血管与主肺动脉吻合。手术前后均行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及肺ECT检查。共行心外管道TCPC术16例,其中非停跳下手术7例。结果表明,术后早期死亡2例(12.5%),4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乳糜胸并发症(发生率28.6%)。所有术后存活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腔静脉造影及肺ECT均显示右侧肺血分布占优势。结论;该手术方式保持了心外管道TCPC原有优点,可有效地避免随生长发育带来的人工管道相对狭窄及吻合口梗阻问题,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仍可获得右肺优势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上盂唇与单纯清创治疗Ⅱ型上盂唇前后(SLAP)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四科行肩关节镜下SLAP损伤治疗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行关节镜单纯肩关节上盂唇清创术者分为对照组(10例),行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上盂唇术者分为观察组(14例)。两组患者术后进行相同康复训练。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至1年。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ASES、UCLA评分[观察组分别为[(46.90±9.28)、(18.02±1.98)分,对照组分别为(47.86±9.80)、(18.56±2.1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ASES、UCL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观察组分别为(92.08±5.80)、(33.42±1.52)分,对照组分别为(87.52±5.84)、(31.15±1.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SES、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修复上盂唇较单纯清创治疗Ⅱ型SLAP损伤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肝外伤的手术方式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清创缝合止血4例,带蒂大网膜、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布填塞缝合7例,清创性肝切除6例,纱布填塞后行损伤控制性手术5例,腔静脉缝合修补3例。结果手术治愈17例(治愈率65.47%),死亡9例(死亡率34.67%)。术后发生结肠瘘1例,肝内脓肿2例,膈下脓肿4例,切口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脓漏1例。结论严重肝外伤救治成功的关键是紧急手术控制出血,手术方式应遵循简单、有效的个体化原则,同时正确处理合并伤及充分引流。  相似文献   

13.
李家承  林则馨 《江苏医药》1999,25(6):436-436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少见的下腔静脉发育反常的先天性畸形。1990年至1997年,我们采用切断再吻合双J管置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4~48岁。右侧腰部隐痛3例,1倒无明显症状,l例因腰部外伤后而发现有肾积水。B超检查均提示右肾积水,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右肾积水程度不等,逆行插管造影显示,右输尿管扩张并向中线移位,超过3、4腰椎而呈“S”形影像,侧位片可见输尿管被推压紧贴第3、4腰椎前缘。5例均为1形(低标型)腔静脉后输尿管,均作了手术治疗。术中见右肾益扩张,右…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5例。锁骨上平行切口1例,锁骨上平行切口+胸骨正中切口4例;1例行动脉结扎,4例行直接缝合修补。结果5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血管损伤,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适当的手术方法,是手术安全、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中宇 《中国医药》2006,1(1):48-49
目的 探讨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对重症布一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在介入引导下对17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行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C”形分流术及断流术。结果随访6~24个月,效果优11例(64,7%),良好5例(29、4%),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6例存活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新的联合术式既解除了下腔静脉高压又降低了门静脉高压,同时创伤小,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们1999/2008年间共收治闭合性心脏破裂10例,成功抢救8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19~55(平均32)岁。根据致伤原因,车祸致伤6例,坠落致伤2例,重物打击1例,爆震伤1例。致伤部位:车祸伤致多根肋骨骨折骨折断段刺破心包,刺入左心室2例,右心室前壁1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车祸致上腔静脉根部损伤1例,右心房下腔静脉交界处撕裂1例;  相似文献   

17.
陶奇昌  李强 《江苏医药》2015,(6):705-706
目的: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28例,中位年龄8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Garden Ⅲ型23例,Ⅳ型5例。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Harri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均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52±18)min ,术中出血量(120±41)ml;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随访9‐36个月;Harris评分为(85.13±2.42)分。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内科疾病死亡,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2例中,1例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另1例通过溶栓等治疗后痊愈。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预防长期卧床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伴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策略。方法本组85例,GCS均〈8分,均伴身体其他部位多处损伤,均需外科处理。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63例(74.1%),去骨瓣减压55例(64.7%),其他损伤均经外科治疗。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结果存活48例(56.5%),死亡37例(43.5%)。33例出院后6个月行GOS评分,显示恢复良好6例(18.2%),中度残废14例(42.4%),重度残废13例(39.4%)。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处理多发伤伴重型颅脑伤有助于提高其生存率,对颅脑损伤的积极治疗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海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6):68-68,70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行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手术.部分切除26例,全切4例,行半月板箭修复9例.术后早期开始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练习。结果本组39例患者手术38例获得成功,有一例半月板箭修复患者于术后11个月因再次外伤症状复发,入院后再次行关节镜检查治疗,术中见原修复处未愈合且损伤加大,其中35例6个月~1年9个月(平均1年2个月)获得随访。根据Lysholm-Ⅱ评分系统做术前及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价,术前平均评分53分(41~69分),随访时平均平分89分(65—100分),优良率为86.5%。结论关节镜下根据半月板损伤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半月板损伤上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可吸收螺钉(PDLLA)选择性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作者采用可吸收螺钉选择性内固定治疗21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AO-Danis—Weber分型:Ba型5例,C1型10例,C2型6例。结果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内固定无外露无移位;均无感染,无非特异性积液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3月。术后21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术后患者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疗效评定按照Baird 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7.1%。结论PDLLA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