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科收治的507例AIS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结果分为FTP组(160例)和非FTP组(347例)。通过中文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筛查出认知障碍病人,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AIS病人认知功能障碍;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AIS病人卒中严重程度,根据FTP分型分为单侧cFTP组、单侧pFTP组、双侧cFTP组、双侧pFT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FTP与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07例AIS病人,存在FTP160例(31.56%)。各组年龄≥66岁、吸烟、认知功能障碍、AIS严重程度、NIHSS评分、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cFTP组、单侧pFTP组、双侧cFTP组、双侧pFTP组认知功能障碍、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FTP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单侧cFTP、双侧pFTP、单侧pFTP既是AIS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也是AI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侧cFTP、双侧pFTP、单侧pFTP是AIS病人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益智康脑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智康脑丸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7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常规根据病情选取OT、PT、ST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智康脑丸,5丸/次,3次/d,连续服用8周。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量表(NCSE)、简明精神状态(MMSE)量表及BIessed-Roth痴呆量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CSE评分、MMSE评分及BIessed-Roth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CSE评分、MMSE评分及BIessed-Rot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智康脑丸能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动态追踪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步行时脑激活及脑网络的变化过程,探讨脑卒中后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脑功能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式,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10例为脑卒中组,招募10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步行同步fNIRS评估,比较两组受试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和顶叶运动皮质(MC)含氧血红蛋白(HbO)浓度、脑功能连接(FC)情况。结果:脑卒中组患侧PFC的Hb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非优势侧/右侧PFC(P<0.05);而脑卒中组健侧PFC的HbO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优势侧/左侧PFC(P<0.05)。脑卒中组患侧MC的Hb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非优势侧/右侧MC(P<0.05);而脑卒中组健侧MC的HbO浓度高于对照组优势侧/左侧MC(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双侧MC、健侧MC-健侧PFC、健侧MC-患侧PFC、患侧MC-健侧PFC和患侧MC-患侧PFC的脑功能连接明显增强(P<0.01)。结论:与健康老年人相比,脑卒中病人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临床完整资料,据患者入院后3 d内SWI检查结果分为脑微出血组7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106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病历资料,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基础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等)、并发症、吸烟史、血脂、脑白质疏松、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重、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高龄)、体重(肥胖)、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均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SWI检查发现1级脑微出血占比最高,且多发于深部丘脑区及基底节区,高龄、肥胖、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均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解放军第463医院神经内科43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26.2%,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脑心综合征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为31.3%,明显高于非脑心综合征组的病死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可并发脑心综合征,常导致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刺激吞咽皮层代表区治疗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侧rTMS治疗组、单侧rTMS治疗组、假刺激组,每组32例。双侧rTMS治疗组采用双侧rTMS治疗,单侧rTMS治疗组采用单侧rTMS治疗,假刺激组采用假刺激,比较3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预后与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分、渗透-误咽误吸评定量表(PAS)分级,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中吞咽时程和最大波幅。结果 治疗后,双侧rTMS治疗组和单侧rTMS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与93.75%,均高于假刺激组的71.88%(P<0.05);治疗后,3组SSA评分、PAS分级均降低,DOSS评分均升高(P<0.05);双侧rTMS治疗组SSA评分、PAS分级低于单侧rTMS治疗组和假刺激组(P<0.05),DOSS评高于单侧rTMS治疗组和假刺激组(P<0.05);3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年龄对脑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经头颅CT确诊的258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又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诊断仪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高血压老年组与高血压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双侧ACA、MCA、PCA的Vm均较非老年组减低(P〈0.05),而PI及RI较非老年组显著增高(P〈0.01);正常血压组与高血压组比较,两组Vm、PI及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后,血压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不明显,年龄是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程度及位置以及其对早期复发影响,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沭阳县人民医院2017年4月30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颅MRI(SWI)提示是否脑微出血将患者分为脑微出血及无脑微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脑微出血情况对复发的影响。使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90天,无患者失访,共10例患者复发(16.67%)。无脑微出血组25例,复发1例;脑微出血组35例,复发9例。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比例、既往脑卒中史、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4.951,P <0.05)。在脑微出血组,脑微出血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P <0.05),重度患者复发率(5例,55.56%)高于轻度患者(2例,22.22%)及中度患者(2例,22.22%)。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卒中相关(OR=1.097~2.014,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OR:1.238,95%CI:1.094~2.687)、既往脑卒中史(OR:2.614,95%CI:1.654~6.2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520,95%CI:1.157~4.1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存在脑微出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率较高,且重度脑微出血患者复发率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收住我院卒中单元502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同时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的624例脑卒中患者比较,比较两组住院期病死率、复发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index,BI)、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发病后3个月时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BI。结果: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住院期间卒中单元组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病房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4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降低,BI评分均有增高,但以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住院期及发病后3个月病死率、复发率、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优于普通病房组患者(P<0.05),而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病死率和复发率,提高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时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脑卒中病人,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病人分成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观察组,53例)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急性期、恢复期血压变异性各参数及MoCA评分。