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骤停复苏时胺碘酮的疗效及护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婷  暴青竹 《现代护理》2005,11(18):1558-1559
目的观察应用静脉负荷量胺碘酮在心脏骤停复苏中的疗效和护理的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1例心脏骤停患者。经心电图或心电示波证实为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室扑)时,即刻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CPR)。当200J或300J1~2次体外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不成功时,立即给予胺碘酮3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1~2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再行直流电击除颤(300~360J),并继以胺碘酮1000μg/min速度静脉滴注。在CPR过程中除胺碘酮外不再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但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常规抢救药均可应用。选择1998~2000年我急救中心77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CPR方法同上,主要药物除胺碘酮外亦基本同治疗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为利多卡因。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22.2%),对照组6例(7.8%),P<0.05。治疗组有效37例(45.7%),对照组32例(41.6%),P>0.0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疗组67.9%(55例),对照组49.4%(38例),P<0.05。结论快速静脉负荷量胺碘酮在心脏骤停复苏中复苏成功率高,较肾上腺素或/和利多卡因可以明显增加复苏成功住院率及生存率。护士的反应能力和急救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猪心室颤动(VF)模型,观察胺碘酮原液、稀释液以及单纯标准CPR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21头北京长白猪,应用程控刺激仪诱导VF,VF 3 min后,将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①单纯CPR组:只进行单纯标准CPR;②胺碘酮原液组:予胺碘酮原液5 mg/kg快速(<3 s)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③胺碘酮稀释液组:予胺碘酮5 mg/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用30 s缓慢静推,20 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VF 5 min若猪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给予电击除颤,并再次给予CPR,依此类推如15 min后猪仍未ROSC则宣布猪死亡.结果 CPR组及胺碘酮原液组复苏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稀释液组[85.7%vs.71.4%vs.4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CPR组除颤能量(450±150)J高于胺碘酮原液组(200±77)J(P=0.009)及稀释液组(330±125)J,P=0.170.标准CPR组除颤次数(3±1)多于胺碘酮原液组(1.3±0.5),P<0.05.ROSC 10 min时胺碘酮原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明显低于稀释液组和CPR组(P<0.05),而ROSC 0.5 h以后胺碘酮原液组和稀释液组之间MAP和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应用胺碘酮原液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能量;较标准CPR和快速推注胺碘酮原液,胺碘酮稀释液缓慢推注有增加死亡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一个46岁的男性病人因心脏骤停于上午ll时50分由救护车送人急诊科。11min前他告诉急诊医生他胸痛、气短、出汗,并很快变得不省人事,不能触及脉搏并呼吸暂停。医生开始心肺复苏(CPR)。到达急诊科时病人处于室颤。用200J和300J除颤无反应,改360J除颤。静脉给垂体后叶素40U,继之重复以360J除颤,病人仍持续室颤。以后的干预包括CPR、插管和静脉给胺碘酮300mg。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院前或急诊室。心室颤动 (室颤 )是心脏骤停时的主要心电表现 ,而早期除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在心肺复苏 (CPR)过程中 1~ 2次电除颤未成功者 ,立即给予负荷量胺碘酮快速静脉注射后再行电除颤 ,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3 9例系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8月发生在院前或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男 3 2例 ,女 7例。年龄 2 1~ 78(5 3 1± 16 5 )岁。心脏骤停发生时心电示波或心电图显示 :室颤 3 7例 ,心室扑动 (室扑 ) 2例。从心脏骤停发生至开始CPR时间为即刻至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猝死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室性心率失常时胺碘酮的应用。方法:选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1%、80.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在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应首选胺碘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30例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68例,利多卡因治疗组62例,回顾比较两种药物对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胺碘酮组有效率97.05%(66/68),利多卡因组有效率75.81%(47/62),胺碘酮组优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发生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29%;利多卡因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61%;利多卡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胺碘酮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的药物,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能通过合理使用预防,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一个 4 6岁的男性病人因心脏骤停于上午 1 1时 50分由救护车送入急诊科。 1 1min前他告诉急诊医生他胸痛、气短、出汗 ,并很快变得不省人事 ,不能触及脉搏并呼吸暂停。医生开始心肺复苏 (CPR)。到达急诊科时病人处于室颤。用 2 0 0J和 30 0J除颤无反应 ,改 36 0J除颤。静脉给垂体后叶素 4 0U ,继之重复以 36 0J除颤 ,病人仍持续室颤。以后的干预包括CPR、插管和静脉给胺碘酮 30 0mg。给药后立即实施一次 36 0J除颤 ,5min内重复一次 ,病人转为窦性心动过速 ,可触知的脉搏为 1 36次 /min ,血压为 80 /50mmHg。开始静脉输入胺碘酮 1mg/mi…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 (CA)时心肺复苏 (CPR)中几个实际问题 ,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随机抽样 5 8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组 :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基本存活、正常出院者共 30例 ;B组为CPR最终不成功者共 2 8例 ,将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发生在目击下及有急救小组分工协作 ,A组分别占 80 % (2 4 / 30 )、73 3% (2 2 / 30 ) ,明显高于B组的 30 % (6 / 2 0 )、32 1% (9/ 2 0 ) ;②电除颤开始时间及心外按压开始时间A组亦分别早于B组 ,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③首次应用肾上腺素 1mg ,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 ,A组中 16例应用 ,B组中 8例应用差异显著 ;④心梗后顽固性室颤 7例 ,静注胺碘酮 4例 ,成功 3例 (75 % ) ,未用者均未成功 ,两者相差显著。结论 ①CPR开始时间是复苏成功最为重要的环节 ;②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及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起来是CPR成功的重要措施 ,对顽固性室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值得临床探讨 ;③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在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心肺复苏过程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57例。分别予胺碘酮(34例)及利多卡因(23例)治疗,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其疗效。