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06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215例诊断为STEMI并给予支架植入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运重建策略将患者分为完全性血运重建组(n=85)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n=1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不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发生率为30.0%(39/130),显著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的14.1%(12/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血运重建组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血运重建显著降低了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显著减少了心力衰竭与全因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碘克沙醇对单支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对比剂诱发的急性肾功能损伤(CI-AKI)差异。方法选取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中国30个中心入选的3 04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血管支数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SV)组(n=2 618)与多支病变(MV)组(n=424)。主要研究终点为PCI术后72 h MACCE[包括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及CI-AKI,次要终点为PCI后72 h至30 d的MACCE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SV组患者PCI手术时间、水化总体积、碘克沙醇用药时间、碘克沙醇体积低于MV组,术后水化比例、术前及术后均水化比例高于MV组,两组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病变分级、术前心肌梗塞溶栓血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比较:SV组MACCE、MI发生率低于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次要终点比较:SV组TLR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于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碘克沙醇行PCI治疗后,MV患者住院期间的MACCE及MI发生率较SV患者增加,CI-AKI发生率无差异;术后72 h至30 d MV患者TLR及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GRA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与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收治的6 78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GRACE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评分≤88分)、中危组(89~118分)及高危组(评分>118分)。随访患者1年,记录1年内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靶血管血运重建(TVR)]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应用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生风险,评价GRACE评分对AMI患者MACCE与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年内发生MACCE 361例(5.32%),其中,全因死亡167例(2.46%)、心肌梗死65例(0.96%)、TVR 105例(1.55%)及缺血性卒中24例(0.35%);发生出血事件91例(1.34%)。单支与三支病变、全因死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随着GRACE评分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E与出血事件的累积发生风险随着GRACE评分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ACE评分对AMI患者出院后1年内MACC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出血事件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患者应用碘克沙醇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对比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的差异。方法自2013年10月30日-2015年10月7日在中国的30个中心入选3042例患者(本研究为IMPERIAL研究,注册号:Chi CTR-ONC-13003733),于其住院期间观察3 d,出院后随访1个月。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A组患者≤65岁(n=1748),B组患者65~75岁(n=828),C组患者>75岁(n=466)。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即PCI术后72 h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CIAKI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PCI后72 h~30 d的MACCE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CIAKI发生率[分别为:7.1%(121/1702),7.8%(63/806),10.7%(4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1 897例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PCI策略将所有患者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n=1 538)与完全血运重建组(n=359)。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2年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1年和2年净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1年MACCE发生率为6.8%(104/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3.9%(14/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2年MACCE发生率为9.0%(139/1 538)、全因死亡发生率为5.7%(88/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5.6%(20/359)、3.1%(11/3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MVD的急诊STEMI患者,住院期间内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可以显著改善其远期临床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I-LOVE-IT 2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国32家中心共同参与,共入选2 737例患者。本研究为I-LOVE-IT 2研究的性别亚组分析,其中,男性1 879例(68.7%),女性858例(31.3%)。主要终点:12个月靶病变失败率(TLF),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靶病变血运重建。比较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12个月TLF、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明确/可能支架内血栓等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长期靶病变失败率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与12~48 h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 6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时间<12 h,n=1 405)与B组(发病时间12~48 h,n=26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段对STEMI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结果 B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靶病变血管、靶病变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植入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69例患者中,失访47例,随访成功率为97.2%(1 622/1 669)。A、B两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239/1 405)、15.5%(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组较A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晚期(时间12~48 h)介入治疗为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段(时间<12 h与12~24 h)并非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125,95%可信区间0.519~2.438,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12~48 h)行介入治疗并非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CH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老年CHD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中重度RI(A)组和正常或轻度RI(B)组,分析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术前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者明显高于B组(χ2=13.928,P<0.05);A组TIMI血流分级为1级者0例,明显低于B组(χ2=5.407,P<0.05);两组TIMI血流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B组(χ2=12.990,P<0.05),3支及以上病变例数显著低于B组(χ2=11.216,P<0.05),双支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的MACE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5.162、5.347,P<0.05),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脏(冠脉)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的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高于轻度RI或正常的患者,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116例进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前间壁心梗68例,急性下壁心梗46例,急性前壁并下壁心梗2例;合并严重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12例,依Grenuzig’s法行PCI,必要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结果:本组急诊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者66例,单支病变50例。