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病2周后,TIA未发作90例(39.1%),TIA继续发作75例(32.6%),进发为脑梗死65例(28.3%);性别、年龄、脑卒中史、ABCD2分级、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影响TIA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男性、年龄≥60岁、有脑卒中史、ABCD2分级为高危、存在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影响TIA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60岁、有脑卒中史、ABCD2分级为高危、存在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可影响TIA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BCD2(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特征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1例TIA患者,就其ABCD2评分DWI及MRA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直线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及ABCD2评分联合DWI、MRA特征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效能。结果 ABCD2评分危险度中危、高危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低危者;DWI异常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者;颅内动脉狭窄率≥50%者,其TIA发作后30 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5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示,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 0.05)。ROC曲线示,以ABCD2评分≥4分、DWI异常、颅内动脉狭窄率≥50%联合预测TIA发作后2、7和30 d后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1和0.816,提示联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P 0.05)。结论 TIA发作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联合ABCD2评分及DWI、MRA特征,能够为脑梗死的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观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萍乡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不同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5.56%(41/90),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9株,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术中输液量≥3 000 ml、低蛋白血症、误吸史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预后优于术后使用患者(Z=4.988,P=0.026)。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老年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针对性控制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术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不全(RVD)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预后价值,并建立临床预后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入选520例急性PTE住院患者,观察入院后14 d及3个月的病情发展情况,评价RVD及其他临床特征对PTE的预后价值.结果 248例(47.7%)患者出现RVD,血压正常伴有RVD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伴RVD组(分别为2.0%和0.4%,P<0.01).住院第14天随访,血压正常伴有RVD组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不伴RVD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6.6%和9.9%,P<0.001).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发病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住院14 d病情转归以及肺动脉收缩压是PTE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和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判断预后的最佳分界点分别是0.67和60 mm Hg.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漏判率和误判率较低.结论 RVD是决定PTE预后的关键因素,将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拟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胃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慢性胃炎合并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慢性胃炎合并UGIB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108例老年慢性胃炎合并UGIB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率25.93%(28/108),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0.71%(17/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70岁(OR=3.347,95%CI:1.586~7.062),住院时间长(OR=1.369,95%CI:1.080~1.735),合并糖尿病(OR=2.656,95%CI:1.419~4.974)和侵入性止血方式(OR=4.080,95%CI:1.729~9.626)是老年慢性胃炎合并UGIB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感染组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0.71 vs. 1.25%; 14.29%vs. 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09、5.491,均P0.001)。结论老年慢性胃炎合并UGIB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高;高龄、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以及侵入性止血方式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病死率和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PCI)性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变血管及预后。方法对240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及脑梗死患者组各12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及预后资料。结果240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病变者占64.58%(155例),病变血管最常见于椎动脉颅内段,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前后循环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更倾向于老龄化(P0.05),其它危险因素两组间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TIA组患者较脑梗死组预后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I患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血管影像学评估病变血管有积极意义。TIA较脑梗死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降低压疮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 应用Braden量表对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对危险因素采取压疮预防管理方法,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 压疮发生率为6.88%(13/189),Braden量表对糖尿病患者的压疮风险识别率为35.45%(67/189).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血清白蛋白、HbA1c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及高HbA1c的管理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镇坤 《智慧健康》2022,(24):141-145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THA患者86例。收集老年患者的基础资料后,统计分析86例老年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情况;分析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以线性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结果调查发现86例老年患者中,THA术后并发下肢DVT25例,发生率为29.07%。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单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麻醉方式、近3年患有血栓、护理方式、术后2d D-二聚体(D-D)水平及甘油三酯(TG)水平(P<0.05);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近3年患有血栓及术后2d D-D水平为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是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经研究发现糖尿病、伴心血管病症、术后卧床时间>4d、近3年患有血栓及D-二聚体(D-D)水平为老年THA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性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老年THA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238例,患者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是否发生脑卒中,以评价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2年,随访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5.2%(36/238),﹥70岁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21.6%(25/116)明显高于﹤70岁患者9.02%(11/122),另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19.5%(29/149)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87%(7/89),合并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26.0%(32/123)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和血脂正常患者3.48%(4/11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心力衰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15、1.065、1.543、1.347、1.324、1.465)。结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心力衰竭是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1例老年女性AMI的临床资料,对其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发病至就诊时间、镇痛剂的使用、危险因素、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女性AMI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随年龄的增长呈不典型者多见,年龄越大就诊时间越晚,而吗啡用量较少;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多见,并发症以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高.结论老年女性AMI发病症状及并发症临床上有其特殊性,随年龄增长症状不典型,诊治中应考虑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07,7(11):67-67
我们随访61例临床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各种危险因素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郑文进 《医疗装备》2018,(18):28-2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福建省德化县医院收治的84例TIA患者,对其行DWI扫描。观察MRI不同序列的诊断结果,对DWI表现进行观察,对比DWI阳性组、阴性组的临床症状情况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DWI序列的阳性病灶检出率高于T1WI+T2WI、FLAIR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除运动障碍、失语外,DWI阳性组、DWI阴性组的临床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临床症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发病至DWI检查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WI阳性组同失语、运动障碍、发作次数及症状持续时间存在相关性; DWI阳性组的无再发卒中发生率低于DWI阴性组(P <0. 05),再发短暂性脑缺血、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DWI阴性组(P <0. 05)。结论 TIA患者行DWI,可据DWI阳性结果评估是否存在脑梗死的风险; DWI的异常独立相关因素为失语、运动障碍,发作次数> 3次且症状持续时间> 1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老年SB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SBI发生率为25%;老年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均为老年SBI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10年随访研究老年多器官衰竭发病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二级、三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53例发生多器官衰竭老年患者,用1∶3配比病例对照随访研究方法.结果 153例多器官衰竭发生危险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89.5%(137/153),免疫功能低下占78.4%(120/153),肠道营养摄人障碍占66.7%(102/153),电解质代谢紊乱占64.7%(99/153),低蛋白血症或低血糖占52.3%(80/153),慢性病性贫血占42.5%(65/153),心肌缺血发作占42.5%(65/153),心律失常占36.6%(56/153).结论 老年多器官衰竭发病危险因素复杂,常多种因素并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糖达标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糖尿病治疗是否达标,将连续入院首次发作的17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达标组(68例)和对照组(102例),比较两组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达标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1.8%(8/68),对照组为27.5%(28/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达标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3.86±5.98)分比(19.80±5.98)分,P<0.05];达标组总有效率为72.06%(49/68),高于对照组的41.18%(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达标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87.2±6.8比52.2±5.6,P<0.05).结论 血糖达标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状况、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控制感染的发生、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对323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分别统计感染发生例数、发生频率、感染部位、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23例肝硬化患者感染发生率为39.94%(129/323),社区感染发生率22.60%(73/323),医院感染发生率17.34%(56/323).常见感染部位按发生频率依次为呼吸道、肠道、泌尿道、胆系、腹腔;感染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耐药率高;与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癌、肝功能B级、肝功能C级、消化道出血、糖尿病、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结论 肝硬化患者感染率高,感染可能涉及多种危险因素,感染发生后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