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分叉头框家族转录因子1(forkhead box containing protein O subfamily 1,FOXO1)表达的变化,以及转录因子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葡萄糖 6 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FOXO1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与病理确诊的NAFLD患者,用免疫组化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检测肝组织FOXO1的表达以及FOXO1、PEPCK和G6PC的mRNA水平。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steatosis, SS)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IR)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NASH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高于SS组、对照组(P<0.001或P<0.05),而SS组与对照组之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的FOXO1阳性细胞数、FOXO1 mRNA、PEPCK mRNA、G6PC mRNA随病情的加重逐渐增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FOXO1 mRNA水平与IR、炎症评分和脂肪变性评分、PEPCK mRNA和G6PC mRNA表达正相关。结论 不能根据ALT正常与否决定是否肝穿刺活检。NASH患者的FOXO1表达和活性增强,FOXO1转录因子调节PEPCK和G6PC的表达,并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推测脂肪变性和炎性反应参与了FOXO1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或FOU)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病症。国内学者提出FUO的诊断标准是:发热期限超过2~3周,体温〉38.5℃,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据国内外大量病例分析,有关FUO的病因报道比例相仿,即感染性疾病占40%~50%,结缔组织病占15%左右,恶性肿瘤占20%~30%,而其中淋巴瘤是引起FUO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SCCmec分型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基因分型,以了解医院感染MRSA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天津市南开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MRSA 40株,进行耐药谱分析、PFGE分型和SCCmec分型。结果40株菌耐药谱高度相似,可被分为A-E 5个PFGE型,其中A型21株,B型8株,C型4株,D型6株,E型1株;SCCmec分型:Ⅰ型1株,Ⅲ型33株,Ⅳ型1株,V型5株。通过对医院内菌株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析,明确了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即在2007年1月-2008年12月存在MRSA散发感染。结论 PFGE可有效鉴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SCCmec分型对是否为医院感染菌株有提示作用,两种分型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鉴定流行菌株的特征,为医院感染的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某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3 326例骨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3 326例骨科手术患者中,11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3.49%。其中截肢术术后感染率最高,达30.39%(31/102)。骨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持续改进工作质量,以有效降低和防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医院感染伴随医院产生,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医院感染不仅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阻碍高新技术的开展,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医院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加强医院感染研究,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寻求有效控制方法。方法对某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 192例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 192例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225 例,238 例次,医院感染率18.88%,感染例次率19.97%,较平均医院感染率4.3%明显增高(χ2=550.11,P<0.01)。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58.82%)、泌尿道(15.55%)、胃肠道(10.93%)、皮肤软组织(10.08%)等。高龄、住院时间长、意识障碍、伴有并发症及侵入性操作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发生医院感染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脑梗死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种,且发生医院感染后影响预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的基础上,应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8,P<0.05)。结论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1989年由美国学者Choo等首次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分离。HCV呈全球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统计,HC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00~500万例。我国进行的全国HC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一般人群抗 HCV阳性率为3.2%,约有4 000万人感染HCV;70%以上的感染者将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常规的干扰素(IFN)单用或者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总体应答率比较低,治疗费用颇高,且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2]。据分析,在未来的10~20年中,将会出现一个因HCV感染而导致的肝硬化与肝癌高峰期。HCV感染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因此,HCV中和抗体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3]。近年来HCV体外培养系统的建立为HCV中和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对HCV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为从根本上认识HCV和彻底防治丙型肝炎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在丙型肝炎中和抗体及机体抗HCV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结缔组织病与发热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习惯上简称为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CTD),是指一类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肌肉、血管等结缔组织的疾病。CTD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肌炎(polymyositis,PM)、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成人斯蒂尔病(adultonsetStill’sdisease,AOSD)、血管炎等。  相似文献   

10.