73支前降支、44支右冠及8支回旋支靶血管行PCI;38例二处以上同时行PCI。成功109例,失败7例;94例患者同时植入支架117枚。1例未能通过病变。术后院内死亡4人,其中3例死于心衰、休克,1例死于室颤。随访2-93月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一项恢复冠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高危的心梗患者尤应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处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亦较后者严重(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6.4%vs94.0%,P〈0.05)。对2426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总随访率为94.1%。两组造影复查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56.4%vs55.3%,15.2%vs19.2%,P均〉0.05)。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5.7%vs9.2%,P〈0.05;21.2%vs31.6%,P〈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长期临床疗效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绝经女性患者10 746例,分为A组(绝经时间>5年,n=5 573)与B组(绝经时间≤5年,n=5 173)。记录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出血事件等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随访30 d及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血管支数、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A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时间>5年的女性患者行PCI治疗冠心病预后差于绝经时间≤5年的女性,病变血管支数、肾小球滤过率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植入新型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BP-DES)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个月与12个月的预后。方法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的41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211例患者植入BP-DES后接受6个月的DAPT(6个月组),203例患者接受12个月的DAPT(12个月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包括主要终点[12个月的靶病变失败(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症状驱动性靶病变血运重建)]与次要终点[12个月的净不良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严重出血)]。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主要终点靶病变失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比10.3%,P>0.05)。其中,6个月组与12个月组心源性死亡(0.5%比1.5%)、靶血管心肌梗死(8.1%比5.9%)、症状驱动性靶病变血运重建(2.4%比3.0%)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次要终点净不良临床事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比9.4%,P>0.05)。其中,6个月组与12个月组全因死亡(0.5%比2.0%)、心肌梗死(9.0%比6.9%)、卒中(1.5%比0)、严重出血(0.5%比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植入BP-DES后应用DAPT 6个月与12个月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罪犯冠脉血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拟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比伐芦定组(n=44)。经冠状动脉插入指引导丝或小直径球囊导管预扩张,使冠状动脉恢复前向血流≥TIMI 1级后,对照组不予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正常进行PPCI常规操作;比伐芦定组经指引导管或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推注50%静脉负荷剂量的比伐芦定,此后按照PPCI常规正常操作。主要观察终点为PPCI术终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次要观察终点为患者30 d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PPCI术后,最终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MACCE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冠脉血流方面无显著作用;冠脉内应用比伐芦定对术后30 d的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支架术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共1250例,术后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n=638)或普伐他汀20mg/d(n=612),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30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ACCE),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UTVR).次要终点为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0d时,阿托伐他汀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MI、UTVRr、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7%、0.47%、1.4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1.14%、0.49%、1.14%、0.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MACCE、SAT发生率(分别为2.5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3.10%、0.16%)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523或P=1.0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1%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累积风险率无显著差异(P=0.523).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20mg/d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UA危险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NSTEMI行PCI的患者3 218例,随访3 126例(97.1%),失访92例(2.9%)。根据UA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8~10分)508例(15.8%),中危组(4~6分)1 685例(52.3%),低危组(0~2分)933例(29.0%)。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行PCI,记录患者出院后30 d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组间预后与UA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危险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出院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4.6%(23/508)、1.2%(20/1 685)、0.3%(3/933),1年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8.6%(43/508)、3.8%(64/1 685)、1.9%(18/933),高危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危险评分对NSTEMI患者PCI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多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心病患者的中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1月-2005年6月成功完成的多支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DES的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DES组,对照组为2000年11月-2003年6月成功置人裸金属支架(BMS)的多支CTO冠心病患者70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PCI结果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并记录出院后6个月临床随访时的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仅DES组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低于BMS组(29.2%vs45.7%);两组患者CTO靶血管分布和PCI治疗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与BMs组比较,DES组CTO特征中≥15mm的靶病变数、平均支架数及平均支架长度均较高,而平均支架直径较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MACE事件;6个月后随访DES组靶病变再血管化、靶血管再血管化、累积MACE率和总再狭窄率均低于B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S在多支CTO患者PCI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