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男,22岁。因右肘后囊肿于2013-01-20入院,在臂丛麻醉下行右肘后囊肿切除术。术前30 min肌注安定5 mg、东莨菪碱0.3 mg,仰卧位,右臂放于体侧,头偏向对侧。Winnie法定位略偏中斜角肌前缘处穿刺。神经刺激仪正极通过一次性电极与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调整穿刺针至相应神经区域出现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在手及前臂手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1年1月收治的手及前臂手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31例,均选择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其中对照组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研究组为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患者上肢5支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两组局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B组患者麻醉方式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A组患者麻醉方式为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不同时间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并比较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对比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各个时间点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快于A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包括1例低血压、1例呕吐和1例皮肤疼痛,A组不良反应包括2例皮肤疼痛、1例腰痛、1例低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可维持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起效快,镇痛持久,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肌间沟颈臂丛阻滞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于肌间沟C_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时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5 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穿刺点分别为肌间沟C_4、C_6横突水平,同上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10,15 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肌问沟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问沟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0.4%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的可行性。方法:膀胱侧壁肿瘤择期行TURBT的男性患者6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局麻药10 ml:实验组采用0.4%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1%利多卡因。观察并记录闭孔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闭孔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0.4%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的可行性。方法:膀胱侧壁肿瘤择期行TURBT的男性患者60例,ASAI~Ⅱ级,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闭孔神经阻滞局麻药10 ml;实验组采用2%氯普鲁卡因(含1∶20万U肾上腺素),对照组采用1%利多卡因。观察并记录闭孔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闭孔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氯普鲁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具有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共同特点,即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高、手术难度大等。治疗中应基于患者特性、骨折特点和医生特长,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术中还应重视该类患者普遍存在的骨质疏松、骨缺损、肩袖损伤等,综合运用一些特殊修复与重建技巧,如间接复位技术、内侧柱重建加强技术、肩袖修复技术等,以期恢复最佳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禹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以及术后2、8、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8.227、8.976,P均<0.001)、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 (t=14.216、17.117,P均<0.001);术后2、8、24、48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967、9.312、16.827、11.687,P均<0.001);术后,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67%(χ2=5.042,P=0.025)。结论 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更有利于提高老年胫骨骨折患者的术中麻醉效果,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安全性更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50例,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30 m in内评定麻醉效果,以VAS评分≤4分作为麻醉阳性(有效)指标。罗哌卡因总量30 m l,初始浓度为0.30%,其后浓度采用双盲根据前一患者的麻醉效果序贯递增或递减,间隔浓度为0.025%。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prob it回归确定EC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罗哌卡因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95%,95%可信区间为0.276%-0.316%。结论: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阻滞的EC50为0.295%。术中辅助用药可能对其EC50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2、8.694、5.081、4.689,P均=0.000);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740.500,Z=-2.033,P=0.042)。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技术结合肱骨近端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8例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患者,其中采用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7例(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例(ORIF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MIPPO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问等明显优于OR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等比较MIPPO组优于ORIF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具有轻微优势,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

We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an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intermediate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nerve block for regional ana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9 patients receiving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intermediate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anaesthesia followed by neck surgery were examined prospectively.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the levator of the scapula muscles as well as the cervical transverse processes were used as easily depicted ultrasound landmarks for the injection of local anaesthetics.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a needle was advanced in the fascial band between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the levator of the scapula muscles and 15 ml of ropivacaine 0.75% was injected. Afterwards, the needle was advanced between the levator of the scapula and the hyperechoic contour of the cervical transverse processes and a further 15 ml of ropivacaine 0.75% was injected. The sensory block of the cervical nerve plexus,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he block within 24 h after injection and potential block-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

Results:

