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稳定性影响。方法: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施行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61%,优良率83%。X线检查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片,1例颈椎轻度不稳定,2例出现反曲畸形,18例有不同程度前曲弧度变小。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较好的颈后路减压术式,其疗效稳定,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30例,男19例,女11例,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12例,门轴侧C3、C5、C7侧块螺钉固定悬吊椎板18例,术前和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6个月,平均25个月。按照JOA评分:优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73.33%(22/30)。其中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C4或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在2年内因疗效不佳再行前路手术。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尤其适应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105例CSM术后患者,按JOA评分系统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6个月(20~80个月),术后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椎管成型术51例患者中42例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前后路手术对早期CSM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晚期患者脊髓损害时间愈长手术治疗效果愈差。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与术后恢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上述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49岁,临床疗效采用JOA进行评分。结果:平均随访2年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6.3%,无一例发生再关门现象或颈椎反曲畸形。结论:单开门棘突重建椎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较好,棘突重建是防止颈椎不稳及反曲畸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头痛问题”Q5评分评价头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轻度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无缓解,其余患者头痛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缓解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自1999年~2004年,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方法施行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退行性疾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6-72岁,平均56.3岁。3例分期后前路手术,14例一期后前路手术。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一期或分期(6个月后)行前路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功能加重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轴性疼痛2例。术后随访13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2.28)分增至术后平均(13.1±1.27)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显著(t=11.5,P〈0.01),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6.5%。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疗效满意。该手术方式减压充分,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好、多节段颈椎病变伴脊髓前方局部受压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颈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颈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钛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髓型颈椎病选择颈前路减压(包括椎间盘切除和/或椎体次全切)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年,平均2.5年。结果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改良的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状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5%,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只要把握了手术时机和掌握了手术技巧,颈前路减压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CPLL)外伤后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OCPLL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术后JOA评分为9~17分,平均(14.3±4.6),较术前5~12分,平均(7.2±3.0)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CPLL后不全瘫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1 0 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个月 (5~ 84个月 ) ,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 2 6个月 (5~ 79个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5岁组和小于 55岁组 ;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 (R =0 . 544) ,术后 1个月 76例前路手术患者 ,61例有改善 ;30例后路手术患者 2 7例有改善 ,最后 1次随访前路 57例有改善 ,后路 2 1例有改善 ,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症状时间和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 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好的疗效 ,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 ,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第5颈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防治及预后。方法我院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10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减压手术,术后发生C5麻痹5例(4.67%)。结果行保守、对症治疗,术后1~3月内逐渐恢复,脊髓压迫症状均好转。C5麻痹者2周~5月内逐渐恢复。结论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C5麻痹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确切防治方法,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的分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评价颈椎前路分段减压、保留中部椎体、钛网植骨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1例,分段减压治疗32例。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内固定的并发症、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和重建,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出现内固定并发症,主要为钛网和螺钉的松动脱落;分段减压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6个月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钛网植骨未达到骨性融合,分段减压组均达到融合。术前与术后比较Cobb角的改善,分段减压组明显优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JOA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段减压、钛网植骨长钛板固定、术后外固定保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地进行颈前路融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型颈椎病常合并有颈椎管狭窄。为使前路手术治疗以脊髓型为主混合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减压更有效,作者设计了前路广泛减压技术。采用无震动技术于受累椎体前方“开窗”,切除其后方骨赘,突出的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充分扩大狭窄的椎管;切除增生肥大的钩椎关节以扩大椎间孔,切除横突孔的前内侧壁和束缚椎动脉的纤维组织以松解椎动脉;同时,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于手术骨窗中。1987年以来,手术治疗42例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分别采取单纯自体髂骨植骨(A组)和钛网自体椎骨植骨加Zephir钢板内固定(B组)。对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单节段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节段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自体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植骨不融合、塌陷等并发症较多。钛网自体椎骨植骨加Zephir钢板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术后椎间骨性融合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