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头晕6年,阵发性意识丧失2天"入院.诊断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雅培双腔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1年随访动态心电图可见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心室,复查影像学排除心房电极脱位,程控参数正常排除心房电极穿孔,是一种少见的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右室流出道的现象,此种现象在较高电压时更常见,提醒我们在临床工...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I或IIa类指征。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术后均设置房室全能起搏模式(心房电极起搏,DDD组);术后3个月调为心房同步心室抑制模式(心房电极非起搏,VDD组)。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即刻、DDD模式起搏3个月及VDD模式起搏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保障病人安全及结果准确性,关闭心房电极起搏后,设置心室起搏下限频率为45次/分。结果观察期内起搏比≥40%退出研究,共95人纳入研究,与DDD组相比,VDD模式工作3个月、6个月、12个月,NT-proBNP、LVEF、LAD、LVEDD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工作时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远期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8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半月,2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夜间呼吸困难入院.入院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电极感知和起搏功能间歇性不良,起搏后P波形态提示为心房下部起搏;胸片检查发现心房电极脱落于三尖瓣口处.重新植入心房电极后起搏器工作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4岁。诊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阵发性意识丧失。为起搏器植入术的I类适应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心电图提示QRS波形态异常。分析起搏心电图发现心房电极起搏心室,QRS波形态为右室流出道起搏形态。重返手术室行心房电极复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长期快速起搏实验犬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27只犬随机分为3组,起搏组:采用快速起博心房的方法建立房颤模型(起搏频率400次/min),起搏器置入前及起搏6周后分别行电生理检查,以2个基本周长(S1=300、200ms)分别标测AERP;起搏加药物组:起搏器置入及电生理检查同起搏组,起搏器置入前3d至起搏6周,每日给予卡维地洛12.5mg,2次/d口服;对照组:实验犬未置入起搏器,仅于相应的时间行电生理检查。结果起搏组起搏6周后较起搏前AERP明显缩短(P<0.001);起搏加药物组起搏6周后与起搏前比较,AERP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6周前、后所测A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犬长期快速起搏可致AERP缩短,卡维地洛可明显抑制长期快速起搏实验犬AERP的缩短和AERP频率适应性丧失,抑制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0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再发加重10天冶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于2013年9月17日安置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鄄D)出院后2个月,患者无诱因出现胸部电击感,发作前无心悸感,3天内共电击11次。经透视证明为右室电极脱位。分析发作时腔内图考虑为感知心房信号导致误放电。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4.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80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5根,右室中间隔3根);心房电极63根(右心耳37根,低位房间隔10根,高位房间隔10根,心房侧壁6根)。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值。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伊贝沙坦对快速心房起搏家兔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心房快速起搏8h家兔心房电重构及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2只家兔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和对照组。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min行快速心房起搏,分别测定起搏前及起搏后0.5h、1h、4h、8h及停止起搏后10min、20min、30min,S1S1为200ms、150ms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200、AERP150);取未起搏家兔及每组起搏8h后家兔右心耳组织观察超微结构。结果①心房快速起搏8h,对照组家兔AERP缩短,起搏0.5h内AERP缩短幅度最明显;AERP频率自适应性出现了下降—逆转;停止起搏后30minAERP及AERP频率自适应性基本恢复至起搏前水平(最初10min恢复迅速)。②伊贝沙坦组家兔8h心房快速起搏过程中各时间点AERP较起搏前无明显变化。③8h心房快速起搏后对照组家兔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肿胀、脊溶解、糖原聚集,伊贝沙坦组家兔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伊贝沙坦可阻止8h心房快速起搏所致的心房电重构和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心房起搏脉冲传导延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40岁 ,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 ,配用IS 1BI双极心房 /心室电极 ,心房电极于右心耳起搏时参数较好 ,但电极难以固定 ,无SP间期 (起搏脉冲至P波的时限 )延长 ;于是行右房上部起搏 ,发生起搏脉冲传导延迟 (SP间期 14 0ms)。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SP间期为 10 0ms。产生其SP延迟的原因不太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VDD)心房电极感知功能的稳定性。方法:测试了14例安装单根电极VDD的患者在不同体位、扩胸运动及日常活动时的心房漂浮电极的最低感知阈值。并将术中测得的P波与术后测得的心房最低感知阈值做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例中有12例患者不同体位的心房感知阈值不一致。其中9例在坐、立位时感知阈值最低,将心房感知阈值调至较最低感知阈值低两档的位置后做Holter检查,全部患者心房感知、房室顺序起搏功能良好。扩胸运动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术中所测P波振幅与术后测得的最低心房感知阈值相关性良好(r=0.69,P<0.05)。结论:单根电极VDD可替代双电极导管的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DDD),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8.
对家兔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的心房肌电重构和解剖重构特征和时间进程加以研究。 2 0只家兔经颈内静脉切开置入电极导管定位于右房 ,以最快的心房 1∶1起搏频率行快速心房起搏 8h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后 0 .5 ,1,2 ,4 ,6 ,8h及停止起搏后 10 ,2 0 ,30min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 ,并分别取未起搏 ,起搏 4 ,8h家兔的右心耳组织 ,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快速心房起搏后AERP缩短 ,刺激频率 2 0 0 ,2 5 0ms的AERP的最小值出现在快速心房起搏后 1h ,起搏后 0 .5h内AERP变化速率最大 ,在其后的整个短期起搏过程中在较低水平波动 ,停止起搏 10min即可恢复 95 %以上。快速心房起搏 4 ,8h后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肿胀 ,糖原聚集 ,肌浆网和胞核无明显变化。结论 :短期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心房肌电重构 ,以AERP缩短为特征的电重构在起搏后 0 .5h即可发生 ,其时间进程表现为发生快 ,短期起搏停止后逆转快的特点 ,短期的快速心房激动可导致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快速心房起搏家兔心房电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急性心房起搏8 h建立急性房颤的模型。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快速起搏组及螺内酯组各10只,对照组不行快速起搏。快速起搏组和螺内酯组经颈内静脉将心房电极置入右心房。分别测量起搏开始前、起搏开始后1、2、4、6、8 h分别记为(P0、P1、P2、P4、P6、P8)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起搏后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房肌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mRNA的表达。结果快速起搏组起搏后AERP缩短,P8与起搏前P0比较差异显著(P<0.05),α1c亚基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螺内酯组AERP缩短较快速起搏组减轻(P>0.05),α1c亚基mRNA表达降低明显减少。结论螺内酯可以抑制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电重构,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α1c亚基mRNA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搏比例超过40%。均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机程控MVP启动(MVP on组,n=17)或者关闭(MVP off组,n=18)。术前、术后6个月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术后6个月程控起搏器了解右室起搏比例、心房高频事件。结果术前两组血浆BNP及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关心脏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VP on组术后较术前血浆BNP有明显下降(P﹤0.05),与MVP off组比较,MVP on组术后右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2.6%±0.6%vs 48.4%±10.5%,15.7%±2.3%vs 62.0%±7.8%;P﹤0.01)。结论具有MVP功能的DDD/R起搏器能降低高比例右室起搏的SSS的右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