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的优势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的技术路线,总结其在鼻内镜额窦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优势及安全性,探讨筛泡在额窦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435例资料完整涉及额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46个月.评估额窦手术采用的手术方式、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370例(598侧)施行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43例(56侧)使用额钻辅助定位下的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15例(16侧)为Draf2型手术,5例(6侧)为额钻辅助定位下Draf2型手术,2例行改良鼻内镜下的Lothrop手术.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中发生眶周青紫2例2侧,额钻辅助定位下的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中出现1例1侧筛前动脉出血致眶内血肿,额钻辅助定位下的Draf2型手术出现1例1侧眶周青紫.余病例未发生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筛泡是额窦开放手术中的重要标志,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适合大多数涉及额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该术式解剖标志清,易辨认,在开放额窦过程中,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额钻辅助定位额窦开放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额窦开放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0例均手术顺利,康复出院,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鼻内镜下额钻辅助定位额窦开放术围术期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茂  宋艳红  吴丹  张品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0):1115-1115,1117
目的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探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开口的确认和处理方法。方法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炎35例(58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结果冠状位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8侧(48.2%);额窦开口与钩突与眶纸板之间为30侧(51.8%)。术后随访3~18个月,全部症状消失或改善,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方法.方法 总结56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其中额窦炎症性病变54例,额窦囊肿2例.术前通过CT检查判定额窦结构,尤其是额隐窝和钩突的解剖特点,术中在鼻内镜下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除或纠正额寞开口及其周围结构病变或变异,建立良好的符合生理需求的额窦引流通道.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1例复发,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功能性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额窦病变,术前CT阅片及术中对解剖结构的辨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治疗慢性额窦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与额窦内镜手术相关的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介绍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鼻窦CT片统计得出,35侧(44.87%)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43侧(55.13%)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根据以上解剖特征分析对这43例患者分别行Draf Ⅰ型、Ⅱa/b型额窦引流术,有效率分别为Ⅰ型84.21%(32/38),Ⅱa型82.76%(24/29),Ⅱb型90.91%(10/11),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有17侧、19侧和20侧额窦口周围黏膜或骨质出现增生致狭窄或闭锁.结论 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对慢性额窦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术中额窦微钻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窦微钻在鼻内镜额窦手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3/2008-01因术前估计开放额窦困难或术中开放额窦困难,使用额窦微钻辅助定位额窦开口的鼻内镜手术病例,评价额窦微钻操作使用的的安全性。结果:共完成额窦微钻钻孔45例61侧,单侧钻孔29例,双侧钻孔16例。额窦微钻操作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对未遗留明显面部疤痕满意,1例因穿透对侧额窦后重新钻孔后定位成功。结论:额窦微钻是鼻内镜额窦手术中辅助定位额窦开口的有效方法,额窦微钻的操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中与额窦开口有密切关系的解剖标志.方法:总结37例(56侧)额窦开放手术患者手术资料,分析与额窦开口相关的解剖标志.结果:以钩突为主要解剖标志找寻额窦口,37例(56侧)术中均准确定位并顺利开放额窭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术中利用钩突、筛泡及中鼻甲根部等解剖标志联合定位额窦开口,安全、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术后的疗效。方法 102 例(185 侧) 慢性额窦炎患者鼻内镜下行额窦口开放术,清理阻塞额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并开放额窦口直径> 7 mm。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 年额窦口开放良好率分别为 87.0 %( 161/185 ) 、85.9%( 159/185 ) 、85.4 % ( 158 / 185 ) ,三者之间疗效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狭窄和闭锁者再次手术成功率仅 35.7 % (5/ 14) 。结论 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引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钩突上端附着点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最大限度的保留窦口周围可逆病变黏膜,重建鼻腔鼻窦通畅引流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术后的疗效。方法:102例(185侧)慢性额窦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额窦口开放术,清理阻塞额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并开放额窦口直径>7mm。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额窦口开放良好率分别为91.4%(169/185)、88.1%(163/185)、85.9%(159/185),三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狭窄和闭锁者再次手术成功率仅36%(5/14)。结论: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引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钩突上端附着点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窦口周围可逆病变黏膜,重建鼻腔鼻窦通畅引流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梁静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45-246