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效果研究    FRE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方法2008年为第1阶段,对综合ICU、神经外科ICU、新生儿ICU均实行教育干预和产品干预;2009年为第2阶段,在上述基础干预之上开展个性化的干预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并结合现场观察手卫生过程的方法,调查上述ICU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执行情况,分析干预前后手卫生的执行率变化。结果在干预前,ICU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25.06%,经过教育干预、产品干预后,手卫生执行率上升至41.52%,其中医务人员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手卫生执行率以医疗护理操作之间提高最明显,由干预前的10.11%上升至28.33%(P=0.01)。干预后,3个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均有所提高,且3种不同教育干预之间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提供产品干预、基础及个性化教育干预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日本学者首次发现并报告了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其是一种引起人类输血后肝炎的新的DNA病毒,是继甲、乙、丙、丁、戊及庚型肝炎病毒之后新近发现的一种可经血源传播的病毒,在各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广泛分布。1998年,周育森等在我国10例临床诊断为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创面分泌物涂片检查在开放性地震伤气性坏疽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开放性地震伤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筛查,怀疑气性坏疽者立即予以隔离,并视病情采取相应手术和抗感染治疗。创面处理后再次行分泌物涂片筛查,阳性者予以再手术治疗。结果 对376例开放性损伤468次创面分泌物涂片,结合临床诊断为气性坏疽者25例,其中初次涂片结果显示革兰阳性(G+)粗大杆菌20例,培养确认气性坏疽杆菌者12例(包括5例涂片阴性者);创面处理后分泌物涂片显示仍有少量G+粗大杆菌残留者12例,再次扩创后涂片未发现G+粗大杆菌。截至2008年7月底,25例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救治期间,在分诊时即诊断出气性坏疽,无漏诊和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结论 在发生大面积开放性创伤患者聚集时,合理使用创面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助于及时、准确筛查出创伤性气性坏疽,提高治疗效果并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调查方法, 调查某肿瘤医院2008年1-12月间医院感染病例资料521份。结果521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发现深部真菌感染者179例(34.36%), 其中>60岁者占59.22%(106例);恶性肿瘤患者居多,占94.41%(169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占53.07% (95例);分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7.54%(103株),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43株,24.02%)、 热带假丝酵母菌(23株,12.85%)、 克柔假丝酵母菌(9株,5.03%)、 毛孢菌属(1株,0.56%)。结论肿瘤医院的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情况较严重,以高龄、恶性肿瘤患者多见。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肿瘤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肺炎球菌肺炎是一种常见病,近年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以轻型或不典型者较常见,多数预后良好。科学地无偿献血不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就所查文献,也未见类似报道。但是,如果对献血前的咨询不严格,献血后的服务不重视,就有可能成为该病发生的一个间接诱因。本例病例虽属个案,但其发生的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分2个阶段对在洁净手术室进行的骨科手术切口进行监测,第1阶段即2008年3月1日-12月31日(调查阶段),主要调查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即2009年1月1日-5月31日(干预阶段),根据前阶段的调查结果对可干预的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阶段的感染率。结果 调查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07%(23/454),干预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41%(3/213),干预阶段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χ2=4.25,P<0.05 )。结论 加强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保证手术器械及用物灭菌质量、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正确进行外科手消毒、严格执行换药操作规程、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方法 选择住院感染患者标本分离的葡萄球菌,采用BDphoenix100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以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MRS,肉汤稀释法测定无菌体液及分泌物标本分离的41株MRS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 脑心浸液琼脂诱导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株,进一步用E test试条检测万古霉素敏感性。结果 239株葡萄球菌中有160株MRS,痰液、脓液、血液及胸腹腔积液标本是其主要来源,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呈多重耐药性,但对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敏感率为100.0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高度耐药株。患者无菌体液及分泌物 h VIS检出率为14.63%(6/4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7.14%(1/14),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8.52%(5/27)。结论 准确检测出MRS和h VIS,对临床有效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开始多在皮肤或伤口,随后入血并侵犯组织。一旦金葡菌存在于组织内,便产生大量细菌成分和分泌物,其中包括细菌表面相关蛋白黏附素、酶、外毒素和囊膜多糖等基因表达产物,引起在组织内的侵袭、破坏和免疫反应,而上述众多细菌产物基因表达受金葡菌调节基因的调控表达。随着2001年金葡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通讨对基因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医院MRSA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FREE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MRSA感染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用1∶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样本量需求,纳入合格研究对象108对。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查阅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病史资料收集信息。资料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结果分析显示,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的因素为:高龄(≥65岁,P=0.013)、住院时间(P<0.001)、基础疾病种类(P<0.001)、侵入性操作项数(P<0.001)、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P<0.001)、抗菌药物种类(P=0.004)和使用时间(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P<0.001)、侵入性操作项数(P=0.00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P=0.001)和使用时间(P<0.001)等。结论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项数多、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是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人员证实,香港海鸥型菌自被发现以来,即与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旅行者腹泻有关,甚至可能是近20年来发现的首种可致严重胃肠炎的新病菌。淡水鱼可能是香港海鸥型菌的主要储存宿主,进食鱼类为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同时,亚洲、欧洲、非洲及中美国家相继发现感染个案,提示病菌可能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香港海鸥型菌的生物学及生化特性,并阐述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简称隐脑,是由隐球菌属中某些种或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为CNS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隐脑为机会性感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CNS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过去30年里,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化学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流行,使得隐脑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HIV的严重流行,使得隐脑已经超越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成为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HIV相关性隐脑患者[2],目前国内多以散发、非AIDS人群为主。隐脑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 retroviral therapy, HAART),HIV相关性隐脑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率仍然高达20%左右[3-4]。如何做到早期、迅速、准确诊断及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仍然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由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的有效、合理使用及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推出,使得隐脑的治疗现状有所改善。现就隐脑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