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静脉溶栓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67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组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h~6h和>6h3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肌酸激酶(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此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 1 0 7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 lip分级)。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梗死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 ,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重 ,易并发心功能不全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rt-PA静脉溶栓与再灌注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t-PA静脉溶拴治疗的AMI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再灌注心律失常判断临床再通。结果:32例AMI患者中21例临床判断再通(再通率65.6%),17例(81%)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类型多种,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38.1%),较未通组患者显著增多(P<0.01)。结论:AMI溶栓治疗的再通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它是提示再灌注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AMI患者(AMI组)予以静脉内溶栓,溶栓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性疗法(TIMI)2级以下者,部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溶栓前后测量分析QTd,并与4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和非老年组间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 2~3级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降低,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6例溶栓前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结论IRA早期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对于符合ST段抬高的AMI溶栓标准的病例(63例)给予尿激酶1.5×106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治疗组(31例)于溶栓后即刻给予普通肝素1000U/h持续静脉输注48h。对照组(32例)于溶栓后12h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组尿激酶溶栓2h再通率80.0%,对照组溶栓后2h再通率5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后即刻静脉输注肝素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改善病人预后,且未见严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4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四逆汤组和溶栓组,四逆汤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口服四逆汤,溶栓组仅尿激酶溶栓。口服四逆汤组冠脉再通者19例为A组,仅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者18例为B组,对A、B两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A组与B组比较,弓背样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较大,且回落时间缩短(P<0.05);A组窦性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室性期前收缩(V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的发生率及在024 h、2424 h、2448 h、7248 h、7296h时间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A组各型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结论四逆汤促进AMI溶栓再灌注后ST段回落,明显降低溶栓后多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并缩短其发生时间,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比较31例尿激酶(UK)及14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辅以阿斯匹林及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t-PA组与UK组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6%与58.1%(P>0.05);脑、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并发症在t-PA组稍多,而UK组以局部皮肤出血较多.血管再通组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室壁瘤及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较低,但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再通组病人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低于未再通组(0与17.6%P<0.05).本研究提示静脉t-PA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UK,有条件者可以首选t-PA.溶栓再通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室壁瘤、心梗后再缺血的发生,特别是心脏破裂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t-PA组先予爱通立8mg静脉输注,继之42mg在90min内静脉输注联合静脉肝素治疗。尿激酶组予尿激酶1.5×106U加入中生理盐水30min内滴完,分别观察溶栓2h的再通率。结果溶栓后2hrt-PA组临床再通率为88.0%,尿激酶组为63.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IP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和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患者122例,分为对照组87例和IPO组35例。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不施加干预;IPO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一过程各30s,术后测定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观察ST段回落,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IPO组CK、CK-MB和丙二醛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O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术后ST段回落>50%者明显高于对照组(74.3%vs 54.0%,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PCI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 80例接受溶栓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胺碘酮治疗组(治疗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59.4%)较对照组(80.6%)明显降低(P<0.01)。结论胺碘酮能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能否有效地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0例。监测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h、1、2、3d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测定CK-MB峰值及各时间点下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监测PCI术前及术后2h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缺血后适应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70.61±41.27)U/L vs(661.80±58.55)U/L,P<0.01];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19±2912.07)%vs(9843.12±3578.02)%,P<0.01];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hCR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丙二醛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SOD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缺血后适应组ST段回落情况较对照组高(60.0%vs 45.5%,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够降低CK-MB的释放,降低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炎性反应,使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情况占有明显优势,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和C组 (年龄≥ 70岁 ,n =45 )。结果  (1)随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有升高趋势 (P>0 0 5 ) ;(2 )老年人血白细胞、静脉血糖、肌酸激酶均显著高于A组(P <0 0 1,P<0 0 5 ) ;(3)C组肺感染和泵衰竭并发症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0 0 5 ) ,心脏破裂并发症亦显著高于B组 (P <0 0 1)。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及高龄AMI患者同样有效 ,但尿激酶的剂量应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96例,在急诊科经静脉给予尿激酶(UK)溶栓治疗49例为观察组(A组),未溶栓治疗患者47例为对照组(B组),二组治疗除观察组使用UK外,其余治疗方法相同.结果观察组住院4周病死率为6.12%(3/49),对照组为25.53%(12/4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0.40%(10/49),对照组为51.06%(24/4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53.06%(26/49),对照组为14.80%(7/47).二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严重的大出血或脑出血.结论在急诊科溶栓治疗AMI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保护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成功后ST段延迟性再抬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发病6h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女性AMI患者106例,根据溶栓12h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观察组(观察组,n=38)和ST段未再抬高对照组(对照组,n=68)。监测两组患者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溶栓后1周、2周、1月、3月、6月时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6月内每月复查6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者比例以及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程度小(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实验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延迟性ST段再抬高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15.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冠状动脉(冠脉)再通与早期T波倒置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34例AMI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7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4.71%和15.79%,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直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患者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将15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对照组(急诊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各7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指标及治疗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48、72h观察组hs-cTnT、CK-MB、MDA、IL-6、hsCRP水平和LVEDD较对照组低(P均<0.05),GSH、SOD水平和LVEF较对照组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老年AMI患者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