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和心率过缓是急诊科常见的心脏急症,往往引发阿斯综合征。该急症死亡率极高,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可迅速恢复正常心率,维持有效的血流动力学并使大脑缺氧的时间压缩到最短,是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急诊抢救措施。尤其采用无创性心脏临时起搏(NTP)在抢救机会上更具优越性。自1991年9月至今应用此项技术抢救心脏急症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9例,女7例。年龄15~75岁,平均47-4岁。其中心脏骤停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度…  相似文献   

2.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993~1998年明确诊断的AMI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1)岁。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25例,前壁+下壁梗死11例,右室梗死3例。2 结果76例并发AVB14例,发生率为18.4%,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Ⅱ度Ⅰ型2例,Ⅱ度Ⅱ型4例),Ⅲ度5例(3例ORS<0.12s,2例QRS>0.12s),Ⅱ度以上占78.…  相似文献   

3.
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是临床上抢救缓慢型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一项至关重要有效措施。我院自 2 0 0 1年12月~ 2 0 0 3年 8月应用双极心内膜临时起搏电极直接连接起搏器进行临时起搏 ,成功实施了 2 7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选患者 31例 ,男 19例 ,女 12例 ,年龄 36岁~82岁 ,其中急性心肌炎 6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12例 ,7例合并右室梗塞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并高钾血症 1例 ,院外猝死 9例 ;心律失常表现类型为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2 2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窦性静止 (RR >5秒 ) 2例 ,心脏停搏 3例…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邓淑琴,竺清瑜,张思美,沈潞华1临床资料1986年1月至1991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841例,合并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共72例。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5.
文献报告[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25%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常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使AMI患者病死率升高至50%,病情极为凶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15例AMI并发AMI-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AMI并发AVB-Ⅲ的认识,以便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4~7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34岁,男性),平均年龄65岁。活动状态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临床上常见征象,但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明确。据此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高度AVB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86例均为1990年1月~1998年12月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的住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并发高度AVB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4±101(41~83岁);Ⅱ°AVB28例;Ⅲ°AVB20例。12 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符合1979年WHO推荐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AVB诊断参照黄宛编临床心电图学。13 梗死面积 根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 2 5例 ,就其发生率、梗死发生部位、AVB的转归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 98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据心电图定位梗死部位及AVB程度进行分析。2 结果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VB发生率为 19.2 %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的 84%。前壁心肌梗死 5例 ,单纯下壁3例 ,复合下壁 17例。 2 5例中 ,前壁死亡 2例 ,复合下壁死亡6例 ,AVB除下壁 前壁 1例转为慢性外 ,其余均于 2周内消失。AMI并发AVB 2 5例 ,死亡 32 % ,并…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 ,笔者对两家医院10年来收治的285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1.一般资料285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22例 ,女性63例。年龄33~92岁 ,平均(63.9±11.7)岁。梗死部位 :前壁109例 ,广泛前壁 高侧壁20例 ,前壁 下壁11例 ,后侧壁1例 ,下壁95例 ,下壁 右室或后壁20例 ,多部位梗死 (3个壁以上 )18例 ,…  相似文献   

9.
吴建淮  单江  徐志清  俞锋  徐耕 《浙江医学》2000,22(5):285-286,310
为了提高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水平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1986年5月~1999年6月本院79例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防治对策以供同道参考。同期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681例 ,发生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11%。79例中男性48例 ,女性31例。年龄30~78岁 ,平均56.2±18.2岁。心律失常类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57例 ,房室传导障碍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AVB)12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AVB)8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HDAVB)1例 ,三分支阻滞 (TFB)1例。电…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锐锋  张莉 《广东医学》2003,24(5):513-5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68%),第2-3天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2%)。治愈13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血管内科急症,尤其是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更差。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的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于临床常见,关于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均有不少总结。本文就86例AIMI中并发AVB28例进行了分析。1;临床资料1996年12月一1998年12月急诊收治住院的诊断明确的AIMI86例,发病至人院时间为30min~12h。发生AVB的28例(作为人选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62岁。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AVB的发生率86例AIMI,并发AVB28例,占32.5%,,其中ⅢAVB11例;占39.3%,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常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我们对26例AMI合并Ⅲ°AVB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果糖(FDP)。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5~74岁,均为住院病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AVB15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再发前壁心肌梗死合并Ⅲ°AVB11例,心电图均有典型的梗死波,心房率在75~100次min,心室率在30~40次min。12 用药方法26例入院后均给予极化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16~20ml+10%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治疗3天,Ⅲ°AVB未…  相似文献   

14.
心室起搏 (VVI)是普遍采用的人工心脏起搏术 ,是治疗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重要措施。VVI的介入可导致室房传导 ,其重要性已愈来愈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但VVI引发魏金斯基现象则未曾有报道 ,其重要性亦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将我院1 999年 4月安置VVI引发的魏金斯基现象1例介绍和讨论。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5 2岁 ,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 0d入院。病后曾昏厥多次 ,入院前在当地县医院作心电图导AVBⅢ度 ,Ⅲ导联和aVF导联有一Q波 ,但无急性心梗典型的S -T、T演变 ,疑急性下壁心梗予以相应治疗一周 ,症状及心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张庆民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2):196-196,229
分析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其中7例伴Ⅱ度或Ⅲ度房传导阻滞。12例不伴房室传导阻滞。结果,AVB组平均就诊时间迟于对照组;心室率慢于对照组;QRS波形正常。对应性导联Ⅰ,avL导联及前壁V3,V4,V5V6导联出现ST段压低,以AVB组明显;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起搏对心动过缓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具有肯定的价值。本文报道1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患者,评价紧急临时起搏治疗的效果,并对TDp发生机制作探讨。1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13例患者均确诊为Ⅲ度AV...  相似文献   

18.
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是抢救心脏停搏或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我院自 1998年至今对 2 6例危重病人进行床旁紧急起搏治疗均获成功 ,做好临时起搏治疗的配套护理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环节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2 4例为CCU患者 ,2例为急诊科患者。其中男 17例 ,女 9例 ,12岁~ 76岁平均年龄 5 2 .5岁± 2 .2 7岁。原发病诊断 :心肌炎 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2例、病窦综合征 5例、尖端扭转性室速 5例、原因不明 2例。其中Ⅱ°AVB 2例 ,Ⅲ°AVB 10例 ,窦停…  相似文献   

19.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临床分析胡培定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中医院316100我院自1983年9月~1994年9月以异丙基肾上腺素为主,综合治疗收住的10例Ⅲ°AVB,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32~88岁,平均56岁。冠心病引...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月,在我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其中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15例,合并Ⅰ°、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0例,均未经处理自行恢复。Ⅲ°房室传导阻滞5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5—1mg加入500ml液体中以10-15滴/min速度维持静滴直到恢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5例,均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亡,3例紧急安置临时起搏器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