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翻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医英译现状1 .1 译文混乱状态 :翻译重在实践 ,但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现行的中医翻译活动中 ,许多译者往往借助汉英中医辞典等工具 ,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去释义和翻译 ,而不是按照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要求来再现原文信息。大部分译者是不懂专业的翻译家 ,或是懂英  相似文献   

2.
Nigel Wiseman(魏迺杰)作为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资深译者对中医西传做出不懈努力.现通过简要介绍Wiseman翻译思想,借助目的论理论来阐述观点,力求能使人们对Wiseman的翻译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以期对中医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与中医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 ,中医走向世界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法 ,赢得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共识。中医走向世界要依靠外语 (主要是英语 )作为桥梁 ,而翻译 (包括口译、笔译 )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的对外发展。因此 ,探讨跨文化交际与中医翻译的关系甚为重要。尽管中医走向世界已成必然趋势 ,但步伐并不是太快 ,根本原因除了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面不同外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交际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可以用 3个英语词语来概括 :What(是什么 )——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医药疗效在世界范围的认可,中医翻译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有效地传达中医药的理念与精髓便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以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松的翻译类别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语内翻译在中医英译中的作用。认为译者应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熟习中国古代哲学,具备扎实的医古文知识等,以提高译者的语内翻译水平。语内翻译是进行中医英译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一直为医学界翻译人员最为关注的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译者严格按照翻译原则和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去翻译中医方荆名称,中医方荆名称翻译将会日趋标准化,译者时于方荆名称的翻译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医英译有很多译者采用西医词汇来表达中医概念,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中医概念,造成中医知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因此翻译过程中中医概念应该最大限度的予以保留.在翻译中医病名时应该直译(加注),而不能一味比照西医使用西医词汇.  相似文献   

7.
中医翻译史研究对中医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中医翻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明晰中医西译的历史分野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介绍西方译者及译著的引介与评介,可以对中医典籍西译作历史性研究,可以梳理中外译者翻译思想及嬗变,且可以尝试指出中医翻译史研究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医语言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特征。中医典籍中的语义模糊现象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文章根据代表性、权威性和译者的文化背景三个原则,将李照国英译本(以下称李本)和文树德英译本(以下称文本)《黄帝内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持不同译观对数词"百"字及其所在句子的英译策略。研究发现文本和李本在处理"百"字及其所在句子时存在巨大差异。就"百"字英译而言,文本常采用"字面含义+脚注模式"而李本直接将其解读并英译,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翻译文化观密不可分。文树德注重从历史文化背景角度看待中医翻译,尊重源语的历史和文化,并尽力展现文本后的历史和文化解读,这是文树德对中医典籍翻译一贯秉持的态度和原则;文树德认为翻译中医典籍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文化背景,因而,对于"百"字存在争议的地方,文树德常常采用脚注等深度翻译策略为读者展现可能的解读,由读者来选择和重构信息。然而,李照国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典籍的首要难题是难解古文之意;鉴于此,在翻译《黄帝内经》时,他会参考一些白话译本以确定某句话或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因而"百"字的英译处理时,他直接采用了历代医家的结论,或实指、或泛指、或有意漏译,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早,所以历代医家对某些章节的真正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译者在处理此类信息时,若直接揉入自己的理解,有时效果适得其反。"百"字虽小,却折射出中医典籍的英译的艰难,译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外语专业教学目的中,除有翻译某篇中医药文献的意图,还要清楚翻译目的和翻译作用。如果任意把一种文化输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得到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凝血。用现代科学体系表达,可以使中医从古代自然哲学思辩式的论述中解脱出来,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理论,从而解决中医典籍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随着国际交往的加强,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中医英译成为了一座极其重要的桥梁,与此同时,《内经》的英译本也获得了国内外研究者及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目的论对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英译《内经》的目的在于告诉预期接受者,这是一本什么书,书中探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要把书中所记载的信息准确、全面地传达给他们,并使其接受.本文将依据翻译目的论的“合适”标准,以实例探讨分析《内经》的英译.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基本研究途径即语言学途径和文学途径。但这两种研究途径都鲜少涉及译者思维忽然译者翻译活动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活动属于个人行为,译者的思想、认知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处理极为关键。而且翻译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研究也未形成学科系统。有人主张从学科建设上对译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即建立翻译心理学,他认为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现将有关认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在这种翻译理论下,译者的文学地位类似于"仆人",译者只能"附属、从属、寄生"于原文。"文化转向"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强调彰显译者的文化地位,突出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的主导,从而使译者的文学地位从"仆人"转变为"主人"。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通过寻找关联进行双重明示一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3个交际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医英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我们探讨了关联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某些中医术语和中医典籍《伤寒论》英译片段的分析,说明关联理论在传递中医文化内涵的翻译实践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医走向世界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中医对外翻译工作也已广泛开展起来了.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困难是非个人能力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的翻译观,对中医民间养生谚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提出在翻译实践中,究竟该直译还是该意译可以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译者可否理解译文;二是原文的形式有没有价值。如果谚语中的术语是中医特有的或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那就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中医学术的渊薮。虽其成书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但英译本已达11种之多。本文以阐释学为视角,运用阐释翻译理论的4个翻译步骤,分析《内经》两个译本中省略辞格的典型英译实例,总结译者翻译的策略与规律,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语言、文化、风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补偿,不应“译古如古”,亦不能完全脱离原语的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主体以及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本文认为翻译主体主要包括译者,原作者,译人语读者,译人语文化中翻译的发起者。“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译者身份就是在译者与其它三个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彰显。译者与原作者之间不应是片面的从属关系,译者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对翻译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对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认为中医翻译应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浅化法、等化法(归化法)和深化法(异化法),方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进行中医的跨文化交流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医深受传统哲学影响,充分体现出“医哲交融”的特点。在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传统哲学术语英译可谓中医翻译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拟用传统理学中“名”“实”观点作为支架,综合其他学者的理论,运用丰富的实例,一方面总结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的规律和经验得失,另方面提出做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要把握的基本关系并联系钱钟书论翻译的“不隔”提出译者努力的目标和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国内10年来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初期的以少量翻译实践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实践和理论并重。指出与中医英译理论研究有关的期刊以中医类期刊为主,外语类期刊为辅;设有中医英译研究栏目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为中医英译研究的主要园地;《中国翻译》也有少量涉及中医英译理论论文,具相当深的理论深度。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是:(1)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2)音译的问题;(3)新词创造。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主编陈可冀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原主编欧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谢竹藩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