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2例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组织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VEGF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坏死率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VEGF的表达水平是判断骨肉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3.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年发病率约为3/100万,早期即可发生肺转移,自然预后极差。随着19世纪70年代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的引入,病人的5年生存率由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保肢率由单纯截肢提高到80%以上。新辅助化疗已经成为影响骨肉瘤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就近年来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术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新辅助化疗基础上行保肢治疗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68例为联合组,同期单纯手术治疗而未接受化疗或仅接受术后化疗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22例为非化疗组,同期无病理性骨折在新辅助化疗基础上行保肢治疗的骨肉瘤患者48例为无骨折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行截肢治疗的患者32例作为截肢组.比较各组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质量. 结果 联合组平均预计生存时间较非化疗组显著延长(P<0.05);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5年生存率比较,联合组较非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化疗组较截肢组、无骨折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局部复发率较非化疗组显著降低(P<0.01);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转移率较非化疗组显著降低(P<0.01);较非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截肢组(P<0.01);生理职能较非化疗组、截肢组均显著增高(P<0.05);总体健康较非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项评分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保存了肢体,并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及转移率,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方法:12例行新辅助化疗的原发四肢骨肉瘤患者,在其完成新辅助化疗后且手术前3天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参照MRI和ADC图表现,在术后大体标本相应区取材,获取骨外软组织肿块127个区,分析不同ADC值的病理基础。结果: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软骨性肿瘤存活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分别约(1219.63±26.73)×10-6 mm2/s、(2193.21±37.87)×10-6 mm2/s、(1770.52±33.41)×10-6 mm2/s、(2287.36±39.34)×10-6 mm2/s和(2293.57±50.36)×10-6 mm2/s。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与其它4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与其它4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判定骨肉瘤化疗后坏死时,会受到存活的软骨性肿瘤成分的影响;借助ADC值可鉴别骨肉瘤化疗后非软骨性肿瘤细胞的存活、坏死和瘤细胞外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6.
高飞  史彬  方昕  赵娜  方策  董江宁 《放射学实践》2023,38(4):485-489
目的: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5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以NAC后肿瘤体积与NAC前肿瘤体积的比值作为评估疗效的标准。其中,反应良好组13例,反应差组12例。两组患者在NAC前、后均行3.0T MR常规序列(T1WI、T2WI、对比增强T1WI)以及IVIM-DWI扫描,测量NAC前、后肿瘤的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反应良好组的ADCstand值和f值在NAC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1,P=0.001;t=2.882,P=0.014);反应差组的ADCstand值和D值在NAC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P=0.012;Z=-2.223,P=0.026)。NAC前和NAC后两组间各...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50例行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化疗反应良好组与较差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分析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病理分析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化疗反应良好,15例患者化疗反应较差。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反应较差组肿瘤≤8cm的患者占20.0%,Ⅲ期患者占66.7%,而反应良好组肿瘤≤8cm的患者占85.7%,Ⅲ期患者占28.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化疗反应较差组,反应良好组的ADC值和血清miR-495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R-495水平与ADC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1,P=0.023)。ADC值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724(95%CI:0.579~0.841),miR-495水平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667(95%CI:0.519~0.794),ADC值联合miR-495水平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889(95%CI:0.768~0.960),ADC值联合miR-495水平的AUC大于两者单独预测的AUC。结论:ADC值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在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评估骨肉瘤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11例,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开始前、第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所有4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检测骨肉瘤内水分子扩散及血液灌注变化情况,观察新辅助化疗过程中骨肉瘤形态、大小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且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MRI检查的41例骨肉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22.0±11.0)岁,范围11~49岁]的病历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肿瘤组织坏死率≥90%者纳入疗效好组,<90%者纳入疗效差组。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化疗一期结束后5 d内和完成整个化疗后测量所有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记为ADC0、ADC1、ADC2,比较疗效好组和疗效差组ADC间的差异。在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b=1000 s/mm2)和ADC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随机分组法将数据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SMOTE算法对训练集上的数据进行扩充,采用方差阈值、SelectKBest、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传统影像学(ADC)及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疗效好组10例、疗效差组31例。2组患者ADC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05)×10−3 mm2/s对(1.05±0.05)×10−3 mm2/s,t=1.14,P>0.05)];疗效好组的ADC1、ADC2高于疗效差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4±0.10)×10−3 mm2/s对(1.10±0.06)×10−3 mm2/s,t=−2.92,P<0.05;1.68(1.55,1.85)×10−3 mm2/s对(1.33±0.06)×10−3 mm2/s,Z=−2.6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ADC1≥1.34×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1%,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95%CI:0.629~0.965);当ADC2≥1.51×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1%,AUC为0.777(95%CI:0.588~0.967)。从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和ADC图像中共提取出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24(疗效好:6,疗效坏:18)∶17(疗效好:4,疗效坏:13)],将训练集数据扩充为70(疗效好:20,疗效坏:50),经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最终得到5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Interquartile Range、Skewness、Uniformity、Median、Maximum。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中该模型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ROC曲线的AUC为0.881(95%CI:0.811~0.942),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4%;测试集中AUC为0.769(95%CI:0.515~0.933),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69%。 结论 基于MRI 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效能优于传统影像学(ADC),在临床应用中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
