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微小病变(MCD)患者尿液CD80在MCD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MCD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MCD患者35例(肾病组初治9例和复发10例,完全缓解组16例),其中9例初治患者经随访后完全缓解,行自身配对研究;同期原发FSGS肾病综合征患者18例。记录所有患者相关资料。ELISA法测尿CD80浓度(ng/ml)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pg/ml)水平,其中尿CD80值用尿肌酐值(g/ml)校正。结果:(1)尿CD80/肌酐水平:MCD肾病组明显高于MCD完全缓解组或FSGS肾病组[247.0ng/g(196.0~378.0 ng/g)vs 42.0 ng/g(24.0~76.3 ng/g)、73.0 ng/g(35.3~172.0 ng/g),P0.05],MCD完全缓解组与FSGS肾病组无统计学差异;MCD初治组与复发组无统计学差异。(2)血IL-13水平在MCD肾病组、MCD完全缓解组及FSGS肾病组中无统计学差异。(3)自身配对研究示:MCD完全缓解后较治疗前尿CD80/肌酐水平显著下降[41.0 ng/g(17.0~61.5 ng/g)vs 323.0 ng/g(225.5~587.5 ng/g),Z=2.666,P=0.008],而血IL-1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Z=0.847,P=0.397)。(4)MCD肾病组尿CD80/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及血IL-13水平均无相关性(分别r=-0.219,P=0.369;r=0.303,P=0.205)。(5)尿CD80鉴别诊断MCD和FSG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截点为194.5 ng/ml,其敏感度为78.9%,特异性为88.9%)。结论:CD80可能参与了MCD发生及发展,且可作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MCD与FSGS鉴别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PM2.5主要成分多环芳烃(PAH)中的单体成分(chrysene,Chry)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20年6月至9月经皮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66.7%),女性10例(33.3%),年龄47.0(39.0,53.5)岁。留取全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多环芳烃(PAH)单体成分浓度。分析血浓度与IMN患者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MN患者全血浓度0.035(0.024,0.086)mg/L;血浓度与24 h尿总蛋白(r=0.530,P=0.003)、胱抑素C(r=0.742,P<0.001)、β2微球蛋白(r=0.792,P<0.001)、PLA2R抗体(r=0.463,P=0.005)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327,P=0.039)、血清IgG(r=-0.440,P=0.007)呈负相关,浓度每增加0.1 mg/L,PLA2R抗体浓度增加80.84 RU/mL(P<0.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与非典型膜性肾病(A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微小病变性肾病(MCN)、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病(MMPN)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06~2018-01在研究单位接受治疗的411例肾病患者,其中IMN患者245例,AMN患者37例,FSGS患者36例,MCN患者51例,MMPN患者42例。比较5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病率、肾病综合征发病率、肾功能异常发病率以及24 h尿蛋白、白蛋白、尿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IMN组的年龄显著大于FSGS组、MCN组和MMPN组(P<0.05)。IMN组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MCN组(P<0.05),但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低于MCN组(P<0.05)。IMN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显著低于FSGS组(P<0.05)。IMN组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FSGS组、MMPN组和MCN组(P<0.05)。IMN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AMN组,但显著低于FSGS组(P<0.05)。IMN组TC水平显著低于MCN组、FSGS组和MMPN组(P<0.05)。IMN组的LDL和HDL水平均显著低于MCN组和FSGS组(P<0.05)。结论IMN与AMN、FSGS、MCN、MMPN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对其差异进行识别以完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与肾脏不同病理改变的关系,旨在寻找一种能反映IgAN肾损害程度的非创伤性临床检测指标.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2例IgAN患者、30例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患者、30例健康对照的PDGF-BB水平并进行比较;将92例1gAN患者的肾脏病理按Lee氏分级分为A组(Lee氏Ⅰ级或Ⅱ级)16例,B组(Lee氏Ⅲ级)43例,C组(Lee氏Ⅳ级或Ⅴ级)33例,并进行katafuchi半定量评分,观察血清PDGF-BB水平与IgAN不同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1) IgAN患者血清PDGF-BB的含量(746.530 t 293.012) ng/L明显高于MCD组(208.910±118.56)ng/L及正常对照组(215.320±124.064) ng/L(P<0.05);MCD组(208.910±118.56) ng/L与正常对照组(215.320±124.064)ng/L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IgAN者中血清PDGF-BB的浓度C组(926.443±237.162)ng/L明显高于B组(693.103±284.608) ng/L及A组(519.043±198.671) ng/L(P <0.05);同时B组(693.103±284.608)ng/L高于A组(519.043±198.671) ng/L(P <0.05);(3) 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DGF-BB水平与平均动脉压、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均呈正相关(r = 0.353,0.342,0.270,0.261; P均<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性(r=-0.414,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平均动脉压及Lee氏分级是血清PDGF-BB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DGF-BB浓度可反映IgAN肾脏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可做为IgAN肾损害的非创伤性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病综合征(NS)不同肾脏病理类型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42例NS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均行肾活检明确诊断,其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MCD)9例(21.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0例(23.8%)和膜性肾病(MN)23例(54.8%)。分析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症时的临床表现,血液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栓栓塞症的确诊方法为:肾血管、下腔静脉、肺动脉以及腹部其他血管行CT血管成像(CTA);四肢深静脉、颈内静脉采用压迫型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头颅血管。结果:(1)本组患者年龄9岁~65岁,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MN组平均年龄(36.2±17.0)岁,较文献报道特发性MN患者平均年龄水平低(P0.05)。(2)NS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血栓栓塞症,MCD组多见于NS复发阶段,MN组多为NS治疗无效者。(3)全身深静脉均可发生血栓,常见部位:肾静脉血栓(RVT)21处、肺动脉栓塞(PE)15处和下腔静脉10处;90.5%RVT和60%PE患者为MN组;MN组平均每例发生血栓部位数(1.87处)显著高于MCD(1.1处)和FSGS(1.1处)。(4)镜下或肉眼血尿、腰痛和肾脏体积增大为RVT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PE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少数患者为无症状性VTE。(5)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MN组血白蛋白高于MCD和FSGS组,而胆固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均低于MCD和FSGS组;MCD和FSGS组抗凝血酶III值降低尤其明显(均低于MN组)。D二聚体阳性率86.5%。结论:NS合并血栓栓塞症十分常见,不同病理类型,其发生血栓的时间、部位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有所不同,少数患者发生VTE可无临床症状,高危患者D二聚体阴性亦不能排除血栓可能,需进一步筛查。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钙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杰 《山东医药》2010,50(29):37-3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改善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伴高凝状态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标准激素疗法并给予降脂、降压、利尿等常规治疗,不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ALB明显上升(P均〈0.05),变化幅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FIB、AT-Ⅲ、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配合激素可有效改善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减少尿蛋白排出。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80mg、160mg治疗组,每组1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和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160mg缬沙坦治疗组血压及尿蛋白下降速度显著优于另外2组(均P0.05);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缬沙坦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低尿蛋白、降压和维持肾功能稳定作用,增加使用剂量至160mg能够增加降压速度和降低尿蛋白效果,并具有更优越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DM)患者的尿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0例2型DM患者及30例正常人测定Hcy、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据UAER作为指标,将全部80例DM患者分成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组(UAER<30mg/24h为Ⅰ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UAER≥30mg/24h、<300mg/24h为Ⅱ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UAER≥300mg/24h或尿蛋白定量>500mg/24h为Ⅲ组).四组的Hcy进行统计学的比较.结果Ⅲ组比Ⅰ、Ⅱ组(P分别为<0.01、<0.05)、Ⅱ组比Ⅰ组(P<0.05)及Ⅰ、Ⅱ、Ⅲ组均比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0.01、<0.01)的血浆Hcy水平高.存在高Hcy血症的2型DM患者,其UAER升高即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Hcy血症的患者.结论高Hcy血症与2型DM的尿白蛋白呈正相关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初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60岁, 肾活检证实为膜性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随访1年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老年IMN患者, 男性51例(56.0%), 女性40例(44.0%), 年龄中位数为67岁, 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中位数为4 454.3 mg/g,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中位数为2 258.5 mg/g, 24 h尿蛋白值中位数为5 098.2 mg/24 h, 24 h尿白蛋白值中位数为2 800.6 mg/24 h,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值为(60.5±20.4)ml·min-1·1.73m-2。