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 2 5例 (男 14例、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 )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接受RFCA的治疗结果。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 ,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 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2 5例患者室早起源分别为右室流出道 12例、右室心尖部 5例、左室游离壁 5例、左室近后间隔部 3例。 2 5例中 2 1例成功 (包括 1例频发室早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 ,成功率为 84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频发单源性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例,长程心电图示24 h总早搏个数为33 117±11 173个,均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术前术后超声及长程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射频消融室早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1.0±0.12级vs 2.2±1.1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小(45±9 mm vs 59±15mm,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高(0.55±0.09 vs 0.40±0.08,P<0.01)。结论频发室早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射频消融室早可逆转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两例慢性干咳的患者,排除了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他们被发现有非常频繁,单形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后慢性咳嗽消失。室早应被视为在临床上慢性咳嗽的一个可能原因。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使患者咳嗽和心悸症状同时消失。所以对于室早相关咳嗽的诊断和管理,跨学科的合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2)
1例3岁10个月男性患儿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行射频消融术,室性早搏12导联体表心电图提示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呈R型,aVL导联呈rs型,aVR导联深倒,呈QS型,QRS波时限约98 ms,术中根据消融导管的X线影像及三维电解剖证实为三尖瓣环12点钟位置起源,邻近希氏束。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对室性早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组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无器质心脏病基础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11例特发性室早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2±14.4)岁。均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所有病例室早体表心电图均呈右束支阻滞图型。消融术中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1例室早均消融成功(2例复发经再消融成功),所有室早被证实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6例起源于前外侧游离壁中、高段,4例起源于后下侧游离壁中段,1例起源于游离壁低段近心尖部。术中成功消融部位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24~41(27±9)ms。其中9例成功消融部位起搏心电图与室早图形基本相同。结论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早是特发性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8.
30例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成功27例,失败3例。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安全、有效,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10例频发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0例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不同部位,根据成功消融靶点将本组病例分为3组,二尖瓣环前侧壁组(4例)、二尖瓣环后侧壁组(3例)、二尖瓣环后间隔组(3例)。所有病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位于V1~V2导联,绝大部分病例V6导联可见s波。对各组二尖瓣环室早心电图做进一步比较,可概括出系列心电图判断指标用以估计消融靶点的部位。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早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早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报道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法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1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结果 :1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平均放电 3.2± 2 .3次。术后室性早搏总数由术前的 2 86 17± 42 88个 /天减至0~ 2个 /天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 12个月 ,室性早搏≤ 5个 /天。 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频发室性早搏逆转"扩张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脏扩大合并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心脏大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本文对5例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合并左心室扩大的患者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例(CTR)、心功能(NYHA分级)等指标.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所有患者均显示LVESD和LVEDD扩大、LVEF下降、CTR增大和心功能减退.成功消融室早后随访6个月,上述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是临床上少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根本病因,射频消融根治室早后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可完全或部分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在频发室性早搏(PVC)射频消融疗效判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的频发性PV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方法确定消融靶点。消融后观察20 min如无早搏出现,即予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使心室率升至120次/分,观察至心率恢复到基础状态,记录PVC是否再现及形态等情况,无论早搏有无均不再予消融,术后1~3个月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共65例接受手术,术前基础状态下均可见频发PVC,其中59例消融后基础状态下早搏消失,达即刻成功标准。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后不能诱发PVC 32例(A组),诱发出同样形态的早搏12例(B组),诱发出不同形态的早搏15例(C组)。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复发5例,其中A组复发3例,B组1例,C组1例。各组间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对于判断频发PVC射频消融疗效无明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右冠状动脉窦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14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2652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右冠状动脉窦内进行导管消融成功消除室性早搏。结论 :少部分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可行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1岁,临床诊断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17 730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推测室早可能起源于左室顶部。 相似文献
15.
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消融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9岁 ,因频发室性早搏 (室早 ) 4年入院。早搏时感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恐惧 ,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无心脏病及其它可致室早的疾病。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片正常。心电图上有频发单形室早 ,多呈二联律 ,偶呈四联律。导管射频消融 (ra diofrequencyablation ,RFCA)术前 2 4h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32 40 7个 ,其中成对室早 15 6对。于 2 0 0 0年 4月行RFCA术。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 2周。术中自发室早与患者平时室早图形完全相同 ,呈二联律 ;室早QRS波在Ⅰ导联呈小“M”形…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1岁,因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室性早搏不能持续稳定出现,应用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构建右室流出道,起搏标测结合激动标测定位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左下部,成功消融,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无临床室性早搏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46例阵发性和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发生少量心包积液1例,顽固性呃逆1例,严重迷走反射2例,心房扑动1例,一过性ST段抬高1例,血气胸1例,颈部血肿3例。结论: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总体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自发室早的局部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ms以上的部位为消融靶点。以室早在放电后10s内消失,维持稳定窦性心律30~6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9例患者经10~20W、消融60~180s,早搏和短阵室速完全消失;1例失败。平均随访11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9例中8例无早搏、1例为偶发室早,均无并发症。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某些右室流出道早搏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