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末节指骨基底钻孔法治疗伸指肌腱Ⅰ区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3—2019-12采用末节指骨基底钻孔法治疗的50例伸指肌腱Ⅰ区断裂,用1根直径1.0 mm克氏针经基底关节面逆行向指尖穿出,暂不固定远指间关节,用1根直径0.88 mm克氏针于末节指骨基底凹陷处斜行钻2孔备用,再用2根4-0肌腱线分别从2孔处向近端穿出。采用Kessler法缝合肌腱,将远指间关节背伸5°~10°,逆行置入直径1.0 mm的克氏针,克氏针尾部留合适长度后折弯,将两线头与线尾互相打结,线结位于末节基底钻孔处。结果 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7.5(3~1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线结反应、指体疼痛及严重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例出现瘢痕粘连、关节僵硬,二次手术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按Dargan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15例,良3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采用末节指骨基底钻孔法治疗伸指肌腱Ⅰ区断裂具有术中剥离少、固定可靠、术后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胫后肌腱通过内踝后方的解剖学特点,明确其脱位的解剖学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1侧人下肢标本,测量胫后肌腱腱沟的宽度及深度,破坏胫后肌腱鞘管,查看胫后肌腱的稳定性变化.模拟临床术式判断手术效果.另外,对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行骨性阻挡手术. 结果腱沟的平均宽度为8.8 mm,深度为3.4 mm.纵向切开鞘管时27%(3/11)的标本出现胫后肌腱脱位,9%(1/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鞘管前方骨纤维结构切除1/2高度时,64%(7/11)的标本胫后肌腱脱位,27%(3/11)的标本肌腱不稳定半脱位.软组织修补术后55%(6/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骨性阻挡术后所有胫后肌腱均稳定.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①鞘管及适当的腱沟高度是维持胫后肌腱稳定的解剖结构,鞘管及腱沟的破坏可导致胫后肌腱不稳定.②胫后肌腱脱位依其病理可分为三型.③手术重建腱沟高度可恢复肌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肖京  邓磊  顾敏琪 《中国骨伤》2007,20(7):442-444
目的:通过解剖学标本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①解剖标本研究:全长脊柱标本6具(研究范围T1-S1),术前行螺旋CT扫描,测定椎弓根轴线入点间距、椎弓根轴线角度及其延长线在椎体内的长度。根据测量数据,应用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直径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轴线置入。术后拔出克氏针,复查脊柱标本CT,分别测量记录数据:各椎克氏针钉道及延长线与椎体长轴线在水平面的交角(记作KTSA);矢状面上与棘突轴线的交角(记作KPSA);各椎实际入钉点间距(KDSP)。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所采集数据。②临床应用:应用于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1~71岁,平均49.5岁。在导向器引导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2枚。术后通过CT或MRI验证置钉的准确性。结果:①解剖研究:克氏针的钉道与椎弓根轴线所成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相接近(P>0.05);实际入钉点与设计入钉点重合(P>0.05)。②临床应用:术后所有病例共112枚椎弓根螺钉经CT或MR图像复查,按置入位置判断标准,优107枚(95.5%),良3枚(2.7%),差2枚(1.8%)。结论: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可以准确地引导顺椎弓根轴线钻孔,从而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患 女性,18岁,因右踝关节扭伤术后7d来我院就诊。追问受伤史踝关节内翻位损伤。右踝内侧有一长约5cm的手术伤口,踝内外侧轻度肿胀。