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比102例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与术后DSA片。分析单纯化疗组(TAI,44例)和化疗加化疗栓塞组(TAI TACE,58例)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结果:TAI组:瘤体缩小4例,无变化23例,染色变淡26例,供血动脉末梢变细、闭塞11例,血管湖或动静脉瘘形成8例。TAI TACE组:瘤体缩小9例(僵直瘤血管逐渐迂曲5例),无变化35例,瘤体进展伴碘油缺损12例(无肝内侧枝形成),肝内侧支形成11例(均见侧支形成侧碘油缺损),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影像分析,对术后疗效评估,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DSA的检查,归纳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并提出DSA的分方法即ABCD分型法、A代表肝癌的形态、B代表肝癌的血供,C代表有无动静脉分流,D代表门脉情况,同时作者指出了该分型的临床意义:其能简明扼要、全面地反映肝癌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这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判断、疗效的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0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认为:中晚期肝癌使DSA显影的时相发生明显改变,肝动脉、门静脉血供比例失调,门静脉血回流受阻。观察分析中晚期肝癌的DSA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DSA 已用于肝癌的诊断,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 DSA 表现千变万化。为满足临床诊断、治疗的需要,DSA 表现的归类分型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DSA 表现的分型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DSA介入诊疗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性肝动脉化疗灌注或栓塞治疗,结合6个月随访期内CT及甲胎蛋白等资料,分析肝癌术后早期各种DSA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早期DSA表现分为4类:(1)术后正常改变:27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呈部分切除后改变,残肝动脉形态分布较规则,末梢血管增多并于切缘形成条片状或环形染色.(2)血管合并症:5例.并发肝动脉-门静脉瘘,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3)肝内肿瘤复发/转移:10例.切缘复发肝动脉末梢增多杂乱,呈团块状或串珠状肿瘤染色;肝内复发/转移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结节或团块影.碘油乳剂栓塞后杂乱血管消失,碘油明显沉积.(4)可疑肝内复发/转移:3例.肝动脉末梢增多较杂乱,碘油无明显沉积.DSA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正确率为92.8%.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具有多种DSA表现,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术后正常改变、血管合并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肝癌变异性及侧枝性血供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70例肝癌供血血管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为迷走肝动脉,并根据其在肝内的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迷走肝左动脉、迷走肝中动脉、迷走肝固有动脉、迷走肝总动脉等;将除肝动脉以外,通过肝内侧枝吻合的非肝动脉供血、及肝动脉闭塞时通过肝外侧枝为肝癌供血称为侧支型供血.并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及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970例肝癌,共发现迷走肝动脉289例(29.8%),侧枝型肝癌供血107例(11%),其中迷走肝动脉起自肠系膜动脉161例(55.7%)、胃左动脉95例(32.9%)、胃十二指肠动脉19例(6.6%)、腹腔干11例(3.8%)、胃网膜动脉3例(1.0%).结论 迷走肝动脉供血及侧枝型供血在肝癌较常见,重视这些肝癌血供对提高TACE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DSA特征及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DSA特征及其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CT及腹腔穿刺证实14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例,根据DSA造影显示的情况,行肝动脉或肝外寄生动脉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14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10例为真性出血,即造影时显示肿瘤灶周对比剂外渗,4例为隐匿性出血,即造影显示肿瘤轮廓周边血管缺损区,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渗征象,其中2例可见肝-膈分离的征象.巨块型肝癌12例,结节型仅2例.癌肿块普遍较大,直径为3~20 cm不等.11例癌肿呈局限性凸出于肝实质,边界尚光滑,肝包膜完整;2例癌肿局限于肝实质内;另1例显示为完全破裂至腹腔.14例肝癌血供均很丰富,其中4例均存在肝外寄生血管.5例门脉左支或右支存在癌栓,门脉主干尚通畅.12例患者经1次栓塞后均得到有效止血;1例患者经连续2次栓塞后才成功止血;另1例栓塞治疗后止血不满意,后行外科手术切除.13例采用介入栓塞成功止血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再多次行介入栓塞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和坏死,未见再次破裂出血,无住院死亡者.结论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有其自身DSA特征,同时也存在一定假阴性(本组病例占40%),值得引起足够重视.急诊肝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评价DSA在PHC的造影表现和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4例;男184例,女20例,年龄21~75岁(平均52.5岁)。对PHC的造影表现做了分析和统计学评价。结果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是多血管性PHC的特征性表现;血管包绕征和血管移位是巨块型PHC特征性表现;门静脉受侵、血管湖是弥漫性PHC的特征性表现;血管包绕、肿瘤染色和供血动脉增粗为少血管性 PHC的主要表现。结论 DSA对 PHC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DSA上支气管动脉间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上支气管动脉间的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90例肺癌或咯血病例中的48例的支气管动脉DSA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通过侧支吻合显示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和走行;对另外42例的造影片在介入操作中进行DSA动态回放,观察到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后,即时根据开口部位行插管造影证实. 结果共行123支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15例中支气管动脉有吻合(15/90,16.7%),其中14例表现为插管的支气管动脉附近或远处另一支支气管动脉间断显影和主动脉壁上类圆形染色(支气管动脉开口);另1例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畸形支气管动脉.DSA动态回放发现吻合的8例中,根据显示的支气管动脉开口均插管造影证实. 结论支气管动脉间存在一定机率的吻合,重视这种吻合,有助于支气管动脉的寻找、多支血供的发现、介入治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DSA表现和以分流速度为基础的新分型方法及其在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分流速度将中晚期肝癌动-静脉分流分为3型,即:快速型、慢速型和中速型。对32例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经DSA检查进行分型,选择相应的栓塞材料进行栓塞封堵治疗。结果 32例中,快速型6例(19%),慢速型16例(50%),中速型10例(31%)。23例(72%)一次封堵成功,4例(13%)二次封堵瘘口消失,3例(9%)因分流口较大,同时伴有门静脉癌栓,未行封堵,2例(6%)因分流口较多且分散仅行部分分流口封堵及栓塞化疗。