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及BMD)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探讨MLPA定量技术在本病重复突变及携带者检测中的优势.方法 以355例DMD及BMD患者、46名缺失型患者之母和8名重复型患者之母为研究对象,应用MLPA技术对dystrophin基因全长外显子进行分析,对于单一外显子缺失的样本采用PCR及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经MLPA分析,全部355例患者中190例为dystrophin基因缺失型患者,在其余非缺失型患者中检测出34例重复型突变.此外,在46名缺失型患者的母亲中发现了28名携带者,在8名重复型患者的母亲中发现了6名携带者,两组患者母亲携带者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测序验证,在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的患者中发现17号外显子存在AGGGAACAGATCCTGGTAAAGCA小片段缺失.结论 与传统的定量方法相比,MLPA定量技术可对DMD及BMD患者全长外显子区域同时进行缺失、重复分析,并能对患者家系成员的携带状态进行判定.此外,MLPA检测结果受模板DNA的浓度及纯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紫外凝胶分析系统定量PCR方法对缺失型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携带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紫外凝胶分析系统定量检测16个缺失型DMD/BMD家系中的19名女性亲属和15名健康对照的二重PCR产物,并计算计量系数DQ值。结果定量PCR方法将9名女性确定为携带者。结论定量PCR方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DMD携带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携带者视网膜眼电图(ERG)的改变,探讨ERG对DMD/BMD携带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2个基因突变类型明确的DMD/BMD家系.用定量PCR法结合系谱分析将家系中女性成员分成肯定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对患者和家系女性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ERG检测,并用ERG国际测量标准记录结果。结果22名患者中17名出现异常ERG改变;11名肯定携带者中5名出现ERG异常,14名非携带者无ERG改变,两组无重叠。结论ERG是一项对DMD/BMD诊断非常敏感和特异的检查,而ERG对携带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可行技术。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子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的方法作了比较。结果 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2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缺失,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 DNA微阵列技术检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以提高对DMD/BMD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并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的方法对其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结果DMD/BMD为儿童期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点,主要选择性侵犯四肢近端肌、盆带肌、腰带肌等,可有肌肉假性肥大,有些患者可有智能减退和心肌损害;血清肌酶水平异常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病特征。基因诊断27例存在外显子片段缺失,13例未检测到缺失。结论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DMD/BMD基因缺失的检测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致病基因缺失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9对引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对42例DMD/BM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结果:21例患者(50.0%)被检出外显子缺失,缺失片段长度各异,其中16例(76.2%)累及中央缺失热区,5例(23.8%)位于5端缺失热区,尤以48号外显子缺失频率最高。结论:多重PCR技术是检测DMD/BMD致病基因缺失的有效方法,该病病情轻重可能与外显子缺失的数量和长度不呈平行关系,而是与缺失类型有关,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确诊的9个BMD家系,检出2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25岁,瘫痪年龄23.43岁,最年长者51岁。有4个家系接受RFLPs分析。在4个有多态信息的BMD基因内部探针检测中,共排除和确定携带者19人,确定2个家系基因突变的起源。并根据基因缺失和重组关系,将突变位点进行了区域定位,结论是BMD突变位点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56例Duchenne型(DMD)及59例Becker型(BMD)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Dys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类亚型病症的易患因素及防治手段。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BMD与DMD患者为1988—2007年我科收集的病例,患者籍贯为长江流域,均为汉族。在有近亲关系的家族中有3例及以上则判定符合诊断标准,在此标准下,BMD患者病例入选59例(17个家系),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3.0~29.0岁,对该组患者临床表征进行数年追踪研究,具体内容有发病年龄、伴发疾病、临床类型及疾病转归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致病基因外显子缺失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9对引物以多重PCR技术对33例DMD/BM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诊断。结果:9对引物外显子缺失总检出率为45.5%,主要分布在中央缺失热区和5′端缺失热区,其中以45、48号外显子缺失最多见。且缺失片段长度各异。结论:(1)该病病情轻重可能与基因缺失的外显子数量及片段大小不呈平行关系,而与某些外显子缺失有关。(2)致病基因的表达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呈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 1 8个DMD BMD基因 1 31例成员进行基因分析。  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多态单体连锁分析。  结果  1 0例男性胎儿中 4例存在基因缺失 ,4例非缺失型男性胎儿单体型与其携带者母亲相同 ,确定为DMD胎儿。 8例女性胎儿中 4例继承了母亲的单体型 ,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46例先证者母亲及其他女性血亲为杂合型。 5′CA ,MP1P和内含子 44,49这 4个位点的杂合率分别为 65 2 % ,47 8% ,80 4%和 93 5%。  