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4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汉族72例,维吾尔族7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连服7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抵抗(AR)与半抵抗(ASR)的临床特点。结果:(1)148例患者中AR检出率为5.4%(8/148),ASR检出率为27.7%(41/14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对AR或ASR均有影响。(3)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AR及ASR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着AR现象;AR及ASR检出率与族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与PAC-1的相关性。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AR,〈70%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sensitive,AS)。同时测定患者血小板PAC-1的表达阳性率。结果 AR的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AC-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R组患者服药后PAC—1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AR的发生率为20%,PAC-1可作为检测AR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但在8%~40%的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着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1,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昭辉  吴宣树 《广东医学》2003,24(2):176-177
目的 前瞻性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AR)的流行病学概况 ,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  2 0 9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 ,每天服用 10 0mg阿司匹林 ,连服 7d ,服用最后 1剂后 2 4h内抽取的空腹静脉血为血样 ,分别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 (PAgT)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为3 8% ,阿司匹林半敏感 (ASR)者占 2 5 8% ,且AR或ASR患者中的女性较阿司匹林敏感者 (AS)多 (3 5 2 %vs 18 2 % ,P<0 0 1) ,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 (0vs 9 5 %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冠心病患者 ,若有AR存在可选择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及抗凝制剂长期服用 ,预测AR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 ,将是抗血栓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方法:226例CHD合并2型DM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226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阿司匹林半抵抗的发生率为31.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减低和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CHD合并2型DM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合并脂代谢异常的DM患者易发生AR或阿司匹林半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S)对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165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DM)分为A组:冠心病组,B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ASA)0.1g, qd, 1周后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随后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成A1、A2、B1、B2四组.A1、B1两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0.1qd, A2、B2组加用西洛他唑50mgbid,1周后复查PAG,比较各组PAG和AR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PAG及AR发生率较8组低(P<0.01).A1组PAG及AR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A2组PAG及AR较A组A1组有明显差异(P<0.01);B1组PAG及AR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B2组PAG及AR较B组及B1组有明显降低(P<0.01);A2组PAG及AR与B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世德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5,11(6):529-531
阿司匹林因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药源充分,价格便宜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但是,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sistance.AR)。现仅就AR的定义、AR的机制、AR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102例入选者均为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前或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服用时间≥2周。检测分别由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血、尿血栓素B2(TXB2)、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根据PAG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根据尿TXB2质量浓度分为质量浓度高和低2组。分别对每2组进行比较。结果102例冠心病患者中有13例的PAG(由ADP和AA诱导)均高于判定标准,AR发生率为12·7%;AR组的PAG和尿TXB2质量浓度均高于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TXB2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TXB2高组的hs-CRP高于尿TXB2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中12·7%出现AR。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中,部分人的血小板聚集和TXA2的合成未被有效抑制,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46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3个月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按结果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R的发生率为146%(36/246),ASR的发生率为313%(77/246),AS的发生率为541%(133/246).与AS组相比,发生AR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患糖尿病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的发生可能与伴发糖尿病、血浆CRP、TC、Fb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试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接受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患者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此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产生AR的机制亦复杂,可能涉及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多个环节。基因多态性影响蛋白的结构或构象,从而影响阿司匹林对不同个体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R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介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期望未来临床中进行AR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使得临床医师有可能按照基因多态性的特点,以制订个体化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也可对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预测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与其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无症状但经头颅MRI检查明确为脑梗死者,共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2.6±6.5岁).均已口服阿司匹林100mg/d 1年以上.记录入选者的性别、年龄、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教育程度、吸烟等情况,使用CHRONO-LOG血小扳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及阿司匹林抵抗(AR)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记录评测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入选AS组者30人,AR组42人.两组性别、年龄、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等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LDL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R组与AS组比较,AR组MMSE总分低于AS组(P<0.001).其中计算和注意力、延迟回忆、两项得分均低于AS组(P=0.05),语言能力显著低于AS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阿司匹林抵抗是MMSE分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37,95%CI 0.942~7.385,P=0.045).结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老年无症状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相对不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者,认知功能障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陈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57-145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铝镁合剂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阿司匹林铝镁合剂进行治疗。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铝镁合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有效提高了冠心病患者抗性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患者及家属较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谢丹 《当代医学》2014,(15):68-68
目的:探讨临床对冠心病患者行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100 mg阿司匹林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75 mg阿司匹林治疗,并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为(2520±420)元/人,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为(2807±642)元/人,2组经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效果低于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效果,且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经济性优于大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超微粉通心络加阿司匹林治疗.另30例病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结果: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患者症状改善更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超微粉通心络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显著,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陈静 《黑龙江医学》2013,37(5):369-370
<正>阿司匹林(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作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减少了约25%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但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发生血栓栓塞等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