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采用螺旋CT评估,26例单用螺旋CT评估,5例加做MR血管造影(MRA),判断裂口位置、夹层真假腔、夹层范围。结果 螺旋CT显示近端裂口的敏感性为100%,夹层动脉瘤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近端裂口位置与术中DSA所见相符合者29例,准确性为93.54%,2例与DSA不符合者,未影响手术方案以及移植物的选择。夹层范围识别的准确性为100%,基于CT结果选择移植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CT增强像适合裂口的评判、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他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整体解剖形态、夹层范围的观察。模拟内窥镜成像对裂口观察有较大帮助。螺旋CT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例为DeBakeyШa型,8例为DeBakeyШb型。1例夹层动脉瘤仅累及腹主动脉,合并真性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显示全组有3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结果:1例腹主动脉混合型动脉瘤按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进行,2例将人工带膜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另7例均顺利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随访2~16个月,全部病例均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监护与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起病急、病情危重,起病后48h内死亡率高达50%,2周内达90%。传统的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文献报道急诊手术死亡率为20%左右。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我科于2004-02先后对3例ADA患者实行腔内隔绝术效果显著,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9例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腔内隔绝治疗效果,通过随访了解其生存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中远期疗效。结果主动脉夹层症状以剧烈胸背部疼痛为主,但无特异性,部分病人可以腹痛、腹胀、少尿等为首发症状;腔内隔绝术可有效改善夹层动脉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愈率。临床随访12~24个月,69例中,死亡4例,生存率94.2%。结论Ⅲ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较凶险的疾病,腔内隔绝术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愈率及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32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中发现内漏4例,即时腔内方式治愈3例,自愈1例;术后迟发型内漏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方式治疗;小量内漏可自愈;迟发型内漏的治疗及转归有待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结果 通过3D DSA清楚显示破口,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结论 3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衰竭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E)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等。方法 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d加做血透1次,术中控制补液量,术后床旁血透。结果 2例肾衰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代谢及循环平稳。结论 在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以安全接受EVE治疗。  相似文献   

9.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附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5例(年龄42~72岁;男23例,女2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并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 在全麻下25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1例为Standford A型,共使用Talent带膜血管支架28个,术中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显著减少,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5例随访2~20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带膜血管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12年7月~2013年2月经腔内治疗7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条件下确定诊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全身麻醉条件下行腔内隔绝术。按照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计划,观察瘤体形态学改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腔内技术成功率100%(7,7),临床成功率100%(7,7),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无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部分封闭2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2例,夹层累及腹腔干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累及一侧肾动脉2例,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2例,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存在远端破口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无截瘫情况发生,经过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均正常存活,无新破口出现。结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在血压控制平稳条件下,应尽快完成腔内修复治疗,对于夹层累及多个脏器动脉情况,应观察脏器血液灌注流速及流量,如有脏器严重缺血情况出现,应及时放置支架缓解血供,对于多个远端破口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避免并发症的基础上尽早完成破口的封闭,并加强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对2005-09~2010-02期间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行血管造影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狭窄、移位和扭曲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除1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EVAR治疗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筛选出术后死亡患者,分析死亡原因及相关特征。结果本组554例患者中,47例患者术后死亡,占8.5%。其中,12例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占总死亡患者的25.5%;35例患者于术后中远期死亡。31例(66.0%)患者为急性期主动脉夹层,16例(34.0%)患者为慢性期主动脉夹层。24例患者死于AD破裂占51.1%;7例患者为心源性死亡,占14.9%;6例为脑源性死亡,占12.8%;4例为肿瘤源性死亡,占8.5%,其他原因死亡患者6例,占12.8%。结论主动脉破裂是Stanford B型降AD患者行EVAR治疗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注重术中操作、术后近期患者管理有利于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长期血压控制及影像随访有利于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20例主动脉夹层瘤和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在CT断层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的各相关参数,与主动脉造影所测量的相同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断层图像上所测量的主动脉弓直径及各种长度指标均小于主动脉造影结果;夹层瘤近段主动脉直径及近端瘤颈直径、主动脉中段直径以及左右髂动脉直径均大于主动脉造影结果;三维重建所测量的上述各项参数与主动脉造影结果非常接近,并能清楚显示夹层分离的破裂口,而断层图像上不易发现破裂口;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在显示主动脉附壁血栓和测量最大瘤体直径方面优于主动脉造影。以三维重建测量为标准选择覆膜支架,所有患者均成功封闭瘤体。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评估时应结合CT断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综合分析,覆膜支架的选择应以三维重建测量结果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 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 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结论 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To characterize the heartbeat-related distension of dissected and non-dissected thoracic aortic segments in chronic aortic dissection type b (CADB) ECG-gat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ten CADB patients. For 20 time points of the R–R interval, multiplanar reformations were taken at non-dissected (A, B) and dissected (C) aorta: ascending aorta (A), aortic vertex (B), 10 cm distal to left subclavian (Ct, true channel; Cf, false channel). Relative amplitudes of aortic area and major and minor axis diameter changes were quantified. Area amplitudes were 12.9 ± 3.7%, 11.4 ± 1.8%, 16.5 ± 5.9% and 10.5 ± 5.7% at A, B, Ct and Cf, respectively. Area ampl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Ct than at Cf and B (p < 0.05). Major axis diameter amplitudes were 7.7 ± 1.9%, 6.2 ± 1.3%, 5.9 ± 2.0% and 6.1 ± 3.6% at A, B, Ct and Cf,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major axis diameter amplitudes. Minor axis diameter amplitudes were 6.7 ± 2.1%, 8.4 ± 1.9%, 12.7 ± 6.3% and 6.0 ± 2.2% at A, B, Ct and Cf, respectively. Minor axis diameter ampl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the greatest at Ct (p < 0.05). In CADB, the heartbeat-related distension of aortic area and diameter is evenly distributed over the non-dissected aortic arch. As a result from different blood flow propert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the true channel of the dissected aorta. Tim F. Weber and Maria-Katharina Ganten contributed equal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16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99例复杂型急性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围术期特点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99例患者均经腔内修复术治疗,98例成功植入支架,共植入支架104枚,其中,94例患者植入单支架,5例患者植入双支架。合并冠心病26例(26.3%),其中,7例(7.1%)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8枚。7例(7.1%)患者在院死亡。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随访期间,9例(11.7%)患者死亡,其中,4例(5.2%)患者死于主动脉源性。1例(1.3%)患者因再发夹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结论复杂型Stanford B型AAD病情凶险,预后差,应积极控制血压,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有利于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改善近远期预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广泛应用及迅速发展,腔内治疗已成为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法。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预后除了依赖于术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操作者的经验,更依赖于手术指征及时机的掌握。对于急性期复杂性B型夹层,提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TEVAR手术;对于急性期非复杂性B型夹层是否可行TEVAR手术仍存在争议。文章主要就急性期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并与复杂性ATBA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A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复杂性ATBAD组(A组,n=73)和复杂性ATBAD组(B组,n=49)。TEVAR术后随访5年,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死亡率、5年主动脉相关事件、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2%对42.9%,P<0.01)、30 d死亡率(0%对12.2%,P=0.008)均显著降低;5年中期随访显示,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5.5%对7.0%,P=1.000)、中期死亡率(2.7%对7.0%,P=0.352)均相似,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P=0.661)、中期生存率(P=0.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VR治疗非复杂ATBAD可行、有效。与复杂ATBAD相比,非复杂ATBAD经TEVAR治疗获得了更好的近期效果,中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