结论 同时选择DMD基因两端和基因内 4个CA或TTGA位点进行联合分析 ,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探讨DMD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收集7例无亲缘关系的DMD患者及3例BMD患者的血液,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对患者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突变分析;对于MLPA检测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进行PCR扩增及Sanger测序以排除假阳性;对MLPA检测为阴性者,应用外显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并特别关注79个外显子及其剪切位点的变异,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发现的突变,并利用ACMG评级及生物学危害性预测判定基因变异的危害性。结果MLPA技术检测出8例患者存在DMD基因外显子缺失,且第44~55外显子缺失最常被观察到;外显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检测出2例患者存在DMD基因新发点突变。其中一个点突变为错义突变(c. 116(exon6) G> T),可能致病,另一个是无义突变,位于非编码区突变c. 6832-26(IVS49) G> A,致病性不确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MD基因存在多种基因改变形式;联合使用MLPA、外显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方法是检测DMD基因变异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收治的2个DMD家系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既往相关文献,回顾该病在临床表现、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特点。结果DMD儿童期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肌萎缩为特点,可伴肌肉假性肥大,血清肌酶水平异常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病特征。本文报道的2个家系经基因检测家系1先证者为DMD基因的第3~21号外显子缺失,家系2先证者则为第8、9外显子重复突变,2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基因均为纯合突变,且其母亲均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符合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结论早期识别DMD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基因检测是一种确诊DMD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该蛋白功能异常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年门诊诊治10例DMD和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的心肌损害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重PCR检测DMD/BMD患者的基因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规律,并探讨检测技术。方法:应用18对引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分两组对4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结果:27例(67.5%)存在外显子缺失,13例(32.5%)未检测到缺失;16例缺失片段集中于44~52号外显子,6例集中于2~20号外显子,5例在以上两个区域均有缺失;45、48、51号外显子缺失频率最高。结论:基因缺失为主要突变类型,缺失片段主要分布于44~52、2~20号外显子两个缺失热区;mPCR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免疫荧光检测对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检测对Duchenne型、Becker型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和LG-MD)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 10例,BMD 4例,LGMD 11例)的骨骼肌冰冻切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Dys)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及α、-β、-γ-肌聚糖蛋白(SG)多克隆抗体在肌膜的表达。结果10例DMD患者Dys染色均为阴性,4例BMD患者呈弱阳性;11例LGMD患者的SG染色中,分别有1例α-SG阴性及1例β-SG阴性。结论Dys免疫荧光检测对DMD/BMD的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价值,是临床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SG检测对LGMD的临床诊断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发病较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晚且进展较慢,但在遗传方式上以及病肌的分布上与DMD相似。后者常有心肌受累,而BMD中至今尚缺乏心脏损害的报道。作者报告了伴有严重心肌病的一个家系。例1:男,16岁。9岁时出现小腿痉挛,10岁时发现其腓肠肌肥大,并有弓形足。体查发现近端肌肉无力,前臂和腓肠肌显著假性肥大,弓形足,踝反射减弱,无心脏扩大及杂音。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5181 mIu)。肌电图示前臂肌肉短时程低波幅的肌电活动。胸片示心脏正常。心电图发现V_1、V_2导联R波增高,Ⅱ、Ⅲ、AVF导联中出现q波。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超微病理的特征,从亚细胞水平上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电子显微镜,采用超薄切片和冷冻蚀刻技术观察9例DMD/BMD患者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1)DMD/BMD透射电镜发现:“Z”线模糊不清,宽窄不一,间距变窄,肌原纤维明带增宽,肌原纤维过度收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闭塞,闭塞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大量饮液泡;肌原纤维粗细不等,肌浆网明显扩张,肌浆网侵入肌原纤维间,呈虫食样,肌浆网中可见浓缩的包涵物。肌丝排列紊乱,肌浆网管扩张,肌丝间网聚集;线粒体中间段大空泡,肌丝间网较明显,糖原颗粒聚积。(2)DMD骨骼肌冷冻蚀刻电镜图像示:肌原纤维间存在同心圆状排列的板层体;粗细肌丝排列紊乱,正常的六角形点阵结构消失。结论 (1)DMD/BMD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和细胞膜的破坏。(2)肌纤维内毛细血管闭塞,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毛细血管血流瘀滞。表明DMD/BMD可能还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DMD/BMD肌细胞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免疫荧光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肌细胞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对5例DMD,2例BMD肌细胞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进行检测,以2例正常人的肌细胞作为以照。结果:对照组肌细胞膜上染色阳性,胞核及胞浆呈阴性;DMD患者肌膜完全无显色;BMD患者染色弱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斑片状荧光带。结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乏或表达异常是DMD/BMD基本病理基础。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有助于DMD和BMD的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