肾活检后1年获得缓解(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共61例(67.0%)。其中缓解组的uPCR、uACR均高于不缓解组(5 462.5比2 271.1 mg/g, P<0.001;2 774.4比1 320.0 mg/g, P=0.001), 同时缓解组的24 h尿蛋白值和24 h尿白蛋白值均高于不缓解组(6 526.4比3 210.4 mg/g, P=0.002;3 067.7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MG)水平与肾功能及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5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另按照1∶1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受试者56例设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β2-MG水平,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及凝血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将肾病综合征患者上述数据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β2-MG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SCr、UA、BUN、24 h Up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AT-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黏度、DD、PT、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MG与肾功能指标SCr、UA、BUN、24 h Upr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凝血指标血浆黏度、DD、PT、血小板聚集率呈显著负相关,与AT-Ⅲ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β2-MG与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高度相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患者的病情状态,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AP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收住的非透析高血压肾病患者110例为高血压肾病组,另入选未伴有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组(n=112),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11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APC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等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单纯高血压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高血压肾病组升高更显著;单纯高血压组AP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血压肾病组降低也更为显著(均P0.05)。高血压肾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h尿蛋白、血肌酐和颈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P0.05)。颈动脉IMT和尿蛋白不同水平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IMT增厚,APC浓度下降,而hsCRP浓度上升(均P0.05);同时,随着尿蛋白的增多,APC浓度下降,hsCRP浓度上升,IMT增厚(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肾病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hsCRP(r=0.465)呈正相关,与APC(r=-0.588)呈负相关(均P0.05)。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C(β=-0.502)、年龄(β=0.321)、hsCRP(β=0.356)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冬科  杨明  吴星恒 《山东医药》2011,51(52):62-64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低分子肝素钙对儿童NS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用药物干预方法(双盲法)对40例NS患儿进行治疗,A组(20例)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治疗,B组(20例)在基本治疗基础上予以双嘧达莫片(潘生丁)口服抗凝,另选40例正常体检小儿做为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血浆vWF、D-二聚体、AT-Ⅲ、PT、APTT、血小板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比较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儿童NS患者较C组血浆vWF、D-二聚体增高,血浆AT-Ⅲ水平降低(P均〈0.01)。A、B组治疗后血浆vWF及D-二聚体较治疗前下降,血浆AT-Ⅲ较治疗前上升(P〈0.01或〈0.05)。A组治疗后尿蛋白及胆固醇下降程度大于B组,白蛋白回升比B组明显,D-二聚体及vWF水平低于B组,AT-Ⅲ水平高于B组(P均〈0.05)。结论血浆vWF是反映儿童NS高凝状态的早期敏感指标,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儿童NS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合并膜性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将 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NC组,n=10),糖尿病肾病组(DN组,n=10),膜性肾病组(MN组,n=15),糖尿病肾病合并膜性肾病组(DN+ MN组,n=20).Wistar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60 mg/kg)造模,48 h后血糖均高于16.7 mmol/L;待糖尿病肾病模型制造成功后按膜性肾病模型构建方法处理.留取2、4、6、8w大鼠24 h尿,测尿蛋白定量.8w后心脏采血、留取肾脏组织.