术前X线片示右内踝斜行骨折,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术后X线片示右内踝骨折用1枚踝螺钉和1枚克氏针固定,对位好,下胫腓联合轻度分离(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更简单、更经济、更方便的改良"钢丝抽出法"(以可吸收肌腱缝合线代替钢丝+打钩克氏针代替纽扣)治疗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方法行指根阻滞或臂丛麻醉成功后,取远指间关节背侧切口,开放性损伤清创处理后利用原外伤切口适当延长,暴露指伸肌腱止点断端,自指端逆行打入1枚直径0.8mm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于伸直位,并将克氏针尾端打折成钩代替纽扣,以"3-0"可吸收肌腱缝合线缝合固定指伸肌腱止点于原位,并于克氏针尾端打钩处打结进行固定,术后2周拆除伤口缝线,术后6周抽出肌腱缝合线并拔除克氏针,开始进行远指间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6例患者均痊愈,指间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改良"钢丝抽出法"(以可吸收肌腱缝合线代替钢丝+打钩克氏针代替纽扣)是一种有效、方便、经济的治疗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投影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最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两侧投影的宽度、高度、投影纵轴到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的距离。结果:骶骨侧块投影的高度为61.4mm,三角形投影的底部宽度为56.8mm,三角形投影的纵轴到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0.0mm、27.4mm。结论: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投影区的上部是骶髂螺钉置入的较佳位置。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20具防腐冷冻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具。第一组先模仿Acevedo等设计的共轴入路穿入克氏针,然后再建立改进的共轴入路:以平踝关节后方关节线的胫后肌腱鞘处为克氏针入口,切开皮肤、皮下与胫后肌腱鞘,牵开胫后肌腱,寻找后方关节间隙,将克氏针穿入关节后室,并在进入关节腔后紧贴距骨后缘推进,克氏针从腓骨后缘穿出皮肤。第二组分别在高于外踝最下极1.5cm和2.5cm两个平面建立改进的共轴入路。测量克氏针与踝关节后室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在5具新鲜标本上模拟实际手术建立改进的踝关节后方共轴入路。结果改进的共轴入路与小隐静脉、!长屈肌腱和胫神经的距离分别是(22.07+2.82)mm、(5.39+1.47)mm和(6.27+1.84)mm;原共轴入路与小隐静脉、!长屈肌腱和胫神经的距离分别是(8.54+2.76)mm、(3.62+1.37)mm和(4.40+1.40)mm。不同高度的共轴入路的静态安全性接近。!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为踝关节镜操作的安全性“内标志”。结论与原共轴入路相比,改进的踝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具有安全性更高、操作更简单和易重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9岁,因“左踝骨折术后19年,要求取出内固定物”入院。患者于19年前不慎被机器绞伤左踝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内外踝开放性骨折。行左内外踝切开复位、螺钉克氏钊‘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恢复好。1个月前患者出现左踝部疼痛,为进一步治疗,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就诊,要求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门诊查X线片提示:左内外踝骨折行内固定术后.骨折已骨性愈合,内踝克氏针断裂。入院『舌,在腰麻下行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术中顺利取出外踝未断裂的克氏针。内踝克氏针已断裂,故只给予取出尾段,头段仍留置于患者体内。  相似文献   

9.
手部Ⅱc亚区屈肌腱形态功能研究及屈肌腱损伤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部屈肌腱Ⅱ区是解剖及功能最复杂的区域。我们对Ⅱc亚区腱鞘形态功能和肌腱滑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提高临床修复效果的方法。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材料:用10只浸泡手标本的食、中、环、小指共40指作Ⅱc亚区形态学和肌腱滑动研究;7只新鲜手标本食、中、环指21指作A2滑车功能研究。2.研究方法:(1)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A2滑车、屈指浅肌腱(FDS)和屈指深肌腱(FDP)及其腱系带位置及相互关系。(2)比较A2滑车在近端、远端、中点三处的垂直高度和横径。(3)将手指在测量台上置于中立位,掌指关节用克氏针固…  相似文献   

10.
赵震颖 《中国骨伤》1998,11(2):68-68
胫后肌肌腱前脱位是踝关节外伤时,该肌腱突破内踝后屈肌腱支持带,滑过内踝尖至内踝前,造成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不稳症状的一种肌腱脱位症。该症国外自Matinus于1874年首例报导至今不超过15例,国内迄今未见报导。陈×,女,16岁,汉族,体操运动员,1995年4月22日入院。2周前在训练过程中扭伤右内踝后,觉内踝肿痛,行走不稳。检查:右内踝软组织轻度肿胀,压痛存在,右足内翻跖屈位时,扪及内踝后一条索状物滑过内踝尖至踝前。右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于1995年4月27日在右跟骨阻滞麻醉下手术。切口为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