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术式。本文在行小梁切除术时保留薄层巩膜于脉络膜上 ,不进入前房 ,巩膜层间植入交链玻璃酸钠。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2 5例 (30眼 ) ,男 10例 (12眼 )、女 15例 (18眼 ) ,年龄 2 8~ 6 4岁 ,平均年龄 47岁 ;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 0例 (2 5眼 ) ,外伤后房角后退性青光眼 5例 (5眼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 (Morller 90 0s)下操作。首先作 1/3巩膜厚度的矩形表层巩膜瓣 ,约 4mm× 5mm大小 ,进入透明角膜约 0 .5~ 1mm处 ;其次做…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后由脉络膜脱离 (简称脉脱 )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约 6 %~ 12 %左右[1] 。我院自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 5 %安息香酸钠咖啡因 (安钠咖 )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 78例 87眼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小梁切除术后脉脱患者 12 9例 ( 14 5眼 ) ,术前眼压均控制于 2 1mmHg( 1mmg =0 133kPa)以下。术式均为小梁切除术 ,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以角膜缘为基底的 4mm× 3mm大小 ,1/ 2厚度的巩膜瓣 ,继而咬切1 5mm× 1 5mm大小的深层巩膜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9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 2组 ,改良组 40例 43眼行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8例 5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改良组 4 65 % ( 2 /4 3 ) ,对照组 2 0 75 % ( 11/5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者改良组42眼 ,对照组 45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Ⅰ、Ⅱ级功能性滤过泡改良组 40眼 ,对照组 40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4.
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 :自 1999年 4月~ 2 0 0 2年 6月期间 ,我们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类型青光眼共计 4 7例 (5 8只眼 ) ,在术中均使用粘弹性物质。其中 ,闭角型青光眼 5 4只眼 ,开角型青光眼 2只眼 ,继发性青光眼 2只眼。2 .手术方法 :常规局麻 ,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 ,1/ 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 ,小梁切除约 1.5 m m× 3mm大小 ,并做相应的虹膜切除 ,巩膜瓣远端两角用 10 - 0尼龙线缝合 ,结扎松紧适中 ,用钝针头于巩膜瓣下注入 Healon适量 ,在直视下见 Healon少量进入前房 ,上方虹膜复位 ,周边切口清晰可见 …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小梁切除术与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对青光眼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6例74眼,包括小梁切除术和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各28例37眼,对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心角膜厚度及正常形态角膜内皮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测定,计算其变化并进行t检验及2χ检验。结果(1)小梁切除术组术前术后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心角膜厚度和正常形态角膜内皮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组术前术后的比较:三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小梁切除术组与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组术前术后各项值变化率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和正常形态角膜内皮细胞的比例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心角膜厚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与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相比,后者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6.
孙同  李桂荣 《眼科研究》1999,17(4):291-293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的角膜形态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查50例病人52只眼,其中三角殂巩膜瓣组26只眼,长方形巩膜瓣组26只眼。结果 分别对两组手术前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指数,模拟角膜计读数,角膜最小曲率值,角膜表面柱镜值与手术后1周及1个月时的角膜SAI,SRI,SimK,MinK,CYL等数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大小巩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方法 比较339例(339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中2 mmx2 mm的小巩膜瓣149只眼,4 mmx4 mm的大巩膜瓣190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小巩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2.55%,3个月时为55.36%.大巩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67.89%,3个月时为77.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大巩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远期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好于短小巩膜瓣且更安全,故应尽量采用较大巩膜瓣术式.  相似文献   

8.
