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对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生存期1年以上患者82例.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经典组)29例,下腔静脉逆灌注的原位肝移植组(逆灌注组)53 例.分别测定两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术中输液总量和输血制品总量、移植术后7 d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术后7 d尿量,以及术后1 h、1 d、2 d、3 d、5 d、7 d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结果 逆灌注组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显著短于经典组(P 〈 0.05).逆灌注组的输液总量和输血制品总量均显著少于经典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AR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7 d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术后1 d、3 d、5 d显著低于经典组(P 〈 0.05).逆灌注组术后1 d、2 d、5 d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经典组(P 〈 0.05).结论 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相比,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更利于早期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和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术的围术期液体处理情况,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经典组)46例和下腔静脉逆灌注原位肝移植组(逆灌流组)123例。观察两组在不同Meld评分下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在Meld评分≤15分和15~25分的情况下,逆灌流组的肺部并发症显著低于经典组。逆灌流组和经典组相比,术中输液总量〉10L和输血液制品总量〉4L的患者明显减少(P=0.023和P=0.040),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300ml的患者明显增多(P=0.048)。结论与标准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相比,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的预防价值,以及胆道镜在临床处理胆道铸型综合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的137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胆道铸型综合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供肝门静脉灌注UW液(UW组;65例)和灌注HCA液 UW液(HCA UW组;72例)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胆道镜在铸型综合症中的治疗和临床价值。结果137例肝移植受者中有17例(12.4%)在术后1-3个月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UW组发生率为20.0%(13/65),HCA UW组发生率为5.56% (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受者均经胆道镜成功取出胆道内铸型,预后良好。结论供肝切取过程中,门静脉灌注HCA液 UW液,能预防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铸型综合症。胆道镜可以有效地取出胆道内铸型。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尸体供肝和36例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结果36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235例尸体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1%;肝内胆道狭窄和胆道铸型结石形成等严重胆道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未发生.讨论缺血时间尤其热缺血时间是导致严重胆道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留取的受体胆道长度也是影响胆道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hen GH  Lu MQ  Cai CJ  Yang Y  Yi HM  He XS  Zhu X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295-297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所实行的647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73例,发生率11.3%(73/647),包括血管并发症39例(6.0%,39/647),其中肝动脉23例(3.6%),门静脉6例(0.9%),腔静脉10例(1.5%),其中腔静脉并发症均发生在非腔静脉整形患者;放置内支架治疗肝动脉狭窄2例,均成功;肝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再次移植治疗,成功率为4/6,再血管化和气囊扩张成功率分别为3/7和2/7;放置内支架治疗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和腔静脉狭窄的成功率为3/3和10/10。发生胆道并发症34例(5.3%),其中放置T管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27例,未放置T管患者7例,两组吻合口胆漏、胆道狭窄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有效预防腔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放置内支架技术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效果好;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应采取再次肝移植;确保供肝胆道系统的血供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关键;不放置T管的胆管端端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程远  综述  蔡秋程  江艺  审校 《器官移植》2016,7(6):479-483
原位肝移植术中移植肝的再灌注方式对术后肾、肺、胆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肝和受体存活率有着重要影响。下腔静脉逆行再灌注法是利用低压力、低流速、低氧饱和度的静脉血液对移植肝进行再灌注。近年来研究表明,下腔静脉逆行再灌注法有利于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缩短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对于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的保护、降低再灌注后综合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对这一手术方式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的43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3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病人中,6例发生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计胆道狭窄3例,拔T管时胆漏2例,胆总管漏1例。前25例用UW液冲洗胆道,有5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后18例先用林格液彻底冲洗胆道,再用UW液灌注保存,仅1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56%。留置T管的18例病人中3例发生胆道并发症,未放T管的25例中也有3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12.00%。6例胆道并发症病人中仅1例实施再次手术,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其余经PTCD充分引流、放射介入和(或)内镜气囊扩张并放置支架等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在切取供体早期用林格液彻底冲洗胆道系统,是降低胆道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否放置T管取决于胆道两端口径的匹配情况和手术医生吻合技术的熟练程度,T管至少宜放置4个月;而胆道并发症的治疗大多可经非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中经下腔静脉逆灌注与经门静脉顺灌注法对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逆灌注组、顺灌注组、假手术组,分别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逆灌注、顺灌注和假手术模型,检测3组术后6h腹主动脉血气、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肺干湿重比值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逆灌注组、顺灌注组的动脉血pH值、PaO2、肺干湿重比值明显降低,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顺灌注组比较,逆灌注组动脉血pH值、PaO2、肺干湿重比值升高,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灌注组、顺灌注组术后肺组织均存在急性损伤病理表现,逆灌注组损伤程度有所减轻。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逆灌注法、顺灌注法后均存在急性肺损伤,逆灌注法较顺灌注法损伤程度要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处理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叫顺性分析2001年1 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316例原位肝移植(其中1例施行二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供肝获取时采用HTK+ UW液冷灌注,UW液保存,切取供肝后UW液灌洗胆道.尸体肝移植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驮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采用左半肝移植或右半肝移植.胆道重建方式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胆管胆管对端吻合.2006年前选用普通T管引流,2006年后选用6F小儿吸痰管或硬膜外导管进行T管引流,术后3~6个月予以拔除.术中常规放置经胃空肠造瘘管,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术后常规采用他克莫司+麦考酚吗乙酯+肾上腺皮质激素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或他克莫司+麦考酚吗乙酯+西罗莫司+激素4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通过移植随访中心随访2年,了解患者胆道并发症情况、预后和进行用药指导.2006年前50例患者与2006年及之后267例患者胆汁漏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患者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 ~6 min,冷缺血时间为3~10 h.尸体肝移植患者中,经典肝移植291例次,背驮式肝移植24例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5例次,胆管胆管端端吻合310例次.