结果 ①NC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好;DN组尿量增多,体重减轻;MN组出现摄食减少、尿量减少、大便稀等现象;DN+ MN组除上述表现外,部分出现腹水及肉眼血尿.②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模型各组尿蛋白量较正常组增多,DN+ MN组增多尤为明显.③病理改变:NC组大鼠肾脏病理无异常,DN组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等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表现,MN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僵硬,DN+ MN组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组织出现系膜增殖、基质增多、弥漫性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结论 成功诱导出糖尿病肾病合并膜性肾病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蛋白C(APC)在老年糖尿病肾病(DN)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方法 2型糖尿DN病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和本院体检中心52例健康志愿者。ELISA法检测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APC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尿蛋白严重程度将60例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26例(30 mg/d尿蛋白量≤300 mg/d)和蛋白尿组34例(尿蛋白量300 mg/d);根据患者IMT水平分为IMT0.1 cm组12例、0.1 cm≤IMT≤0.12 cm组14例、IMT0.12 cm组34例;分析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IMT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s TM、s VCAM-1、s EPCR呈明显正相关(P0.05);APC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s TM、s VCAM-1、IMT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蛋白尿组之间s TM、s VCAM-1、s EPCR、APC、I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颈动脉IMT组之间AP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DN患者血浆APC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IMT呈负相关,APC水平降低可能导致炎性介质水平升高和内皮细胞损伤而参与DN患者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与UACR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T2DM-MVD)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MVD情况,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284例被分为无MVD组(144例)和MVD组(14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者1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PLT、血浆D-D、AT-Ⅲ、尿微量白蛋白(UMA)、尿肌酐(UCr)水平及UMA与UCr比值(UACR)。分析PLT、血浆D-D、AT-Ⅲ三项联合检测及三项联合检测+UACR对T2DM-MVD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MVD组、MVD组PLT[(212.34±51.23)×10~9/L比(116.46±46.43)×10~9/L比(98.48±35.66)×10~9/L]及血浆AT-III[(103.54±7.23)%比(99.52±4.24)%比(75.34±5.31)%]水平显著降低,血浆D-D[(0.31±0.16)mg/L FEU比(0.85±0.33)mg/L FEU比(1.08±0.52)mg/L FEU]水平、UCr[(3.36±1.56)mmol/L比(4.51±1.79) mmol/L比(12.31±5.12) mmol/L]水平显著升高,且MVD组PLT及血浆AT-III水平均显著低于无MVD组,血浆D-D水平、UCr水平显著高于无MVD组(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无MVD组比较,MVD组UACR[(11.25±5.02) mg/mmol比(10.01±4.39) mg/mmol比(59.89±16.32) mg/mmol],UMA[(38.25±17.22) mg/mmol比(41.11±18.53)mg/L比(722.32±101.54)mg/L]显著升高,无MVD组UACR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与UACR单独检测、三项联合检测比较,三项联合检测+UACR灵敏度(85.51%比87.82%比90.33%)、特异度(90.54%比85.32%比94.32%)、准确度(82.33%比84.56%比90.21%)均显著升高(P均=0.001)。结论:PLT、血浆D-D及AT-Ⅲ联合检测+UACR对筛查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联合检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足细胞钙神经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且经肾活检确诊的成人特发性FSGS63例,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24例和肾移植供肾组织1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钙神经蛋白A(CnA)异构体α、β、γ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行肾组织CnAα和synaptopodin双标记,并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对肾小球CnAα的表达定位。两位病理医生分别盲法评分染色结果。结果:供肾组织肾小球CnAα、β、γ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肾小管CnAα、β微弱表达,CnAγ阴性。26例FSG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CnAα表达上调,其阳性率为41.27%;而MCD患者肾小球CnAα阴性(P0.01);两者肾小球CnAα、β、γ染色均阴性。足细胞CnAα阳性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20.91(0.17~54.37)mg/L]、血清肌酐[(128.18±56.58)μmol/L]高于阴性患者(P0.05);两者间病理类型构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性别、尿蛋白、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血清白蛋白及胆固醇无统计学差异。