杨莉娜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87-1088
目的:探索观察新辅助化疗治疗92例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的9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同期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的9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存率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①观察组中显效的有38例,有效的有44例,无效的有6例,进展的有4例,总有效率89.1%;对照组中显效的有24例,有效的有36例,无效的有20例,进展的有1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年进行随访,其中观察组中死亡24例,生存率为73.9%,对照组中死亡40例,生存率为5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效果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是治疗晚期卵巢癌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20%,发病年龄在10~ 30岁,约占75%[1].骨肉瘤生物学行为多呈高度恶性,早期即易通过血液发生转移.近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出现,以及外科保肢手术的创新,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骨肉瘤仍是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肿瘤.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是目前骨肉瘤治疗的新方法,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提高保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其中以化疗最为常用。针对乳腺癌生物学特点,近年来提出术前辅助化疗,名为新辅助化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1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研究1.1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CT)的概念新辅助化疗称谓有primary chemotherapy;Neo—adjuvant Chemotherapy;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Induction Chemotherapy,是指开始于局部治疗之前的一种辅助化学治疗模式。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根据Fisher等学者的乳腺癌生物学理论而提出。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疗法治疗骨肉瘤大大改变了该病的预后。此外,肢体挽救手术亦使肢体的功能得以保存。由于对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故骨肉瘤的分类就显得愈为重要(见表1) Raymond等提出一种分类方法,旨在强调该肿瘤的常见组织成分(见表2) 骨肉瘤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呈完全性溶骨性改变的可能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但从放射学上不能与具典型组织学改变的溶骨性骨肉瘤相区别。放射学诊断取决于异常的骨反应,即病变是否均匀、规则,界限清晰抑或缺乏边界,皮质反应的性质,病变周围有否软组织肿块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洛铂联合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病理确诊的26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洛铂联合氟尿嘧啶1~2个疗程,化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达100%,副反应较轻。结论:术前洛铂联合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可使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降低,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是导致妇女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影像检查评价疗效已成为乳腺癌诊治的重要一环。就乳腺X线检查、超声检查、MRI以及CT和PET/CT等影像技术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能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亦称初始化疗或术前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辅助化疗,目前己将该治疗扩展至肿瘤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治疗的目的。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准确评价化疗后肿瘤变化的检查方法,本文对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导致妇女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影像检查评价疗效已成为乳腺癌诊治的重要一环。就乳腺X线检查、超声检查、MRI以及CT和PET/CT等影像技术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能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和静脉化疗治疗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年龄≤35岁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手术治疗63例(A组),术前静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57例(B组),化疗方案为卡铂(50 mg/m2)联合吉西他滨(1 000 mg/m2)。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结果及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等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A组近期有效率(90.5%)明显高于B组(71.9%)(χ2=7.5,P<0.05)。A组手术切除率(95.2%)高于B组(84.2%)。A组术中出血量(443±263)ml,B组术中出血量(695±3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2,P<0.05)。A组9.5%(6/63)达到病理完全缓解,B组5.3%(3/57)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两组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P<0.05)。A组的不良反应较B组轻(P<0.05)。A、B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3.0%、54.4%(χ2=4.471,P<0.05),总生存率(0S)为77.8%与63.2%(χ2=3.022,P>0.05)。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最大径≥4.5 cm)均是影响年轻宫颈癌OS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年轻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优于术前静脉化疗,且不良反应轻,能提高无进展生存率,但长期生存率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并探讨该方案后行保乳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一些有强烈保乳意愿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3~4个疗程TAC方案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选取24例达到保乳指征的患者行保乳术,作为保乳组,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5例未作新辅助化疗而直接行乳房根治术的中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从乳房满意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化疗完成后,保乳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5例,总有效率为79.2%;毒副反应以白细胞下降、恶心和(或)呕吐以及脱发为主,对症治疗后缓解;保乳组的乳房满意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2.5%、8.3%、87.5%,对照组相应的数据分别为0、5.7%、20%、88.6%。结论通过TAC方案治疗后满足保乳指征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