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法 ,将 49例 ( 63只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治疗组 2 4例 ( 3 0只眼 )和对照组 2 5例 ( 3 3只眼 ) ,前者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后者为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随访 12个月。结果 术后 1年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 ,视力有显著差异 (χ2 =4.5 8,P <0 .0 5 ) ;功能性滤过泡经 t检验 ,有显著差异 ( t=3 .88,P <0 .0 5 )。治疗组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90 .2 3 %和 97.3 6% ,对照组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76.8%和 83 .2 7% ,两组有显著差异 ( u=2 .3 6,P <0 .0 5 )。结论 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显著延长了滤过泡的功能 ,有效降低了眼压 ,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致前房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致前房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142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的情况,对术中未应用MMC与术中巩膜瓣上及巩膜瓣下放置0.3~0.4mg/mlMMC4~5分钟,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未应用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4.17%,巩膜瓣上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6.06%,巩膜瓣下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为37.84%,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结论:巩膜瓣下置MMC组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可能是MMC对睫状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丁酰化壳聚糖膜在兔眼高眼压模型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作用。方法实验研究。45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左眼为实验眼,前房均注射0.3%复方卡波姆溶液(含有0.025%地塞米松)0.3ml,诱导兔眼高眼压模型,3周后眼压为30—40mmHg(1mmHg=0.133kPa)。第1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第2组: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第3组:将丁酰化壳聚糖膜植入小梁切除术的板层巩膜瓣下。右眼均不行手术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每组随机处死3只兔,制作眼球标本。结果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周时,单纯小梁切除组巩膜瓣胶原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较多,伴有新生血管形成。MMC组巩膜瓣胶原排列紊乱,胶原组织短小、断裂,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壳聚糖膜组巩膜瓣间隙可见,胶原排列整齐,炎性细胞较少。术后2周,单纯小梁切除组的眼压〉21mmHg,明显高于MMC组和壳聚糖膜组(F=392.869,P〈0.05),术后12周。壳聚糖膜组眼压低于单纯小梁切除组和MMC组(F=259.923,P〈0.05);手术4周后,单纯小梁切除组与MMC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下降。结论丁酰化壳聚糖膜植入兔眼高眼压模型小梁切除术板层巩膜瓣下,有效抑制纤维细胞增生,维持滤过道通畅,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与传统小梁切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不同缝合方式在术中、术后的优缺点。方法  90例 11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 3组 :传统术式组 30例 4 2眼 ;可拆褥式缝线组 30例 4 0眼 ;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组 30例 34眼。比较 3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传统术式组 2 6 18% ,可拆褥式缝线组 7 5 % ,L形巩膜瓣切除组2 94 % ,改良巩膜瓣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随诊眼压传统术式组 (14 6 5± 4 30 )mmHg(1kPa =7 5mmHg) ,可拆褥式缝线组 (13.87± 3.6 0 )mmHg ,L形巩膜瓣切除组 (15 .5 8± 3.2 0 )mmHg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随诊功能性滤过泡传统术式组 76 % ,可拆褥式缝线组 93% ,L形巩膜瓣切除组 96 % ,传统小梁切除组与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巩膜瓣可拆褥式缝合与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可大大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提高术后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对 33例 (37眼 )原发性青光眼行手术治疗 ,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的 37例 (40眼 )进行对照。结果 新手术组远期眼压控制率为 97 3% ,功能性滤过泡为 72 5 % ,均优于传统手术组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优于传统手术 ,类似于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 ,但操作更简单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小巩膜瓣和填压缝线与拆除技术对早期恢复前房和维持滤过泡的作用。方法  32例 37眼青光眼进行小梁切除术 ,术中巩膜瓣大小为 3m m× 2 .5 m m ,填压缝线紧密缝合 ,于术后 6天切断角膜缘上线襻 ,松解拆去缝线 ,眼球按摩。结果  34例 (91.9% )前房于术后第 1天形成 ,术后 1— 2周 , 、 型滤过泡 35眼 (94.6 % ) ,平均眼压 1.86± 0 .34k Pa,2 4眼随访 3— 6个月 ,2 1眼 (87.5 % )为有效滤过泡 ,平均眼压2 .11± 0 .6 7k Pa。结论 小巩膜瓣松解填压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滤过泡维持好。  相似文献   

14.