活体肝移植患者中,左半肝移植和右半肝移植各1例,均采用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后采用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311例,4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5例.3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38例发生胆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类:胆汁漏18例,缺血性胆道损伤引起的肝内外胆管狭窄6例,单纯吻合口狭窄6例,保存性损伤所致汇管区小胆管炎症、胆汁淤积4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例,单纯胆道感染2例.2006年以前患者胆汁漏发生率为14.00% (7/50),高于2006年及以后患者的4.12% (11/2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76,P<0.05).38例胆道并发症患者中,治愈及好转35例,死亡3例.18例胆汁漏患者中,15例采用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经通畅引流,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好转,但于术后1个月突发腹腔大出血,手术探查发现肝动脉破裂出血,最终死于失血性休克所致MODS;2例行腹腔引流术,1例治愈,1例合并腹腔感染,最终死亡).6例缺血性胆管损伤引起的肝内外胆管狭窄患者中,1例行二次肝移植后取得良好效果,5例经保守或行ERCP或经PTCD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后好转.6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中,3例经保守或行ERCP或经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取石、支架置入治疗后好转;1例因肝癌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予手术探查,行吻合口成形+T管引流术效果良好;1例手术探查切除复发肿瘤,行胆肠吻合后痊愈.4例保存性损伤所致汇管区小胆管炎症、胆汁淤积患者采取保肝、减轻黄疸等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1例行ERCP支架置入痊愈;1例经保守治疗后TBil有所下降,未予进一步处理.2例单纯胆道感染患者均经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多数患者胆道并发症可经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而对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行胆道探查术是较为确实可靠的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严重缺血性胆道损伤导致移植肝失功能的患者,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研究2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3例(15%) 。1例为术后1周内T管致胆管梗阻;1 例为术后3个月拔除T 管后胆漏,均经及时介入、置管引流而愈;1例为术后4个月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狭窄经再次肝移植治愈。提示胆道并发症与留置T管、吻合等技术因素有关,而再灌注损伤、缺血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处理(附40例次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施行的382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10例次为二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40例次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82例次原位肝移植中恶性肿瘤占150例次,良性肝病232例次,其中40例次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分别为缺血性胆道损伤25例次(轻度5例次,中、重度20例次)、吻合口狭窄8例次、胆漏4例次、返流性胆道炎2例次、Oddis括约肌失弛缓1例次.40例次患者中行胆道手术探查处理25例次(63%),治愈及好转28例次,10例次需行二次肝移植(其中3例次死亡),共死亡5例次(13%).结论 部分轻度胆道并发症可经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而中、重度病例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手术胆道探查是较为确实可靠的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严重缺血性胆道损伤导致移植物失功的病例,二次肝移植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肝移植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表现与肝穿刺活检及ERCP检查的方法明确原因,分析总结其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结果:40例肝移植患者发生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16例(40.0%)、保存性损伤11例(27.5%)、胆道并发症7例(17.5%)、药物反应6例(15.0%).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者,受者1年生存率约为90%,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愈率为95%.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较多,机制复杂,以急性排斥反应、保存性肝损伤、胆道并发症和药物反应常见,临床上应根据其病因,进行综合处理,常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系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及供肝肝总管均狭窄2例,胆漏2例,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2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1例,分别行ERCP检查及治疗。结果:4例吻合口狭窄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2例吻合口和供肝肝总管均狭窄者放置Wallstenl,金属支架,上述6例近期黄疸均消退;2例胆漏者中,1例放置胆道塑料内支架,另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均于2周内胆漏愈合;2例移植肝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者,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取出少量坏死胆管上皮样组织,另1例未行内镜治疗;1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者再次手术行胆管吻合术。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用于肝移植术后的常见胆系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接受原位肝移植的4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术后存活36例(86 %).术后并发腹腔出血6例,胆道并发症4例,无血管并发症.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术后出现精神症状者28例,出现癫者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42例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3个月发病.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如超声、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等确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21例,其中吻合口狭窄8例和非吻合口狭窄13例;胆道结石19例,其中泥沙型7例和非泥沙型12例;另2例为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6例经ERCP治疗3~5次后痊愈;另2例经ERCP治疗效果不佳改行胆肠吻合重建术后治愈.13例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ERCP治疗2例,再次肝移植11例,效果良好,无1例出现死亡.胆道泥沙型结石7例,经ERCP和PTCD治疗均无效,行再次肝移植效果良好.12例非泥沙型结石患者中,4例行ERCP取石成功,另8例行手术取石,效果良好.2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行ERCP放置支架,效果良好.结论 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一经确诊就应根据不同的胆道病变类型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积极的内镜和介入治疗,若无效时及时进行再次肝移植等手术治疗,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Initial nonfunction (INF)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such as 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 (ITBL) remain two major complications in clinical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The influence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I/R) 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both complications is widely unquestioned. A new reperfusion technique that reduces I/R injury sh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in both INF and ITBL. One hundred and thirty two OLT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underwent standard reperfusion with anterograde simultaneous arterial and portal reperfusion and group B received retrograde reperfusion via the vena cava before sequential anterograde reperfusion of portal vein and hepatic artery. Serum transaminase level as a surrogate parameter for I/R injury and serum bilirubin level as a parameter for graft 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after OLT in group B. INF rate was 7.7% in group A and 0% in group B (P = 0.058). ITBL incidence was 4.55% in group A versus 12.3% in group B (P = 0.053). Retrograde reperfusion seemed to be beneficial for hepatocytes, but was detrimental for the biliary epithelium. The unexplaine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ITBL after retrograde reperfusion will be focus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