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出上窍的"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下窍的"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发腠理的"清阳",是指卫气,走五脏的"浊阴",是指精血津液;实四肢的“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归六腑的"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相似文献   

2.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3.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4.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5.
陈震萍  牟重临 《新中医》2015,47(5):316-318
<正>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论中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相似文献   

6.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8.
鼻窦炎是指病发于鼻窦,以鼻流浊涕,鼻塞,或头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笔者认为鼻属清阳之窍,为血脉多聚之处,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气血阴阳的充养。而鼻窦炎多由外邪胶结于清窍,导致清阳不升;或因脏腑虚损,升清无力而致浊邪滞留。因此浊邪不降、清阳不升是本病的关键,升清降浊是治疗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10.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1.
睡眠是以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机枢的生理过程,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多个篇章阐述有关睡眠的生理病理机制,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与营卫之气的循行相关。现将《黄帝内经》之相关内容分论如下:1营卫与睡眠生理机制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精气所化,其性精专而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剽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人体中阴阳平衡的条件之一就是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  相似文献   

12.
江心镜老医师,是我县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冶诸家于一炉。尚谓:窍者,孔穴也,如人体口、眼、耳、鼻、喉、二阴,乃至汗孔、脐等诸窍皆似脏腑之门窗,一有不利,六淫之邪必干扰之;反之“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启闭失常。所以调九窍之启闭实有利于扭转病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相似文献   

13.
耳居于头面部,故称“上窍”,在生理上依靠清阳的温阳滋养,又称清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清窍的共同特点是以升为顺,喜清恶浊,喜通恶塞。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耳窍闭塞。因此,升清阳、降浊阴是耳鸣、耳聋一个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表现。耳鸣为无外界声源刺激条件下,主观有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耳聋则是外界声源刺激不能引起主观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前者是自觉耳内鸣响,或为蝉噪,或为风声;后…  相似文献   

14.
“浊邪”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浊邪的概念 浊,原意指水不清、浑浊.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浊有多种含意.如《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处之浊乃指重浊之阴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乃指水谷精微中的稠厚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升降出入是气之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学说从动态变化上阐述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生命活动是升降运动的体现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升降运动的结果,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升降运动,而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对人体气机升降运动总的概括。人的生命活动就是升降运动的体现。(言升降概出入,以下同) 1.1 五脏之升降:人体脏腑的运动规律是,居上者以降为顺,在下者以升为和。心、肺居上焦,主降;肝、肾体处下焦,主升。心属火,心火下降至肾,可  相似文献   

16.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17.
徐爱华 《光明中医》2011,26(6):1233-1234
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和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9.
《内经》“厥头痛”证治见于《灵枢·厥病》篇,“厥”者,气逆也,由于头痛的发生与六经经气逆乱密切相关,故《内经》冠以“厥头痛”之名。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阳经又与阴经相顺接,故头窍汇集了十二经的气血。脏腑生理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也通过经络上奉于脑而养神明,所以十二经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都会造成脑窍气机不利而出现头痛。头痛其标在头,其本在经络、脏腑,头痛仅为一个症状,由于病位和病机的不同,临床可兼见不同的其他症状。关于其治疗,《灵枢·厥病》篇提出了辨证取经的原则,或刺本经,或刺表里经,或刺阴阳经,并未涉及方…  相似文献   

20.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