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高原高空及坑洞内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的效果。方法:在海拔约3 600、4 200、4 800 m的施工现场,各随机选取高原高空及坑洞作业者40名(高空及坑洞作业者各20名),吸氧前先测血氧饱和度3次,计算出平均值,再用50 m长管道,连接40 L氧气瓶以10、5、2.5 MPa压力,4 L/min的氧流量吸氧3 min后测量血氧饱和度3次,每次间隔1 min,计算出平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空及坑洞内用长管道、以不同供氧压力、相同氧流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都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高空及坑洞内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能显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是解决高原高空及坑洞内作业缺氧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高空缺氧对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保障进驻高原地区人员的身体健康而寻求一种缺氧耐力检查方法。 方法  2 0名受试者依次进入低压舱 ,先后暴露于模拟 4 0 0 0m、5 0 0 0m、6 0 0 0m、710 0m高度 ,每一高度停留 10min。在每一高度的即刻、5min、10min分别测定受试者各项生理指标。结果 随缺氧高度升高 ,人体心率增加 ,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 2 0名受试者中 ,3名未能通过缺氧耐力检查 ,提前终止实验 ,吸氧后即恢复正常。其余 17名受试者全部通过 4 0 0 0~ 710 0m的缺氧耐力检查 ,认知能力、意识、体征全部正常。 结论 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反映了持续性高空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综合心电监测指标能够对受试者的缺氧耐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高原低流量吸氧时间与血氧饱和度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吸氧是预防和治疗高原慢性缺氧损害的主要手段,为了对高原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氧疗,对低流量吸氧时间与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监测,找出科学的吸氧时间,预防和减少缺氧对人体造成的急、慢性损害。方法:通过对高原施工人员在缺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通过一定时间低流量(2L/m in)吸氧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用最佳的吸氧时间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结果:通过低流量吸氧,能明显改善机体的缺氧程度,在一定时间内机体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吸氧30分钟后血氧饱和度的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变化。结论:低流量吸氧能显著改善高原缺氧环境下施工人员机体的缺氧状态,吸氧在30分钟内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原施工人员氧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海拔高度3000、3500、4000、4500、5000 m五个高度的施工人员进行氧疗,每次予以93%浓度面罩吸氧流量5~8 L/min,1 h/d;分别监测进入高原3、7、15、30、60d心率和血压变化,并与不吸氧组进行比较。结果吸氧组心率、血压低于未吸氧组,尤以上线7~15 d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吸氧组吸氧后血压变化符合高原性高血压的比率为5.4%。偏相关分析显示,海拔高度4000 m以上,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压乘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吸氧组心率快、耗氧量大,低氧性增压反应明显(P<0.01)。结论施工人员进入高原早期予以氧疗可以减少高原低气压、低氧对机体心率、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和掌握南极内陆不同海拔环境对考察队员心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为南极冰穹A考察医疗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6名考察队员行进至海拔2 000m、2 500m、3 000m、3 500m、4 087m(冰穹A)等不同海拔的南极内陆高原时,严密观察和详细记录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和高原反应问卷。结果: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各组间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有明显的差异变化,且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0.01,P<0.05,P<0.01)。而且2 500m以上海拔组与2 000m组在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存在显著变化,血压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昆仑站考察队员在不同高海拔缺氧程度下所致的心肺功能相关指标有显著的差异性,这对预防和治疗南极高海拔低氧环境下高原病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如何方便有效的吸氧,提高资源利用度,为指导高原人群有效地吸氧寻求依据.方法 利用指氧饱和度检测仪对高原守防官兵以不同方式、不同流量吸氧后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检测对比.结果 在同等吸氧浓度(2-4L/min)的情况下,双鼻孔较面罩吸氧可使血氧饱和度平均提高0.4%-0.9%,较单鼻孔吸氧提高0.9%-1.2% 面罩吸氧较单鼻孔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0.3%~0.5%.结论 针对高原保健双鼻孔吸氧更为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乘火车初次进入西藏地区的旅客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选择由上海、广州、北京、成都方向乘火车初次进入西藏地区的身体健康旅客440名(脱落24例),分别依次观察其在海拔2 800米、4 200米、4 600米、5 100米、4 500米、3 600米左右时的血压、心率、血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与分析玉树地震灾区(平均海拔3 750m)重建人员在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的变化.方法:运用便携式氧饱和度检测仪及血压计,检测148名健康重建人群的血氧饱和度( SaO2)、血压(Bp)及心率(HR),并按年龄分布和劳动强度分布,比较两因素对人体的SaO2 Bp及HR的影响.结果:玉树地区进驻人员...  相似文献   

9.
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危及进入高原人员的健康,诱发急性高原病。心血管的功能就是运送组织需要的氧并根据组织代谢需氧量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对低氧适应性调节的指标,并且容易进行实地测量。本文主要分析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作者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高原地区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影响及术后躁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地佐辛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min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mg/kg,对照组患者不行静脉注射地佐辛。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但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拔管即刻较对照组稳定(P〈0.01)、心率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min较对照组稳定(P〈0.01),血压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min、15min及30min均较对照组稳定(P〈0.01);对照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地佐辛组(P〈0.01)。结论:地佐辛在高原地区用于全麻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术后躁动发生率低,尤其是脉搏血氧饱和度值稳定,适用于高原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11.
