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门胆管癌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CT平扫加增强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分析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9例平扫表现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7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动态增强12例有延迟强化。对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评价CT扫描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价值。结论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是肝门区低密度肿块和肝门胆管壁不规则增厚,伴肝内胆管扩张。CT在判断肿瘤浸润范围虽有一定局限性,但目前仍为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一个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分析MSCT表现,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1例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可见肿块24例,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SCT可以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64例,采用MRI平扫、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4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软藤样扩张"(MRCP),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42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_1、稍长T_2的肿块影,22例未发现明确肿块;增强扫描42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22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结论增强前后MRI可以显示肝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如联合应用MRCP则有助于提高其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方法: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结果:肝门区软组织肿块8例,增强扫描随时间推移,肿块逐渐强化;3例为局限性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呈“鼠尾状”;2例管壁呈浸润性不规则增厚。所有病例肝内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呈“蟹足状”或“软藤状”。结论:CT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肝门型胆管癌,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性,56岁,因右上腹疼痛1年余,加重7天收住院。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回声增强,胆囊结石。初步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后腹部MRI检查显示:肝门区可见不规则稍长T2WI等T1WI软组织信号影,大小范围约1.3 cm×1.6 cm, 肝总管呈中断改变,边界欠清晰;肝实质内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大小形态可,胆囊内胆汁淤积分层伴散在结节状短T12WI低信号影充填;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及明确异常信号影(图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CT平扫和增强的征像,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CT表现肝内胆管扩张31例;肝门区显示肿块14例,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肝脏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密度有不同程度强化。4例胆管壁呈环状不规则增厚、强化。延迟扫描5例肿块密度与肝密度相似。CT诊断定位准确率88%,定性准确率64%。结论:CT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浸润性肿块,其中11例病变位于肝左叶区,4例位于肝右叶。15例病变于T1WI均呈低信号,13例于T2WI呈不均质性高信号,2例于T2WI呈较均质性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早期病灶强化不明显,或肿瘤边缘及肿瘤实质部分轻微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扫描肿瘤进一步强化。结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肿瘤进一步强化是其影像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管癌的MRI和MRCP表现,评价MRI结合MRCP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MRI和MRCP表现。结果 肝内胆管癌11例表现为肝内不规则长T1、长T2浸润性信号,增强后呈中度环形强化。肝门胆管癌16例,MRI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在肝门部胆管突然截断、中断或充盈缺损,肝门部软组织肿块。肝外胆管癌35例,MRI表现为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胆总管不同部位完全性梗阻。MRCP可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及梗阻部位的狭窄、中断、截断和管腔内的充盈缺损。结论 MRI和MRCP联合应用能较好地对胆管癌进行诊断,并能准确描述和评价胆管癌扩散及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CP结合MRI对胆道梗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患者,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检查后,行MRCP检查。分析不同部位胆管梗阻恶性肿瘤的MRI、MRCP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46例患者,4例MRCP仅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病理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MRCP肝门"空虚征"、肝内胆管枯树枝状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7例,病理诊断胆管癌6例,胆囊癌4例;32例胆总管截断或狭窄,近段胆管、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稍高信号14例,病理诊断胆管癌12例、胆囊癌3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5例、十二指肠腺癌及乳头腺癌6例。结论常规MRI和MRCP联合应用有利于恶性肿瘤性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胆管癌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吸虫性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与MRCP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胆管扩张特点.结果:①肿块型胆管癌:9例,表现为肝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②浸润型胆管癌:16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性生长,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③腔内型胆管癌:3例,表现为病变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DTPA动态增强呈全瘤较均匀强化.④MRCP:肿块型胆管癌表现为肿块周围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合并肝内末梢胆管小囊状扩张;浸润型及腔内型胆管癌显示梗阻区远端胆管中~重度扩张.结论:肝吸虫感染是诱发胆管癌的重要因素,肝脏末梢胆管小囊状或杵状扩张为吸虫病较特异征象,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RI、MRCP对胆道梗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类型对照。方法:46例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患者,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检查后,行MRCP检查。分析不同部位胆道梗阻恶性肿瘤的MRI、MRCP表现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46例患者,4例MRCP仅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病理均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MRCP肝门“空虚征”、肝内胆管枯树枝状扩张,肿块T2WI高信号7例,病理为胆管癌6例,胆囊癌4例;16例胆总管中段截断,近段胆管、肝内胆管扩张,肿块T2WI稍高信号6例,病理为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头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2例;16例胆管末段截断或狭窄,T2WI稍高信号8例,病理改变为胰头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4例、胆管癌3例、壶腹癌5例。结论:恶性肿瘤性胆道梗阻有不同的MRI和MRCP表现,反映其病理类型。常规MRI和MRCP联合应用有利于恶性肿瘤性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梗阻的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5例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其中肝外胆道结石21例,慢性胰头炎2例,恶性胆道梗阻42例。使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47例。使用1.5T超导MRI扫描仪检查18例,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横断和冠状面成像,MRCP使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技术。结果47例中MSCT显示轻度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3例,中度12例,重度32例,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97.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2%。18例MRCP胆胰管显示满意,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MRI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MSCT与MRI检查可以对肝外胆道梗阻作出早期诊断,特别以MRCP能清楚显示扩张胆管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检查影像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2例局部可见癌变。3例均为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岁。常规扫描横轴位GR-T1WI、抑脂T2WI,其中1例行MRCP检查,采用3D LAVA或FAM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3例均行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1例呈囊实性结构,可见囊壁及乳头状实性肿块;1例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囊壁局部明显增厚,有壁结节,周围见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巨大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局部均匀增厚;3例中的囊壁、分隔、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均呈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囊内液性部分均呈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肿瘤瘤体大小径线范围3.4~13.5cm。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囊壁、分隔、实性肿块和壁结节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高于同期肝实质。MRCP示1例左肝内胆管分支进入到囊实性结构的瘤体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的扩张。结论:MR能明确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整体影像的特征性表现,若囊壁上有结节或乳头状肿块提示局部有癌变,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及MRCP成像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26例均行CT扫描,16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平扫呈等低密度者23例,高密度者3例,增强多为持续性强化,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实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轻度减低,24例增强后强化不均,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坏死区,2例强化均匀,1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可见病灶周围水肿表现,1例侵犯邻近骨质.6例恶性者肿块向周围结构侵犯,伴有肝脏、双肺或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线为2.5~13.5 cm(平均6.38 cm).MRI上副神经节瘤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或不均匀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是副神经节瘤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的信号变化能够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早期发现病灶、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鉴别、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门胆管癌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肝门区肿块,大部分肝门肿块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肿块逐渐强化。大部分肿瘤经手术切除。病理结果12例为中、高分化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显示肝门胆管癌的形态特征和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 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