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8.3%,利多卡因组总有效率6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收入 CCU符合入选条件的 6 7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治疗组 32例 :部分病例采用胺碘酮转复 ;其余采用电转复 ,成功后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对照组 35例 :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 ;利多卡因无效者改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组转复成功率 83.33% (10 /12 ) ,维持窦律成功率 81.2 5 % (13/16 ) ,总有效率 78.12 % (2 5 /32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5 7.14 % (8/14 )、6 2 .2 5 % (10 /16 )和 5 4 .2 9% (18/35 )〕,且对照组中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失败的部分病例使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特别是应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 ,应用胺碘酮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动过速(VT)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2例急诊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分别为观察组(胺碘酮)、对照组(利多卡因),观察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急诊复率,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急诊复律,观察两组复律成功率,评价安全性.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为80.9%,利多卡因组为38.09%,胺碘酮组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P<0.01).胺碘酮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静脉注射过程中出现血压偏低,无需特殊处理,无心动过缓出现,无QT间期延长.利多卡因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即时疗效好,且较为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体外循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7例,分为胺碘酮组(A组)42例和利多卡因组(L组)45例,分别予以胺碘酮及利多卡因治疗,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后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92.86%,利多卡因组总有效率78.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89,P<0.05);两组MAP、HR、CVP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二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小.  相似文献   

13.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琼湘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1-2912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观察128例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监护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将128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65例)(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和对照组(63例),两组均给予扩冠脉、有溶栓适应证者行溶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予静滴门冬氨酸钾镁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则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vs15%),室颤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显著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常规治疗用药;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心律失常经静脉滴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6-01~2008-06期间急诊AMI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实施除颤、静滴胺碘酮控制后,"绿色通道"转运,记录急诊停留时间及运送到病房的时间.结果 50例AMI伴恶性心律失常48例纠正或控制后,通过"绿色通道"转运心内科或导管室,急诊停留时间20~45 min,平均28.5 min;去病房途中8~13.5 min,平均9.3 min.结论 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抑制作用,可减少AMI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入院途中发生猝死风险.因此,静脉用胺碘酮可以替代利多卡因成为一种有效、安全在转运途中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发生在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的程序,以便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5-01~2010-12期间我中心院前急救中以CAB(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 D或DC(以早期电除颤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ABC(传统CPR)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CAB组较其他组短,复苏成功率CAB组8.3%,ABC组5%,D或DC组1.7%,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与院内不同,受到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发病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临床表现及原发病等,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灵活地选择CAB复苏程序,但鉴于影响复苏成功率原因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加口服治疗顽固性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用药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利多卡因反复应用无效或反复除颤利多卡因不能维持的16例病人,胺碘酮3~5mg/kg稀释后10min内静脉注入,随后0 5~1 5mg/min泵入维持,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可每隔30min再注射75~15 0mg ,同时口服胺碘酮2 0 0mgtid ,静脉平均用药3~9(5. 9±3. 2 )d。结果 第1天平均静脉用量115 3±183(90 0~15 0 0 )mg ,心律失常控制率18 7% ,第2天31. 3% ,72h全部控制。7d后2 0 0~6 0 0mg/d维持。30d时1例停服胺碘酮17d的病人,室性心动过速再次发生,除颤无效死亡;余15例病人,病情稳定后改用胺碘酮10 0~2 0 0mg口服,随访3~12 (7 .7±3 .1)个月无复发。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加口服应用对顽固性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完全有效,用药要个体化。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和心律,预防复发需坚持长期口服。  相似文献   

19.
管健  吴彪  张文  郭旭昌  朱永  钟淑琼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50-2651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接受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成功取决于脑功能是否恢复,这是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抢救的成功率约1%~18%[1],存活下来接受随访者甚少.我院急诊科根据历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探索按压部位、深度及频率,根据不同病例灵活选择插管、按压、除颤的最佳时机,改变单一依赖肾上腺素,采用联合应用胺碘酮等;更重要的是重视脑复苏.现将2001-2010年10年间收集的1 847例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分别就复苏开始时间,插管、按压、除颤时机选择,用药及脑复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颤仪,能量150~200 J;对照组(n=413)采用单相波除颤仪,能量300~360 J.主要观察低能量双相与高能量单相除颤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成功终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后存活到院率.结果 共对符合研究要求的83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组患者的安全存活到院率、电击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双相电除颤不仅可更明显地减少电除颤阈值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对心肌的损害,而且通过对能量的优化,使除颤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存活者的机体长期存活率均明显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