赵美辉  张海湃  关玲 《武警医学》2022,33(3):247-250
目的 比较膈肌导引与腹式呼吸改善高原作业人员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效果,为高原作业人员提供一种更有效的呼吸方法.方法 在海拔4000 m的高原随机抽取进驻高原满1个月且不足3个月的作业人员5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运用交叉对照研究方法分别测量受试者膈肌导引和腹式呼吸各5 min前后的血氧饱和度与心率,比较膈肌导引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2、SaO2、PaCO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医用氧气瓶和高原移动式制氧站两种不同方式供氧对新入高原官兵血气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抽取原则将40名新入高原1周内的官兵分为A组(医用氧气瓶供氧,氧浓度≧99.5%)和B组(制氧站供氧,氧浓度≧90%),每组20人,各吸氧40min。在吸氧前和吸氧后30min内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结果(1)A、B两组人员在吸氧前血气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后两组人员的氧分压(PO2)和氧饱和度(SO2%)均高于吸氧前(P<0.05)。(2)A、B两组人员吸氧后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移动式制氧站和医用氧气瓶供氧一样,都能明显提高新入高原人员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女飞行学员高空缺氧耐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男女飞行学员5000m缺氧的生理反应,旨在从高空缺氧耐力方面探讨我国女性从事歼击机飞行的可能性。以20名男性战斗机高教机飞行学员(21-23岁)和22名女飞行学员(21-23岁)为研究对象。采用DY-84型混氧仪,受受试者吸入10.5%低氧混合气持续15min,模拟高空5000m缺氧耐力检查。在模拟5000缺氧环境中,男女飞行员的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血压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缺氧耐力上讲,中国飞行学员可以从事战斗机飞行。  相似文献   

15.
高原条件下使用增氧呼吸器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条件下增氧呼吸器对人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9名被试者初到高原(海拔3700m)2h后,进行4次试验,首先检测静息状态下不使用仪器的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心率。然后使用仪器,重复检测。其次进行负荷运动,检测数据。恢复1h后。使用呼吸器进行负荷运动,重复检测。结果 静息状态下,与不使用增氧呼吸器试验结果相比较,使用增氧呼吸器后机体SaO2明显增加(P〈0.05),心率明显降低(P〈0.05)。运动负荷中,与不使用增氧呼吸器试验结果相比较,使用增氧呼吸器后SaO2值明显增加(P〈0.05),心率的变化则不显著(P〉0.05)。运动负荷实验结束后,恢复期3min及5min心率恢复速度使用仪器后明显加快(P〈0.05)。结论 增氧呼吸器能改善低氧务件下人体的劳动能力,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氧复合NaCN中毒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均分为平原实验组和高原实验组。平原实验组大鼠在常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高原实验组大鼠置4000m低压舱中预处理3d后开始实验。两组各取6只大鼠麻醉后进行气管和左侧颈总动脉插管,术后静待30min后,背部皮下注射NaCN3.6mg/kg,记录中毒前10min(-10min)、中毒即刻及中毒后10、20、30、40、50、60、90min各时相点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 dp/dtmax)和心率(HR);余下两组各36只大鼠皮下注射3.6mg/kgNaCN,于中毒即刻及中毒后0.5、1、2、4、6h取动脉血测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结果与平原实验组比较,高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mLVSP、 dp/dtmax、HR、心肌酶谱的变化更为明显且更难以恢复正常。心肌酶谱中以LDH变化最为显著,这与缺氧环境下无氧呼吸相应增强一致。结论高原缺氧后NaCN中毒对大鼠心脏功能影响较平原更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健  李成  史以超  刘辉  耿瑞慧 《武警医学》2022,33(5):427-430
 目的 探讨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平原驻地海拔高度约50 m,高原驻地海拔高度3100、3650、4050 m武警某部官兵,依据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踏速为22.5 次/min和30 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静息心率和踏阶运动心率,测定官兵的体力劳动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PWC170)、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有氧能力逐步下降,平原驻地官兵PWC170[(1276.9±229.6) kg·m/min]显著高于海拔3100 m[(994.0±230.1) kg·m/min]、3650 m[(962.4±226.7) kg·m/min]和4050 m[(759.2±154.1) kg·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海拔驻地官兵中海拔4050 m PWC170 显著低于海拔3100 m和3650 m(P<0.05),而海拔3100 m和3650 m军人PWC170无统计学差异;平原驻地官兵静息心率低于高海拔地区军人(P<0.05),高原3个海拔的静息心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踏阶运动试验中平原官兵的运动心率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运动心率(P<0.05),海拔4050 m官兵运动心率明显高于3100 m和3650 m;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显示,海拔越高,结果越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体力劳动能力逐步下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地区值勤士兵体能状况的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值勤士兵的体质、体能状况,为加强高原地区值勤士兵的体能训练与卫生保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驻地海拔3600m的某部男性士兵143人,分别进行体重、胸围、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m跑、3000m跑项目的测试,以国家军用标准《部队健康综合评价》和《士兵体能的测定和评价》,对所调查士兵进行体质、体能状况的评估;结果:所调查的高原地区值勤士兵群体体质指数基本达到国家军用标准的要求,属中等水平,立定跳远、100m跑与国家军用标准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引体向上、3000m跑显著低于国家军用标准(P<0.01);结论:高原地区值勤士兵体质基本达到国家军用标准的要求,属中等水平,有较好的爆发力,但需要加强耐力及有氧训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