塌陷型、细胞型、顶部型、门周型FSGS中足细胞CnAα阳性病例分别为5例(83.33%)、10例(66.67%)、8例(61.54%)、3例(20%),14例经典型FSGS患者均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肌酐(OR4.855,P0.01)、塌陷型(OR11.069,P0.05)为FSGS患者足细胞CnAα过表达的主要相关因素。69.23%足细胞CnAα阳性患者肾小球syanptopodin表达减弱且不连续。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部分FSGS患者足细胞上CnAα表达增强,这可能参与了FSGS的发病。FSGS与MCD患者足细胞CnAα的表达差异,提示二者发病机制不同。对临床怀疑FSGS而未见明确节段病变的患者,足细胞CnAα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imer)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01例脓毒症患者,测定其明确诊断后24 h内的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同时记录呼吸、凝血、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肝脏的SOFA评分.依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与否分为MODS组(46例)和非MODS组(55例);比较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ODS组D-dimer质量浓度和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和P<0.01),AT-Ⅲ活性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1);MODS组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凝血及肾脏的SOFA评分显著高于非MODS组(P均<0.01);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T-Ⅲ活性与SOF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36,P<0.01);D-dimer质量浓度与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10,P<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活性和D-dimer测定及SOFA评分系统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强的松加或不加用环磷酰胺.LMWH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3200~5000IU,每日2次,皮下注射.结果治疗4~6周后,LMWH组AT-Ⅲ、抗Xa因子活性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下降,尿蛋白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上升.结论LMWH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脱落及其与尿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足细胞及肾活检标本足细胞脱落情况,探讨尿中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空腹血糖、肌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DN患者50例,微小病变(MCD)患者25例及正常人对照组10例,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将DN患者分为5组,其中CKD I期15例,CKD Ⅱ期10例,CKD Ⅲ期8例,CKD IV期9例,CKD V期8例;另按尿蛋白量将DN患者分为3组,其中少量蛋白尿组(<1.0 g/d)13例,中量蛋白尿组(1-3.5 g/d)20例,大量蛋白尿组(>3.5 g/d)1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足细胞数目及肾小球足细胞特异性蛋白(podocalyxin,PCX)表达;分别统计各组中尿足细胞数目;同时检测各组患者24h尿蛋白、肌酐、空腹血糖,多组计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DN组尿中足细胞的阳性率为88%(44/50);微小病变(MCD)组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率为0;DN组患者的肾活检标本中,肾小球足细胞PCX表达缺失,MCD组肾活检标本足细胞PCX呈完整连续性表达.少量蛋白尿组尿足细胞数目(1.5±1.0)个/ml,中等量蛋白尿组(2.2±0.7)个/ml及大量蛋白尿组(3.5±1.3)个/ml,除少量蛋白尿与中量蛋白尿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患者尿足细胞数目与蛋白尿(r=0.785,P<0.05)、I-Ⅲ期患者同期SCr呈正相关(r=0.466,P<0.05);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 DN进展过程中存在足细胞损伤.DN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CKD I至Ⅲ期同期SCr呈正相关,与Ⅳ至V期SCr、FBG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 (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0例、糖尿病肾病组46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的CysC、Lp(a)、ApoA1、ApoB以及hs-CRP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CysC[(0.95±0.16)mg/L对(0.46±0.17)mg/L,P<0.01]、LP(a) [(214.8±182.3)mg/L对(113.1±76.2)mg/L,P<0.01]、hs- CRP[(2.57±1.84)mg/L对(1.07±0.38)mg/L,P<0.01]、ApoB[(1.12±0.18)g/L对(0.81±0.15)g/L,P<0.01]水平均升高;而ApoA1水平降低[(1.02±0.17)g/L对(1.27±0.14)g/L,P<0.01].糖尿病肾病组CysC(2.14±0.68)mg/L、Lp(a)(455.6±263.5)mg/L、hs- CRP(7.24±4.55)mg/L、ApoB(1.22±0.17)g/L,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均P<0.01).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hs- CRP (r=0.478,P<0.01)、CysC(r=0.55,P<0.05)、Lp(a) (r=0.487,P<0.05)、ApoB(r=0.505,P<0.05)呈正相关,与ApoA1(r=-0.52,P<0.05)呈负相关.结论 CysC、Lp(a)、hsCRP、载脂蛋白可作为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