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恒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75-147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上肢功能障碍,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MA、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研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MAS)、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MAS、FMMS、BI测评表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刘晓辉 《新中医》2003,35(9):37-38
目的:探索早期穴位刺激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予点按、推拿、针刺等穴位刺激,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至2岁时随访,治疗组精神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持续穴位刺激对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后遗症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通督益颈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督益颈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  相似文献   

7.
曹玉笈 《吉林中医药》2012,32(9):910-911
目的:观察自拟醒神饮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醒神饮加减(牛角、犀角、熊胆粉、石菖蒲、黄芩、郁金、栀子、半夏、竹沥、神曲等),通过鼻饲给药.2组均治疗14 d.观察2组总有效率,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和74.5%,2组比较,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醒神饮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意识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HINSS)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手法治疗卒中后尿潴留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手法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治疗组总有效率95躬。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手法治疗卒中后尿潴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分期辨证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6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进行针刺分期辨证治疗,治疗组5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穴位贴敷治疗。检测2组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采用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整体功能状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0%,对照组84.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痉挛期患者治疗后血清Glu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GABA含量增加(P0.05),Glu/GABA值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IA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中医症状评分降低(P0.05),且2组组间比较及2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分期辨证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基础治疗+中药汤剂+苦碟子注射液+中药泡洗+综合康复方案,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现代康复技术.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14天NIHSS评分(22.33±1.06)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21天后,治疗组NIHSS评分、ADL评分、MMSE评分[分别为(18.73±1.23)分、(20.19±2.17)分、(38.68±2.85)分]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21.65±1.41)分、(25.37±2.34)分、(32.12±3.11)分](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 (55/60),对照组为70.00% (28/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罗霞  ;张剑荣 《中医药研究》2009,(12):1414-1415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四海之腧"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四海之腧组(29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客观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但四海之腧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大(P<0.01);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四海之腧组比空白对照组好;治疗后四海之腧组各客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则除Crp外均无明显变化(P>0.05);四海之腧的Cr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四海之腧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四海之腧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化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三化汤治疗组28例和西医对照组30例.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别,对比其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压、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输注,每天2次,连用14 d;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14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NIHSS、ND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上海市同仁医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组单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胞二磷胆碱组单用胞磷胆碱,750mg/d;联合用药组联用两药。3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后14、90d,测量患者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分析临床疗效,检测药物安全性。结果3组治疗前血清中SOD、NSE、Hs.CRP水平以及NIHSS、ADL及MAS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4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P〉0.05)、胞二磷胆碱组(P〈0.05)组,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治疗后90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3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d降低(P〈0.05),ADL及MAS分数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d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ADL及MAS分数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14d疗效分布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14、90d后治疗有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均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暂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单用依达拉奉或胞磷胆碱,两药联合运用更能有效减少自由基水平、保护神经元,更好地改善病情及预后,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影响。方法将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治疗,2组均治疗21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Hcy水平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Hcy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Hcy水平、抗氧化应激及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组织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疗效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NIHSS评分、FIM评分以及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IM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后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明显促进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7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天为1个疗程,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2.02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沉、全血还原比黏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