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疗效。方法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切口长3~4cm,于膈神经上方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左胸壁或食道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调整左右侧伞盘夹紧封堵ASD,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再做一针贯穿右房壁和伞边缘的褥式缝合固定。结果67例成功封堵,手术时间38~95min,平均46min;术后住院3~8d。术后2~24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封堵不成功术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者(介入组)76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者(手术组)58例,进行年龄、性别、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住院天数、费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的住院时间较短。介入组出现残余漏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低,恢复快,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程度.方法:摘选2015年-2020年接受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的10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以常规护理干预为基础,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卧床的时间长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符合ASD介入治疗入选标准,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患者23例。结果 23例ASD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7.0%(20/23),其中19例1次封堵成功;出现并发症4例,包括股静脉穿刺处局部血肿1例、血管假性动脉瘤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平均住院5.6±3.5d;术后患者均接受了1~6个月随访,未见分流。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成功率高,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少,经及时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房间隔缺损(ASD)外科手术治疗已经十分成熟,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开胸手术,目前报道病死率小于1%。但是外科手术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包括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以及与心脏表面瘢痕相关的各种难治性心律失常等。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进展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微创而且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全组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6岁~35岁。体重 30kg~68kg。上腔型房间隔缺损3例,中央型房间隔缺损14 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2例,混合型房间隔缺损2例,伴有右肺上静脉异位引流至右房者1例。房间隔缺损大小在1.5cm ~5.0cm。心功能Ⅱ级者10例,Ⅲ级者3例,其余者为Ⅰ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观察组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其手术相关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等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9,P>0.05);手术成功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EVF呈正相关(t=7.832,P<0.05),与性别无相关关系(t=0.892,P>0.05);>45岁的入组患者中,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5.728,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5.372,t=5.382;P<0.05)。结论: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导管介入封堵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在年龄>45岁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医院就诊的70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在X线结合普通二维超声引导下进行ASD介入封堵术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ASD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2组患儿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残余分流率、术后1个月房间隔完全封堵率、术后6个月房间隔完全封堵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3.16±8.93)min,(10.29±2.71)d,短于对照组的(79.57±9.31)min,(12.51±3.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残余分流率为0.0%,低于对照组的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1个月房间隔完全封堵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6个月房间隔完全封堵率均为10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低于对照组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ASD介入封堵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1个月房间隔完全封堵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系统评价房间隔缺损(ASD)经皮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方法对实施ASD经皮介入封堵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右心几何形态及血流动力学、三尖瓣环运动速度方面的改变。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右心几何形态、血流动力学、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均有明显变化,术后1 d与术前1 d比较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 d和术前1 d各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经皮介入封堵为中央型ASD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施行封堵治疗的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4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左右径及左房相关容积.结果 治疗后2d及1、3个月,左房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左房左右径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4.78)mm比(34.63±5.60) mm,P<0.05];治疗后2d,左房储蓄容积较治疗前减小[(30.84±4.24) ml比(32.43±4.30) ml,P<0.05],治疗后3、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30.51±4.97)、(28.94±5.97) ml比(32.43±4.30) ml,P<0.05或<0.01];治疗前后左房主动收缩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及1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10.28±5.51)、(10.27±4.82) ml比(12.31 ±3.51) ml,P<0.01];治疗后2d,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70±7.00)%、(45.47±5.23)%、(48.55±7.86)%比(37.39±4.84)%,P<0.01].结论 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封堵治疗后左房形态及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心脏病之一,目前已证明经导管封堵术安全、有效,但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缺损断端距肺动脉问无距离,以往的介入治疗难以安全实施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需通过开胸手术达到治愈目的。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07年2月成功封堵6例干下型室缺患者,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律变异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和SDAN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心脏病的10%~15%,大多数为单孔型,少数为多孔型。以前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Amplatzer伞片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需要开胸体外转流下进行直视关闭术,虽然安全可靠,但创伤大,有疤痕形成和手术意外等.1976年King首先用心导管技术关闭ASD,经过逐步改进关闭装置,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Amplatzer双盘蘑菇伞封堵器.2000年11月我院开展了Amplatzer伞片封堵术,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方法和中,远期随访情况。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选择4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麻下经口插入食道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根据VSD的位置,形态和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胸骨下段3-4cm切口暴露右心室,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心室,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食道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h、72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45例(94%)封堵成功,3例中转开胸,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2例头痛3天后自愈,l例轻度血红蛋白尿,3天后恢复,2例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术后1个月迟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年后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术后共完成中长期电话及来院随访41例,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1~48个月)。所有随访到患者均无封堵器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彩超提示微量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返流由微量加重到少量l例,新出现三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6例,新出现二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3例,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随访中,新发各类传导阻滞总共4例(RBBB2例,LAFB1例,LRBBB+LAVB1例)。研究结果显示,与文献报道经皮介入治疗先心室缺相比,应用经胸室缺封堵器术后短期及中长期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皮介入封堵器。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成功率高,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皮封堵器及外科修补术,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特别是术后瓣膜返流和迟发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2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23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经治疗护理均痊愈,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超声引导下的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的配合,探讨该手术配合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室间隔封堵术要求及手术的特点,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术者之间密切配合流程。结果9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发生,手术平均持续时间为1至1.5h,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加强室间隔封堵术的术中配合,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