All patients showed a complete cervical plexus nerve block. No patient required analgesics within the first 24 h after anaesthesia. Two cases of blood aspiration were recorded. No further cervical plexus block-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intermediate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is a feasible,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ic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联合局部神经根阻滞(POA-LNRB)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由CT或MRI证实的LDH患者均经POA-LNRB治疗。按照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状况,将本组治疗效果分为显著效果,一般效果及无效3级。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3、6个月均经随访与复查。结果随访证实,本组25例LDH患者中,有12例(48%)显著疗效,7例(28%)一般疗效以及6例(24%)无效,总有效率为76%。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穿刺成功率为100%,未发生与操作本身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OA-LNRB治疗LDH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髓内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髓内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髓内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5个月,采用Neer分型和评定标准分析疗效.结果 62例在术后4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1例发生肱骨头无菌性坏死,Neer 3部骨折优良率86.9%,Neer4部骨折优良率为35.3%,总优良率为73.1%.结论 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其主要病理变化足骨质疏松和骨折部位骨缺损,髓内支撑植骨内固定能够恢复或重建肱骨近端正常解剖关系,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是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小宇 《武警医学》2019,30(8):672-675
 目的 探讨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效果。方法 选取2016-06至2018-0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常规使用0.2%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切皮前后血压(BP)及心率(HR)变化;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6、12、24 h及48 h的患儿疼痛FLACC评分及患儿首次使用乙酰氨基酚时间;记录患儿睡眠障碍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评价患儿术后12 h的镇静情况;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穿针调整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的穿刺时间[(13.42±2.50)min]长于对照组[(5.73±2.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首次觅求对乙酰氨基酚时间[(19.6±3.2)h]明显晚于对照组[(11.4±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试验组的FLACC评分(1.6±0.9)明显低于对照组(4.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12 h的Ramsay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DDH矫正术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可提供术后24 h有效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空军第四五七医院接受内固定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5.67岁;使用传统的神经刺激仪引导行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76~93岁,平均85.72岁;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肺功能指标、认知功能(定向力、瞬时记忆和注意力计算力等)和术后疼痛的差异。结果麻醉穿刺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分别为(92.32±10.42)、(92.35±11.27)mm Hg和(67.53±6.87)、(67.45±1.25)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后10min、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观察组的MAP分别为(91.03±7.85)、(88.67±8.93)、(85.45±8.12)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5±8.32)、(84.01±7.65)、(80.14±7.5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时段观察组的HR分别为(67.92±1.89)、(68.12±1.34)、(66.97±1.26)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25±1.69)、(60.42±1.25)、(60.48±1.8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定向力、瞬时记忆和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术前降低,而两组间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对患者的心肺功能无明显影响,且麻醉效果好,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窦神经阻滞对过度刺激颈动脉窦所致血液动力学紊乱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对 2 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平均分成 3组 ,分别行窦神经生理盐水 (NS)模拟阻滞 (A1组 )、0 5 %利多卡因单侧 (A2组 )和双侧阻滞 (A3组 ) ,观测血压、心率变化 ;选上述实验用兔 12只 ,平均分成 2组 ,分别行窦神经NS模拟阻滞 (B1组 )和利多卡因阻滞 (B2组 )后 ,反复多次刺激颈动脉窦 ,对比观察血压变化 ;另 12只兔行颈动脉窦持续牵拉刺激 ,3min后再予窦神经NS模拟阻滞 (C1组 )和利多卡因阻滞 (C2组 ) ,观察血压变化。结果 A1、A2组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变化 (皆F <1 5 2 ,P >0 0 5 ) ,A3组血压有短暂明显增高 ( 10min内各时点t>2 60 ,P <0 0 1) ;B1组每次刺激皆能引出血压降低(各刺激时点t>2 63 ,P <0 0 1) ,B2组阻滞后 60~ 90min(平均 71 3min)内 ,刺激颈动脉窦血压无显著变化 (各时点t<1 65 ,P >0 0 5 ) ;C1组模拟阻滞后血压降低状态继续维持平均 17min(各时点t>1 98,P <0 0 5 ) ,C2组阻滞后减低的血压立即恢复并维持在刺激前水平 (各时点t <1 65 ,P >0 0 5 )。结论 窦神经单侧阻滞对正常动物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而对过度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有明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