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X线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2010年间收治的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227例,297颗牙,采用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进行术前定位分析.结果 227例,297颗多生牙术前X线定位均在术中证实,定位准确率100%.结论 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可清晰、直观的对埋伏多生牙的三维空间进行定位,对临床选择手术进路,快捷拔出埋伏多生牙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锥形束CT( CBCT)在对牙根纵裂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诊治的72例可疑牙根纵裂患者病例,对比研究CBCT与曲面体层片(OPG)检查结果。结果:CBCT 检查结果正确率为86.1%;OPG 检查结果正确率为37.5%, CBCT检查结果正确率明显高于OPG(X2=6.734,P<0.01);组间比较CBCT检查纵折部位正确率明显高于OPG(X2=6.271,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出牙根纵裂及其纵折部位,对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牙根折裂(根折)的诊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敏的检查手段,大多数根折临床表现为根尖周炎或者牙周炎相似症状,而且部分根折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影像学辅助检查就显得尤其重要.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近十年开始应用于口腔医疗领域的三维影像辅助诊断设备,有关其在根折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鲜有报道.作者比较了CBCT与传统X线根尖片对根折的诊断效率,以评价CBCT在根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体位X线摄影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236例298处肋骨分别采用正位、斜位、切线位、透视下点片的方法,对各种方法发现肋骨骨折数进行分析.结果单独的正位片发现骨折占67.5%;正位片未发现,而斜位、切线位和透视下点片发现骨折共占32.5%.结论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在摄取正位片的同时,应根据病史有目的地加拍斜位片和切线位片,必要时透视下点片.[关健词]正位片;斜位片;切线位片;点片;肋骨骨折;CT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实际位置关系,为临床制定埋伏多生牙的拔除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脱察300例正畸患者的曲面体层X线片,将正中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位置关系的影像分为两种类型:接触类和接触类,对接触类行CBCT检查,观察埋伏多生牙实际与上中恒切牙接触所占的比例.结果:300例正畸患者的曲面体层X线片中,17例接触类埋伏多生牙,CBCT显示3例无接触,14例重叠.结论:锥形束CT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位置关系,为临床拔除埋伏多生牙提供便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锥形束CT与曲面体层片在诊断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 对46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拍摄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比较这两种方法对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程度的诊断率.结果 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的灵敏度为37.5%,特异度为94.1%,误诊率为5.9%,漏诊率为62.5%,正确度为76.0%.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在诊断切牙根吸收上的一致性差(Kappa值=0.364).结论 锥形束CT能清晰显示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程度,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诊断存在漏诊,对存在上颌阻生尖牙的病例,建议应用锥形束CT来辅助诊断,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7.
对79例行种植牙治疗的患者行曲面体层摄影片( OPG)及锥形束CT ( CBCT)检查,将测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OPG与CBCT(矢状位)的各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CT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差异较小;CBCT矢状位断层片上前牙区种植体的高度及愈合帽的直径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牙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在新生儿床边摄片中降低X线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移动式床边X线机,选取新生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50例,用FUJI-IP板进行照射,得到100张图像,A组以最低毫安秒(mAs),B组以常规mAs对新生儿进行床边摄片,分别记录、测量2组摄影的X线辐射剂量,对其图像质量、细微结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辐射剂量为(0.029 5±0.030 57)mSv,B组辐射剂量为(0.135 1±0.036 27)mSv,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P0.01),甲级片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细微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现有设备,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改变新生儿床边摄片的投照条件,降低辐射剂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了中年颈椎病的X线影像特点。方法:收集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医院诊治中具有完整资料的150例中年颈椎病患者,均摄有颈椎正侧位片及颈椎双斜位片。结果:X线影像表现为:(1)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畸形。(2)椎前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3)椎体前或前后缘骨质轻度变尖、增白。(4)椎间孔轻度变形或缩小。结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前间隙改变、椎间孔的改变为中年颈椎病X线影像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锥形束CT(CBCT)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牙槽骨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基准,计算曲面断层片(OPG)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垂直距离放大率,并检验其稳定性。方法:对50例一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缺失患者同时拍摄CBCT与OPG,分别测量两种图像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区牙槽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计算OPG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放大率,并利用频数分布图进行分析。结果:和CBCT相比,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25.27%,下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17.55%,两处放大率均较稳定。结论: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不同,但均较稳定,可从OPG粗略估算下颌神经管上缘与牙槽骨嵴间实际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上颌前牙区完全埋伏多生牙采用CBCT/CT与多种普通X线片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普通X线片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有一定帮助,视差定位法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定位方法。CBCT/CT检查能准确展示多生牙的三维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辅助手术设计,与普通X线片比具有显著优势。结论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可根据医疗条件选择适合的定位检查方法,而CBCT检查将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显示颞骨茎突的方法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娟 《吉林医学》2011,(34):7308-7309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显示颞骨茎突的方法及在茎突过长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茎突过长综合征患者15例,所有病例均做X线数字断层融合检查,其中有7例做了三维CT重建检查。