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它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针刺深浅的问题上,有强调深刺的,也有强调浅刺的,那么,究竟是深刺效果好,还是浅刺效果好,我们认为在决定针刺的深浅时,一方面要看病情的适应,另一方面要按局部穴位的解剖特征而定,如与体质、年龄、形体、季节等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灵枢·它针》篇所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外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分刺者,刺分肉之闻也”,“毛利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浮利等刺法,都是直接对针刺…  相似文献   

2.
合谷刺法的临床应用冷际琴1张玲2(1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2附属医院)合谷刺法出自《素问·五刺应五脏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刺法:将针进到分肉间,向周围刺3~4针。针刺时不可过浅或过深,“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  相似文献   

3.
刺络疗法是以针刺人体一定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络刺”,如《素问·刺法论》说:“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灵枢经》则称为“刺络脉”,如《灵枢·经脉篇》说:“故诸刺络脉者,必剌其结上甚血者”。其它如“赞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五虎擒羊”针法治疗体会口锁堂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五虎擒羊”针法就是《灵枢官针》篇所述“十二节刺”中的“扬刺”。文中云“扬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寒气小深者。”具体针法就是中间先刺一针,然后再向四周各浅刺一针,刺的部...  相似文献   

6.
合谷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谷刺法”并非刺合谷的方法,而是《灵枢·官针》篇所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脾之应也。”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具体针刺方法为先将一根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提插行针,使之得气,然后退至浅层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针刺痕迹形同鸡爪,故又名鸡爪刺。合谷刺法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方法,历代也有人解释为三针或四针同用。主要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  相似文献   

7.
在针灸临床上,患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其对针刺的认识、信心、情绪以及其痛觉的心理生理特点等。针刺对机体虽是一个特异性的刺激,但其效应则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1-1传统观点: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养生、疾病和医疗的作用,也有过诸多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说,并指出针刺时“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标幽赋》也提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  相似文献   

8.
“刺络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个组成部份,古称“络刺”,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它是以三棱针、皮肤针等为主要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9.
缪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刺其络脉也。王冰对“缪刺”注云:“言所刺之穴,应用如纰缪纲纪也。”“缪”读“谬(miu)”音,“纰缪”是错误之意。丹波元简云:“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名缪刺。”按丹波氏的注释应读“庙(miao)”音。。中华大字典》在“缪”字条下注有:“居尤切音尤韵,交错之形也。”从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来看,此处应该读庙(miao)音。 一、缪刺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运行气血,通达上下内外的通路;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篇》云:“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说明络脉是经脉的分  相似文献   

10.
网球肘是以时关节防骨外上髁部疼痛.伴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劳损性疾病。根据《灵枢·官外》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一功能特点,再遵循《灵抠·经筋》篇,治筋痹,多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这一原则。本人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齐刺烧外法治疗网球肘20例,获得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在防骨外上髁到烧骨颈之间,找到敏感的压痛点,在压痛点处常规消毒,取一30号1寸针,对准压痛点垂直刺入.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在此针的左右…  相似文献   

11.
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刺针法是指在毫针刺法中 ,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一类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 ,正如《素问·刺要论》中说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就是说不同部位、组织的疾病对针刺的深度而需要不同的浅深刺法。旱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关于“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的半刺法 :“刺浮痹于皮肤”的毛刺法 ;“傍入而浮之”的浮刺法 ;“刺小络之血脉也”的络刺法 ;“引皮乃刺之”的直针刺法 ;“正内一 ,傍内四而浮之”的扬刺法等浅刺法的详细记载 ,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l、恢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恢指复廓通畅,《灵枢·官针》: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在疼痛拘急的筋肉附近斜刺针刺入,提插针以缓解拘急挛痹痛。2、巨刺: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主。”以刺经为主。3、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叫原穴。4、四关穴:指双侧的合谷、太冲穴位。5、寒则留之:指阴气偏虚,寒邪较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其证多见  相似文献   

13.
《内经》“扬刺”临床应用举隅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徐立群【关键词】刺灸法《内经》临床应用《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一针,旁入四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症。张景岳...  相似文献   

14.
火针对风湿腰腿痛,寒湿腰腿痛,以及对外伤引起的腰肌劳伤均有显著的效果。《灵枢·官针篇》对火针叫:“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明代医家吴鹤皋说:“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现在民间对火针治病颇受欢迎。余先父盛福祥贯用火针治病,对许多沉寒痼疾,心腹症瘕,寒湿腰痛等每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我  相似文献   

15.
针刺深浅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为临床针刺所重视,但由于师承不同,经验有异,有各师各法.有的为求安全而手轻浅刺,效果欠佳;有的要求速效而手重深刺,超过限度,损伤经脉肌肉或脏器,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埋,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这说  相似文献   

16.
《内经》称针刺放血为“刺血络”、“取动脉”,其刺法有“赞刺”、“豹文刺”、“络刺”等。即运用一定手法,在患者身上选用相应的穴位或络脉刺出少量血液。其记载散见于许多篇章里。该法功用较多,适应证颇广,兹分述于下: 1.祛瘀止血 血液瘀蓄,乃出血病因之一。由瘀血阻滞所致鼻衄,久治不愈,可“通因通用”,针刺委中出血,以活血化瘀而止血。如《灵枢·杂病》:“衄而  相似文献   

17.
火针疗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针具,将其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治疗方法 [1].火针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记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甲乙针》曰:"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说明火针疗法对痹证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偶刺、缪刺和巨刺均出《内经》,现将三者名称的由来和刺法方式的不同,分别解释如后: 偶刺——又称阴阳刺,主要在俞募穴上找寻压痛点进行针刺之法。《灵枢·官针篇》:“偶刺者,以手置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这就具体指出了偶刺的刺法。缪刺——主要手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缪刺以左  相似文献   

19.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解放军第四医院王掌乾,苏爱萍巨刺是针灸临床一种取穴方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我们用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另用常规...  相似文献   

20.
短刺、输刺最早见于《灵枢.官针》,“短”指接近骨骼,“输”指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骼的刺法,两者都是深刺靠近骨骼,与肾气相通,是治疗骨痹特效针刺方法;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一种非化脓性肋软骨肿大,多位于第2~4肋软骨,属中医“胸痹”范畴,针刺有显著的行气活血作用,可改善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