32例中20例DSA同时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与CT所示相符),超声仅检出16例;栓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栓塞术前DSA检查可准确显示动-静脉分流和癌栓情况,以分流速度快慢为依据的分型法简便、实用,在栓塞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673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脉造影及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结果合并动静脉瘘者有151例(22.4%),其中动门静脉瘘127例,动肝静脉瘘有15例,混合型有9例;131例(86.8%)动静脉瘘患者施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栓塞治疗,20例因动静脉瘘口不能有效栓塞和/或合并门静脉主干瘤栓而行单纯灌注化疗。结论DSA影像是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肝癌动静脉瘘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DSA在肺癌介入性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80例肺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灌注(BAI)、栓塞(BAE)的诊疗资料。认为DSA 的应用,不仅能协助肺癌的分类、分期,而且还能使肺癌的介入治疗更简便,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经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GDC)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可脱性弹簧(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颅神经压迫、癫痫,并经影像学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途径用GDC栓塞动脉瘤腔,分别在栓塞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血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和临床情况。结果:32只动脉瘤中,获完全栓塞18例(56%).部分栓塞12例(38%).2例手术失败(4%)。手术并发症7例,其中4例脑内动脉血栓,1例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5天死亡。2例部分栓塞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示残留腔扩大行第二次栓塞。存在临床症状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GDC可控性好,可靠性、安全性强,是目前经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较为成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迷走肝动脉的DSA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研究迷走肝动脉的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000例肝动脉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之为迷走肝动脉(aberrant hepatic artery,AbHA),并根据其在肝内的走行方向和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aberrant right hepatic artery,AbRHA),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bLHA),迷走肝中动脉(aberrant middle hepatic artery,AbMHA),迷走肝固有动脉(aberrant proper hepatic artery,AbPHA)及迷走肝总动脉(aberrant common hepatic artery,AbCHA)等,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1000例中,共发现210例存在AbHA,占21%,其中12例分别显示2支AbHA,共发现222支AbHA,其构成如下:AbRHA 102支(45.95%,102/222),AbLHA88支(39.64%,88/222),AbMHA 4支(1.80%,4/222),AbPHA 3支(1.35%,3/222),AbCHA 25支(11.26%,25/222)。222支AbHA中,起于肠系膜上动脉114支(51.35%,114/222),起于胃左动脉83支(37.39%,83/222),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13支(5.86%,13/222),起于腹腔干10支(4.50%,10/222),起于胃右动脉2支(0.90%,2/222)。结论 AbH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动脉变异,熟悉这种血管变异对肝癌的动脉内化疗栓塞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Moyamoya病侧支途径的DSA评价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DSA分析Moyamoya病的侧支途径,探讨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CT表现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Moyamoya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出现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和颅底异常血管网(MMD血管);7例可见后组MMD血管;20例由Willis环提供侧支血流;14例眼动脉增粗;17例软脑膜吻合支明显增粗;1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30例中头颅CT显示有脑梗塞灶4例,正常表现3例,脑出血23例。结论 DSA是诊断Moyamoya病的金标准,对其侧支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密切相关。明确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情况,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出血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4例患者先行腹腔动脉 ,肠系膜上、下动脉DSA检查。根据DSA表现 ,采用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用明胶海绵粉和弹簧栓子栓塞治疗。结果  44例中 ,32例血管有异常表现 ,1 9例见造影剂外溢并行垂体后叶素灌注 ,7例用明胶海绵粉栓塞 ,2例胰腺癌术后小肠出血、4例胆道出血用弹簧栓子栓塞出血停止。结论 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89例为试验组,男111例,女78例,年龄45~86岁,平均(66.8±5.2)岁;正常对照组63例,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40~70岁,平均(55.8±6.2)岁.试验组于术前及术后检测凝血、纤溶、血常规及生化等系列指标,包括P-选择素(P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Ⅷ(FⅧ)及凝血因子X(FX),观察凝血/纤溶功能及酸碱失衡的变化,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凝血/纤溶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 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前PT、APTT、Tr、Ps、vWF、uPA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Ⅶ、FⅧ、FX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PT、APTT、TT、Pss、vWF、uPA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Ⅶ、FⅧ、FX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T、APTr、TT、Ps、vWF、uPA均降低(P<0.05);FⅦ、FⅧ均升高(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纤溶功能亢进,经介入治疗后减轻,但未恢复正常,出凝血指标可能作为评价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肝癌动门脉短路的X线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59例肝癌动门脉短路者的X线征象,将其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三种。详细叙述了它们的X线血管造影表现。重点讨论了动门脉短路的机理、介入治疗的方式。强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慎重的而不是放弃治疗的态度,给予不同方式的处理,是可以获得积极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温热(60℃)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郭峰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RBC-C3bRR(14.72±3.45)明显低于对照组(22.38±2.59)(P<0.01),RBC-ICR(16.82±4.72)明显高于对照组(5.21±2.67)(P<0.01);肝癌治疗后RBC-C3bRR(19.5±3.35)明显增高(P<0.01),RBC-ICR(10.71±5.26)明显降低(P<0.01).结论 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可改善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