额窦开放手术一直是鼻外科的难点,由于额隐窝解剖复杂、周围气房众多且变异大、空间狭小、毗邻重要结构、观察困难[1].因此,在额窦开放手术过程中,对额窦引流通道难辨的患者使用额钻辅助定位是较好的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21例患者实施了经鼻内镜额窦手术中应用额钻辅助定位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治疗侵袭性额窦黏液囊肿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治疗侵袭性额窦黏液囊肿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9月在该院住院的侵袭性额窦黏液囊肿1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其中4例联合行眉弓小切口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观察手术的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术中术后无大出血、眶内及颅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7年,原有症状如头痛、突眼消失,鼻内镜检查见额寞开口引流通畅,术腔上皮化良好,囊肿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额窦开放术具有手术微创、疗效高、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及面部无疤痕的优点,是治疗侵袭性额窦黏液囊肿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炎手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对74名(103例/侧)复发性额窦炎患者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术中探查额隐窝阻塞因素,分析额窦炎症状再发原因。结果 共探查103例(侧)额隐窝,发现阻塞原因有以下5种:黏膜病变(67%);残留气房(64%);中鼻甲外移(30%);纤维瘢痕增生(14%);骨质增生(7%)。常为多种病因共存于同一额隐窝中。结论 复发性额窦炎可由多种额隐窝阻塞性因素引起,需施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畅通额隐窝引流,避免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 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 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4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半年,根据GOS预后评分,良好17例(70.84%),中残3例(12.50%),重残1例(4.16%),死亡3例(12.50%)。结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注意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动态观测颅脑CT改变,综合考虑治疗方案,有手术指征时及时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额叶执行功能及其与记忆的关系.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WMS),对31例AD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AD患者的WCST和WMS成绩均比对照组差(P<0.05).以WCST的持续反应数、持续错误数与各项记忆测验粗分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经历、1→100与持续反应数和持续错误数显著相关(P<0.05),记图与持续反应数显著相关(P<0.05),其它各项分测验与持续反应数和持续错误数都不相关(P>0.05).结论AD患者有明显的额叶执行功能障碍和记忆障碍.提示AD患者的额叶执行功能障碍与长时记忆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额叶对冲性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额叶对冲性损伤患者20例,手术治疗14例,手术方式据损伤部位取冠状切口单侧开颅6例,大冠状切口双测开颅8例。术中彻底清除血肿及脑挫裂伤灶,辅以必要的去骨瓣减压术。保守治疗6例,包括亚低温、脱水降颅压、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结果恢复良好15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额叶对冲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特点。应充分认识其特点,积极处理,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训练组给予每周6次,共持续9周的游泳训练;干预结束后三组大鼠均进行注意定势转移任务测试...  相似文献   

19.
刘慧  李震中  陆彩玲  吴立文 《临床荟萃》2011,26(12):1013-1015,1018,F0002
目的研究中国夜发性额叶癫痫(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NFLE)散发患者遗传学病因,探讨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相关基因在NF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经临床资料、家族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收集77例中国非家族性NFLE患者,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nAChR相关基因CHRNA4、CHRNB2及CHRNA2部分区域,确认是否存在突变。如存在突变,则进一步分析突变对蛋白质疏水性和二级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例6岁患儿存在1种CHRNA4的新型杂合错义突变,导致nAChR-α4亚单位第3、4跨膜区间胞内环405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S405F)。在200例中国人群健康对照筛查中未见同样突变。突变对蛋白质疏水性及二级结构均有一定影响。结论中国人群散发NFLE病例中存在CHRNA4基因的S405F突变,可能是NFLE新型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20.
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戊酸在癫痫大鼠的额叶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癫痫组,每组各6只。癫痫组大鼠用印防己碱(PTX)腹腔注射点燃,腹腔注射丙戊酸钠400mg/kg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大鼠额叶细胞外液透析液及血标本。结果丙戊酸迅速吸收入额叶中,在额叶中浓度显著低于血中浓度;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给药1h后额叶丙戊酸浓度与血清丙戊酸浓度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丙戊酸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分布可能与额以局部脑血流量变化、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丙戊酸穿过血脑屏障需单羧酸(MCA)载体转运等因素有关;监测给药一段时间后血清丙戊酸浓度有助于了解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患者的额叶丙戊酸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