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收缩压变异系数(CV)大于对照组,舒张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期收缩压平均值、标准差(SD)、CV及舒张压CV均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MoCA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缺血性脑脑卒中急性期收缩压变异性升高和舒张压平均值降低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恢复期长时血压(含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增高、收缩压平均值升高及舒张压平均值降低容易加重脑脑卒中病人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差异代谢标志物。方法 对比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识障碍伴失眠患者和单纯脑卒中患者各9例,通过对这18例受试者进行血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探讨脑卒中后继发认知和失眠障碍的发生机制。结果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的差异代谢中脂类占绝大多数,其最多的是甘油磷脂类,多数呈含量下调趋势,4种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十八碳二烯酸、类花生酸、6-酮-前列腺素F1α)和两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烷酸、棕榈酸)在观察组含量均上调,鞘磷脂代谢产物神经酰胺和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含量下调,而二氢神经鞘氨醇含量上调;氨基酸代谢中两种差异代谢物(半胱氨酸硫酸酯和左旋精氨酸)含量在观察组中上调;剩余的5种差异代谢物上调的次黄嘌呤、左旋肉碱、睾酮和异丙肾上腺素,下调的有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的血清代谢谱与单纯脑卒中者存在明显差别,多种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老年脑卒中患者继发认知、失眠障碍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坏因子(TNF)B基因TNFBThr26Asn多态性与中国人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 方法: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10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患者及101例对照进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BThr26Asn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 结果:缺血性脑座中患者TNFB Thr26Asn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TNFB基因Thr26Asn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贵传铖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2 5 8例资料完整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 3个月随访评价 ,包括临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测试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 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 32 2 %。经分析筛选出多灶病变、左侧及双侧病变、脑萎缩、年龄、高血压、以往脑血管病病史、大面积出血或梗死 8个因素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决定 ,它不仅与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及发病次数有关 ,亦与脑卒中患者基础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高血压伴与不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用HDI 3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 36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和 36例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并与 2 8名健康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 :1 3组间空腹血糖、血脂和体重指数及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和高血压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 (P <0 0 1) ,且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 (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且伴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加重 ,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综合性治疗模式的优越性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 探讨综合性治疗 [卒中单元 ,(strokeunit) ]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在澳大利亚卒中单元治疗的 2 0 7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A组 ,同期在我科常规治疗的 32 6例为B组。入选标准统一为经CT或MRI确诊发病 48h内的急性脑卒中 ,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 A组 1 4d内病死率为 5 3 % ,其中死于非脑内原因占 2 7 3 % ,感染发生率 1 7 9% ,而B组分别为1 0 4%、64 7%、47 9%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 2 1d神经功能评分和随访 90dRankin积分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在综合性治疗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比在我科常规治疗模式下的疗效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356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按OCSP分为四型,比较各亚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与其它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P<0.05).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进展组高血压史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OCSP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各不相同,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的体质因素及与复发相关的中医诱因等危险因素。方法对5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性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98例)和非复发组(312例)。观察体质因素、中医诱因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在2组中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复发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复发组瘀血质、痰湿质较非复发组分布比例增多,而气虚质、阴虚质比例减少,过逸致复、药复所致发病较非复发组明显升高,复发组年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体质指数(BMI)≥25 kg/m2水平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瘀血质、药复、过逸致复、年龄、高血压、BMI、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中瘀血质、痰湿质和中医诱因中过逸致复、药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发病4周内的老年(46例)及非老年(32例)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不同阶段的ADL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①老年康复组及对照组的各项ADL能力在入组时无显著性差异。入组1月末,老年康复组的修饰、穿衣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入组3月末,除二便控制及洗澡、进食能力外,老年康复组的其他ADL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老年康复组的小便控制、转移及步行能力在入组时较非老年康复组低下(P<0.05);入组1月末,老年康复组的用厕、步行、穿衣及上下楼梯能力仍较非老年康复组显著低下(P<0.05);入组3月末,2组的各项ADL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康复有利于改善多数老年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酒泉市金塔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脑卒中组(46例)和非脑卒中组(32例)。对两组患者实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就两组患者的实时血压变化及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血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其昼夜血压节律则均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杓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中血压类型为杓型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脑卒中组,反杓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短阵性心房颤动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昼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夜间心律失常、ST段改变和T波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夜间血压、昼夜血压节律、血压类型、短阵性心房颤动、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均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明显偏高,昼夜血压节律明显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夜间心律失常、夜间ST段改变的比例明显增加,上述征象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利用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从而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技术(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太原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初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P与CTA联合检查。分别比较CTP、CTA及CTP联合CTA 3种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检查结果、诊断效能、不同灌注异常区域与正常区域CTP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50例病人经CTA检查34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CTP检查诊断38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CTP联合CTA检查41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相比CTP、CTA单独检查,两者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与正常对照区域比较,半暗带及梗死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更少,平均通过时间(MTT)更长(P<0.05),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更长;与半暗带区域相比,梗死区域的CBF及CBV更少,MTT、TTP更长(P<0.05)。结论 应用CTP可以更好地反馈脑卒中病人机体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及干预;采用CTA可以对病人脑部血管阻塞部位、脑梗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