结果:有11例患者茎突过长超过2.5 cm,有4例患者茎突长度在正常范围。结论: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能直观显示颞骨茎突,较平片具有明显的优势,方法易掌握,较CT费用低廉,在诊断茎突过长综合征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微创拔牙术患者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下颌阻生智齿行微创拔牙手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以曲面体层X线+微创拔牙术、CBCT+微创拔牙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肿胀程度、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78.1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25.00%),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肿胀程度更轻(P<0.05);2组术前、治疗后3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3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微创拔牙术前借助CBCT技术拍摄牙片,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用时,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并避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连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56-4257
目的:探讨数字化摄影(DR)各环节中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DR摄影中各环节产生辐射剂量过剩问题并加以控制。结果各成像环节过程中人为及设备因素是造成DR摄影产生辐射剂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合理控制这些因素既可充分发挥数字化摄影图像质量优良的优势,又能降低辐射剂量。结论熟练掌握设备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操作规范化、技能熟练化,严格遵守辐射与防护三原则,完全可以以较小的辐射剂量获得优质的影像资料,并能充分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位骨化的病理、临床、X线表现及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资料选取经X线随访证实资料完整的1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之外伤史(损伤史),男11例,女1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47岁。方法采用摄取正位及/或侧位X线平片,最小1次,最多4次,其中3例手术前做了层厚5mm的CT连续扫描。结果:X线表现以云絮状、片状、索条状多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病率比较高,术前CT检查发现1例异位骨化周围低密度影。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异位骨化的最简便方法,CT检查是临床手术切除时估价范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为口腔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浙江省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2018年10月~2020年5月行正畸治疗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成人患者70例,男女各35例,年龄18~25岁,平均(22.6±2.3)岁。进行CBCT扫描,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按照部位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2)除上前磨牙牙颈部唇侧牙槽骨较厚外,其余前磨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3)上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接近(P>0.05),下第二磨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大于舌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4)测得70例各个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均值。结论 不同牙位的唇侧和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很大,在临床口腔治疗时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采用CBCT系统获取CBCT图像,在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获取CT实际图像,比较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的摆位误差及偏差≤2mm的人数比例;比较各靶区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及放疗前、放疗中期原发肿瘤大体瘤体积(GTVnx)、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原发灶临床靶体积(CTV1)剂量分布;统计各邻近器官剂量的实际剂量。结果 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摆位前,偏差≤2mm的人数比例高于摆位前(P<0.05);各靶区实际剂量均低于计划剂量,放疗中期、治疗结束后GTVnx、GTVnd、CTV1剂量分布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干、脊髓及颌骨放疗中期、治疗结束后的平均剂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腮腺放疗中期的平均剂量高于治疗结束后(P<0.05)。结论 CBCT可有效减小摆位误差,降低邻近器官的辐射剂量,而靶区在线修正前后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受检者的X线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病例各100例,低剂量组扫描参数为36 mAs,110 kV,常规剂量组为90mAs,130 kV.根据CT机自动记录的受检者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X线有效辐射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DLP分别为(50.45±23.79)mGy·cm和(240.59±98.87)mGy·cm,ED分别为(0.72±0.38)mSV和(3.36±1.39)mSv,两组DLP和E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X线有效辐射剂量,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 (CBCT)检查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IMT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与CBCT,观察评估不同影下IMTM与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曲面断层片检查发现,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IMTM共92颗,其中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共32颗牙(34.78%),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共34颗牙(36.96%),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共26颗牙(28.26%);32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20颗(62.50%),影像模糊者12颗(37.50%);34颗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下1/2处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13例(38.24%),影像模糊者21颗(61.76%);26颗牙根超出下颌神经管下缘的IMTM中,清楚可见者6颗(23.08%),影像模糊者20颗(76.92%)。CBCT检查发现,92颗IMTM中,共有61颗牙牙根接触下颌神经管,占比66.30%。其中,30颗牙根颊侧中,14颗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定婴幼儿与成年人颅脑CT检查接受辐射剂量的状况,对此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结论.方法 随机选择颅脑CT检查婴幼儿和成年人各61例,测量CT扫描患者体重.CT扫描均在120 kVp条件下完成, 其中儿童曝光量为130 mAs,成人的曝光量为130 mAs(在小脑幕上结构)和150 mAs(在幕下结构).从CT图像上读出扫描层厚和扫描层数.为精确估算辐射剂量,将患者头部模拟为标准水模,选择典型的第三脑室上部横断图像测量矢状径、冠状径,用以模拟水模等值半径、计算头部平均层面剂量、传递给患者的X线能量以及相应有效剂量.结果 婴幼儿头部的模拟水模等值半径随其体重呈增长趋势,对于2 kg的新生儿和11 kg的婴幼儿模拟水模等值半径分别为38.70 mm和75.33 mm.而成年人模拟水模等值半径平均为87.63 mm,体重与其相关性较小.婴幼儿颅顶颅底的平均层面剂量均是22.11 mGy,而成人颅顶平均层面剂量为16.21 mGy,颅底平均层面剂量为18.71 mGy.传递给婴儿的能量大小与病人体重之间的关系(r2=0.527)远比成年人(r2=0.302)明显.病人有效剂量与病人体重间无明显的关联(儿童r2=0.683,成人r2=0.302).婴幼儿接受的能量(19.11 mJ)近似于成人所接受值(40.25 mJ)的一半.婴幼儿接受的有效剂量为3.26 mSv,是成年人所受有效剂量(0.45 mSv)的7倍. 结论 婴幼儿头部CT检查所受辐射剂量表明婴幼儿CT检查的沉重代价以及降低其剂量的必要性,本研究成果与Huda的研究结论相比较表明了降低婴幼儿辐射剂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