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1975年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取得疗效以来,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经过20年的深入研究,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已由禁忌转而成为一线药物,这是近年来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治疗学的重要进展,是治疗学概念的重大突破,即主要应用正性肌力药转而辅以控制CHF时神经激素活性对心脏的不良影响。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其疗效肯定,同时也存在不同认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 CHF时﹀受体功能变化  CHF时心排血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β肾上腺能受体(β受体)发生改变。β受体功能的失调或恢复与心功能的恶…  相似文献   

2.
β—受体阻滞剂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中长期被列为禁忌。1975年瑞典学者Waagsteln6次报道应用p阻滞剂治疗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心衰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对交感神经及A受体研究的深入,卜受体阻滞剂日益受到重视,治疗CHF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女将综述有关文献。一、作用机理众所周知,CllF时发生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血浆儿茶酚胺(CA)浓度显著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升高。L述改变最初虽对维持主要动脉的灌注…  相似文献   

3.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凤  霍阳  陈悦 《人民军医》2005,48(2):113-115
1975年Waagstein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动过速取得了疗效,其后有关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研究增多,在是否应用上一直存有争议,直至近年大规模的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提高心功能,降低CHF总病死率,从而确认了β受体  相似文献   

4.
β受体阻滞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过去一直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下简称心衰 )。近年来 ,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的转变 ,在心衰治疗中 β受体阻滞剂已由过去的禁用逐步转变到今天的“该用” ,[1] 甚至提出将其列入收缩性心衰的标准治疗。[2 ] 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心衰的生物学治疗”中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占有重要的地位。1 对心衰病理生理的新认识2 0世纪 80年代末之前 ,一直认为心衰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循环系统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室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和组织灌流量不足 ,先是造成代偿期的心…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一直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以加强衰竭心肌的收缩性,是一种重要的代偿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心肌长期处于高水平儿茶酚胺中并不能使衰竭心肌始终得到有益的效应,相反造成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减低和心肌损害,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β受体阻滞剂有可能逆转这些有害影响,从而使心肌收缩功能有所改善。为此,我们采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配合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心率增快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1975年瑞典WaagsteinF等应用p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eM]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获得成功以来,经广大临床工作者不断的研究、试用和实践证明,该药不仅对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的CHF有效,如果应用得当,对各种CHF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将p受体阻滞剂近年来治疗CHF的近况综述如下。作用机制CHF时,心脏不能输送足够的氧气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交感神经系统[SNS]被激活,并通过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加决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以保持一定的排血量,维持心、脑、肾等血管床的灌注压和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周桂兰,叶复耒心力衰竭(HF)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由于对其概念的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在HF的治疗决策上也发生着阶段性的演变。八十年代以来,p受体阻滞剂用于HF的治疗对部分患者确实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远...  相似文献   

8.
9.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3例失代偿性DHF患者为DHF组,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NYHA分级法分级诊断心功能,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对比两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DHF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级别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 DHF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NYHA心功能级别增高和舒张功能障碍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失代偿性D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有助于DHF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组34例(6.25~25mg/次,bid或tid)和对照组26例。治疗10个月,观察美托洛尔对患者症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50%±2%,43%±1%,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下降(133±58,141.2±5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心室舒张期容积下降(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慢性心衰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76例慢性心衰患者为CHF组,根据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组(80例)、Ⅲ级组(91例)、Ⅳ级组(105例),随机抽取8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功能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F组治疗前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组中随心功能下降,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心功能Ⅱ、Ⅲ、Ⅳ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慢性心衰控制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NT-proBNP水平变化对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价、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左卡尼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L-CN)对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3.0g/d静点。1次/d,疗程15d。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状况、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及E/A等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均有效;②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改善更为鼎著(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短期适量补充外源性左卡尼汀有益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振学  杨彦文 《武警医学》2008,19(5):446-448
 目的 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接受外源性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后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外源性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对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 88例入选,其中新活素组46例,另42例为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以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ANP和BNP.结果 新活素治疗后患者近期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血浆ANP、BNP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DCM伴CHF患者接受外源性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后,不仅缓解心衰症状,而且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这种心脏内分泌变化可能有助于心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62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的治疗,如限盐、休息,选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根据病情必要时应用洋地黄、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和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LVEDD缩小,BNP下降;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DCM心力衰竭疗效较好,可提高LVEF,改善运动耐量,降低血浆BNP水平,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的表现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法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NT-proBNP对低LVEF的CHF患者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LVEF≤0.4,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的CHF患者共34例,测血浆NT-proBNP浓度。根据LVEF数值分为LVEF〈0.3组和LVEF≤0.4组。另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稳定性CHF组和急性不稳定HF组。结果①LVEF〈0.3组和LVEF≤0.4组间NT-proBNP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②急性不稳定HF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CHF组;③经相关性分析,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高度正相关,其与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于已知存在收缩功能障碍(LVEF≤0.4)的CHF患者,NT-proBNP水平的改变与LVEF无关,而与心衰症状的缓解密切相关。同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线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0例胸痛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ACS 78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33例(SA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39例(正常对照组).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同时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53 4,=0.000 1),与LVEF呈负相关(r=0.550 0,=0.000 1).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可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3~2012—10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LVEF、BNP、NYHA三项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07%,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的LVEF、BNP、NYHA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B型脑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浓度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住院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验组)及150例心脏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外周血BNP及CRP的浓度,比较正常对照组及慢性心力衰竭组BNP、CRP浓度变化,同时在给予治疗组治疗后2个月复查BNP及CRP的浓度,对比前后BNP及CRP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BNP、CR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经治疗后2个月BNP、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存在心脏结构的重塑和非特异炎性反应,外周血BNP、CRP浓度显著升高,而经治疗后此两项指标显著降低。BNP、CRP浓度的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N-terminal-pro-B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is of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t-pro-BNP and (1) the extent of ischemia on stress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 and (2) changes between the basal and postexercise ejection fraction (EF), in stable patients with a normal EF.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with stable, documented CAD (EF, 62%±8%) underwent an exercise-rest thallium-201 gated-MPI and serial Nt-pro-BNP assays.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produced abnormal results in 57 patients (56%; group 1), and normal results in 45 patients (44%; group 2). Median baseline, immediate postexercise, and 3-hour postexercise Nt-pro-BNP values were higher in group 1 than in group 2: 182 vs 85, 201 vs 86, and 212 vs 99 pg/mL, respectively (P<.001 for all). Postexercise EF decreased in group 1 (53% ± 11% vs 62% ± 10%, P < .001), but not in group 2 (61% ± 9% vs 62% ± 7%, NS). The Nt-pro-BNP ruled out significant ischemia with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0.90, whereas patients within the higher tertile of Nt-pro-BNP had a fivefold higher risk of ischemia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in the lower tertile. Conclusions The post-stress increase in Nt-pro-BNP is related to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to postischemic left-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accurately predict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