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Dahlback[1]首先发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因加入活化蛋白C(APC)而延长的现象,并称之为抗活化蛋白C现象(APCR)。APCR的主要分子生物学基础是FV基因点突变(FVLeiden),致PC作用位点消失,导致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蛋白C和蛋白S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目前已知的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高危因素[1] ,80 %的APCR是因子V (FV)基因点突变 (即Leiden突变 )引起的遗传性APCR ,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蛋白C( 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是机体P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量或质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 )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 ,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Ⅴ缺陷:血栓形成与出血转换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Ⅴ因子(FⅤ)是分子量为330KD的单链糖蛋白,与第Ⅷ因子(FⅧ)及铜蓝蛋白之间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FⅤ参与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同时,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FⅤ来抑制凝血。FⅤ缺陷根据产生机制不同可导致对APC的抵抗(APCR)引起血栓病或遗传性FⅤ缺乏症,导致出血。目前已证实部分APCR和遗传性FⅤ缺乏症均存在分子缺陷。本文主要对FⅤ的结构、功能、活化蛋白C抵抗及遗传性FⅤ缺乏症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活化蛋白C(APC)抵抗是一种病理状态,大部分的遗传性活化蛋白C抵抗的机制是,FV的基因1691位核苷酸发生突变(G→A)造成506位氨基酸位点的Arg被Glu取代,造成APC抵抗还存在其它原因,APC抵抗是DVT和家族性易栓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与动脉血栓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试图对APC抵抗与动脉血栓性疾病(MI和脑卒中)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活化蛋白C抵抗(APCR)以及凝血因子V Leinden(FV Leiden)突变在广东人群及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发生的情况,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检测130名广东籍正常人FV Leiden突变,其中57名正常人用APC-APTT方法检测了APCR。结果有3名正常人APCR阳性。但所有的样本均未发现FV Leiden突变,APCR阳性是否与其他未知的基因缺陷有关,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子因子Ⅷ(FⅧ)体外高效表达体系。方法将-B区缺失(760aa-1639aa)的人FⅧcDNA(FⅧBDcDNA)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LNC-FⅧBD。经PA317细胞包装后,感染多种靶细胞。分别采用一期法、ELISA法和RT-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人FⅧ的凝血活性(FⅧ:C)和抗原含量(FⅧ:Ag)以及细胞中FⅧBD cDNA的  相似文献   

7.
脑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及Fg,AT—Ⅲ和PC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脑血栓患者60例和健康人30名研究其血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纤维 的(Fg)、抗凝血麦Ⅲ(AT-Ⅲ)和蛋白C(PC)的变化。结果表明,患者Fg含量、AT-Ⅲ活性和PC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而其APCR发生率为8.3%也高于对对照组,表明脑血栓患者可能存在APCR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FⅧ基因高效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人FⅧ真核表达质粒——pAdCMVLinkFⅧDB并观察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活性。方法:采用缺失大部分B结构域的人凝血因子ⅧcDNA(FⅧDB),长度为4.6kb,将其插入含腺病毒序列表达质粒——pAdCMVLink1,构建了FⅧ真核表达质粒——pAdCMVLinkFⅧDB,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Cos-7细胞,转染后24,48,72小时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ELISA法及一期法测定培养细胞中FⅧDBmRNA及FⅧ的含量与活性。结果:RT-PCR法可检测到FⅧDBcDNA转录的mRNA,ELISA法测得72小时后FⅧ的含量为每24小时18ng/106细胞,一期法测得活性为每24小时0.6U/106细胞,相当于正常人血浆中100μg/LFⅧ所产生的凝血活性的60%。结论:所构建的FⅧ真核表达质粒在Cos-7细胞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活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抗活化的蛋白C(APCR)试验、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对上海地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APCR及FⅤ Leiden突变进行调查。正常人群正常APCR敏经值(n-APC-SR)的5%百分位数为0.75,在被调查的31例DVT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n-APC-R低于此值,DVT患者APCR的发生率为16%,且DVT患者与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活化的蛋白C拮抗(Acivated Protain C resistance,APC-R)是由于APC无法正常,有效地水解,灭活EⅤa,使得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生成增加,造成体内高凝状态,目前发现的大部分APC-R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引起,即由于FⅤ的单点突变使其对APC的水解产生拮抗而又保留有促凝活性。  相似文献   

11.
血栓栓塞症患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活化的蛋白C(APCR)现象在中国人血栓栓塞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APTT法检测APCR敏感比率(APCR-SR)来研究40例深静脉血栓症(DVT)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来检测FV Leiden突变;用免疫火箭电泳测血浆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 正常人的正常化APCR-SR(n-APCR  相似文献   