小梁切除术中小巩膜瓣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林  向其嘉 《眼科》1998,7(2):91-92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做小巩膜瓣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对38例(38只眼)青光眼作2mm×3mm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并与38例(38只眼)做4mm×4mm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两组条件基本相同,随访6~19个月。结果:小巩膜瓣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2.11%,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占73.68%(P<0.05)。成功率在小巩膜瓣组为93.37%,对照组为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显示小梁切除术中做小巩膜瓣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Yin JF  Tong FF  Wu LL  Wu R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466-470
目的 观察深层巩膜切除联合激光小梁灼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32例 (32只眼 )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深层巩膜切除术 ,暴露Schlemm管外壁及残存的小梁网菲薄角膜缘组织 ,采取半导体激光器眼内用导光纤维 ,紧靠巩膜突前方小梁网角膜缘区域 ,直视下激光热灼击开 2或 3个圆形滤孔 ,滤孔直径 5 0 0 μm ,房水缓缓溢出。巩膜瓣缝合 1或 2针。术后观察患者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前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结果。随访时间 4~ 2 4个月 ,平均 (7 94± 6 2 0 )个月。结果  32只眼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良好 ,视力稳定。最终随访患者平均眼压 (14 86± 4 15 )mmHg(1mmHg =0 133kPa) ,明显低于术前 (2 9 6 8± 5 76 )mmHg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7 4 15 ,P <0 0 0 1)。术后 32只眼均形成明显弥散性滤过泡 ;随访期间 ,2 7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 ,5只眼于术后 2~ 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消失。 2只眼术中虹膜轻微灼伤 ,出现前房一过性色素脱失和房水混浊 ;角膜与晶状体无激光性损伤。 2只眼术后眼压偏高 ,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 深层巩膜切除联合激光小梁灼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无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动态观察兔眼小梁切除术中与术后应用 5 -氟尿嘧啶 (5 - Fu)后滤道瘢痕组织变化 ,探讨两种方法抑制瘢痕组织的差异。方法 对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眼行小梁切除术。右眼术后前 10日 ,每日结膜下注射5 - Fu 5 mg/ (2 5 m g/ ml× 0 .2 m l) ,左眼术中小梁组织切除前 ,用 5 - Fu(浓度 2 5 mg/ ml)浸泡的棉片直接置于巩膜瓣下 5分钟。术后观察眼压、滤泡和并发症 ;应用光镜、电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术后 14、2 1、2 8天滤过道瘢痕组织变化及新生胶原的相对含量 ,以及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  (1)术中与术后应用 5 - Fu均能降低兔眼压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两组滤泡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2 )术中与术后应用 5 - Fu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泌胶原的功能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3)术中组与术后组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 ,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及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  5 - Fu注射液术中应用与术后应用抑制滤过道瘢痕组织的增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丝裂霉素C抗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 C (m itomycin C,MMC )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单纯巩膜瓣上应用与巩膜瓣上下联合应用对术后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兔眼实验性小梁切除术中 ,一组用浸泡有 0 .4 g· L- 1 MMC的海绵片 ,置于巩膜瓣上 5 m in,另一组用浓度相同的 MMC置于巩膜瓣上 3min、巩膜瓣下 2 m in。生理盐水做对照。采用 HE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 ,观察术后 1、4、7、14及 2 8d滤过泡区的组织学改变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 应用 MMC组 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 4天开始增多 ,但细胞数目远较对照组少。随时间延长 ,细胞数目增加不明显 ,14 d后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瓣上组与瓣上下组间 PCNA阳性细胞数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而且 2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结论  MMC瓣上与瓣上下联合应用的抗纤维增殖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8.
反折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 ,对拟切除的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巩膜组织 ( 4 0× 1 0 )mm2 ,不完全切除而保留左端 ,其右端光滑面朝上扭转 90度 ,缝线固定于左侧巩膜床下。使巩膜瓣之间形成了空间 ,支撑了滤过口 ,利用这一特点防止术后滤过道阻塞。结果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治疗组 43例 ( 43眼 )眼压从术前 42 91±2 0mmHg降至手术后 19 5± 4 7mmHg。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 43例 ( 43眼 )眼压从术前 43 75± 19mmHg降至手术后 2 8 15± 14 1mmHg ,治疗组成功率 62 8%对照组 3 9 5 %。 结论 反折式小梁切除术对提高小梁切除远期效果有益  相似文献   

19.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将 5 9例 6 0只青光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组 30只眼的小梁切除术中 ,于巩膜瓣两侧边中点处各加缝一针巩膜瓣可拆除缝线 ,术后 3~ 5天予以拆除。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个月 ,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 ,与常规小梁切除术作对照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一天 ,前房全部形成 ,眼压均值为 (2 0 7± 0 4 3)kPa(1kPa =7 5mmHg) ,4 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炎症反应轻 ,并发症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术后 6个月 ,眼压均值为 (1 99± 0 5 1)kPa,90 %患眼视力保持不变或增进 ,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以促进前房形成、视力恢复 ,减少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陆漱玉  陈兵  周建强 《眼科》2001,10(1):28-29
青少年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由于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瘢痕组织形成多,手术预后差[1]。自1995年始,我们对23例38只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出现许多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我院自1995年4月至1999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型青光眼患者共23例38只眼,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9~24岁,平均165岁,其中17例患者有-200~-700D不同程度的近视。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小梁切除术,选择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术中完成“三角形”板层巩膜瓣后,用棉片沾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