12.
静脉及心脑血栓性疾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活化的蛋白C(APCR)及其基因型在中国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加和不加活化的蛋白C(APC)的比值(APC-SR)检测APCR;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因子Ⅴ第10外显子(包含506位密码子)的220bp片段,再用限制性内切酶MnlⅠ消化检测其基因型。共检测了46例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血栓,58例心、脑梗塞,74例冠心病及40名正常人的APCR及其基因型。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APCR无明显差异,亦没有发现与APCR相关的基因型,提示APCR很可能不是中国人血栓性疾病常见相关病因  相似文献   

1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到一种新的凝血因子Ⅷ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凝血因子Ⅷ基因的第8号和第14号外显子的3′端编码FⅧ的重要功能区,涉及凝血酶的激活、蛋白C的降解灭活及与vWF结合。应用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研究了28例血友病甲患者FⅧ基因的这两个外显子,发现一例轻型血友病甲患者FⅧ基因第8号外显子的DGGE行为发生了改变,经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证实,该外显子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置换:T(GAT)→G(GAG),导致Asp349Glu。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第Ⅴ因子缺乏症血小板第Ⅴ因子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第 V因子(FV)是分子质量为 330u的单链糖蛋白,正常人约75%存在于血浆中,其余的25%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活化的第V因子(FVa)作为辅因子,与活化的第X因子(FXa)、钙离子及磷脂共同构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参与凝血酶原的活化,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1]。遗传性 F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发现,其出血症状的严重性与血浆中FV水平并不平行,而与血小板中 FV活性高低有更密切的关系[1]。有关血小板中FV的测定,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法,对一个遗传性…  相似文献   

15.
抗活化的蛋白C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活化的蛋白C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王钦红综述王鸿利邵慧珍审校近年研究指出,一种由凝血因子(factorⅤ,FⅤ)缺陷所致的蛋白C(PC)抗凝途径中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是迄今为止引起静脉血栓(venousthrom-bosis,VT...  相似文献   

16.
运用APC-APTT试验发现了APC抵抗现象,正常FV可纠正APC抵抗。FV基因1691位G→A错义突变致使其氨基酸序列上Arg→Gln,是APC裂解位点消失从而引起APC抵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APC抵抗是迄今为止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40% ̄60%),当伴有其它因素如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缺陷或者口服避孕剂、妊娠等时,APC抵抗可显著提高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一例凝血因子Ⅷ B区错义突变导致重型血友病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一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SH9)的基因突变。方法: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DNA测序检测因子Ⅷ基因突变。先用Southernbloting排除内含子22倒位,然后应用PCR对凝血因子Ⅷ基因进行扩增。扩增范围包括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结果:片段142在DGGE中泳动异常。DNA测序证实C2535A导致B区错义突变826Asp(GAC)→Glu(GAA)。结论:该突变可能是导致重型血友病A的原因,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抗活化的蛋白C(APCR)试验、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对上海地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APCR及FⅤLeiden突变进行调查。正常人群正常APCR敏感比值(n-APC-SR)的5%百分位数为0.75,在被调查的31例DVT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n-APC-R低于此值,DVT患者APCR的发生率为16%,且DVT患者与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用PCR-RFLP检查了141例排除DVT的个体和35例DVT患者的Leiden突变情况,发现所有样本的PCR-RFLP均显示了同样的代表野生型基因型的电泳条带,未发现Leiden型突变。APCR试验阳性的2例DVT患者之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中PCR反应和MnlI酶切反应的特异性。结果说明APCR现象可能是中国人群DVT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但我们与西方调查者实验结果的差别,说明在不同种族中,DVT的致病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改良凝胶吸附法制备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DEAE-SephadexA50和DEAE-SepharoseCL-6B凝胶从人血浆中吸附制备经S/D病毒灭活处理后的PCC制品,DEAE洗脱液经S/D处理(0.3%磷酸三丁脂和1%Twen80,6~8h,24℃)后,使所加入具有感染剂量(>106)的标志病毒VSV、Sindbis、HIV均被有效灭活;PCC制品中Ⅱ、Ⅶ、Ⅸ、Ⅹ因子的比活性(U/mg)分别为0.799±0.349、0.343±0.252、0.747±0.348、0.580±0.199(n=7),均比传统PCC提高1.5~2.5倍(其中FⅨ∶C的比活性提高有显著性,t=3.105,P<0.01),同时也优于国内同类制品(t=2.360,P<0.05),对其杂蛋白(AT-Ⅲ、Fn、PKA、Plg、ⅧR∶Ag抗A、抗B凝集素)的分析也反映出PCC纯度有所提高。SDS-PAGE、IE、CIE电泳图谱及HPLC层析图谱证实上述结果,PCC中TNBP残留量≤10μg/ml,Tween80残留量≤100μg/ml,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马艳张庆华近年来,人体血液抗凝系统中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血的作用愈未愈受到重视,Dahlbck等研究发现40%~50%的血栓形成家族中由于存在因子Ⅴ结构的缺陷导致抗APC现象(APCR),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